第3章 常用中藥1(1 / 1)

第3章 常用中藥1

1.杏 仁

為薔薇科植物山杏、西伯利亞杏、東北杏或杏的成熟種子。

【性味歸經】苦,微溫。有小毒。歸肺、大腸經。

【功效主治】止咳平喘。本品主入肺經。味苦能降,且兼疏利開通之性,降肺氣之中兼有宣肺之功而達止咳平喘之效,為治咳喘之要藥。用治咳嗽氣喘。隨證配伍可用於多種咳喘病證。

【用法用量】煎服,3~10g,宜打碎入煎。

【注意事項】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宜過大;嬰兒慎用。

2.桔 梗

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

【性味歸經】苦、辛,平。歸肺經。

【功效主治】①宣肺,祛痰。本品辛散苦泄,宣開肺氣,祛痰利氣,用於肺氣不宣的咳嗽痰多,胸悶不暢。無論屬寒屬熱皆可應用。風寒者,配紫蘇葉、杏仁;風熱者,配菊花、桑葉、杏仁。②利咽。本品能宣肺利咽開音。用治咽喉腫痛,失音。凡外邪犯肺,咽痛失音者,常配甘草、牛蒡子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g。

【注意事項】本品性升散,凡氣機上逆,嘔吐、嗆咳、眩暈、陰虛火旺咯血等,不宜用。用量過大易致惡心嘔吐。

3.麻 黃

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中麻黃或木賊麻黃的草質莖。

【性味歸經】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

【功效主治】①發汗解表。用於風寒感冒。主治外感風寒,惡寒無汗,發熱頭痛的風寒表實證。常與桂枝相須為用,以增強發汗散寒解表之力。如《傷寒論》之麻黃湯。②宣肺平喘。用於咳嗽氣喘。主治喘咳實證。本品為治療肺氣壅遏所致咳喘的要藥,尤適宜於外感風寒而有喘逆咳嗽者,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三拗湯,《傷寒論》中的小青龍湯等。

【用法用量】煎服,2~9g。發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注意事項】本品發散力強,凡表虛自汗、陰虛盜汗及虛喘均當慎用。

4.半 夏

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塊莖。

【性味歸經】辛,溫。有毒。歸脾、胃、肺經。

【功效主治】①燥濕化痰。本品辛溫而燥,為燥濕化痰、溫化寒痰之要藥。尤善治髒腑之濕痰。用於濕痰、寒痰證。治濕痰壅滯之證,常與陳皮、茯苓等同用。②降逆止嘔。半夏為止嘔要藥。各種原因的嘔吐,皆可隨證配伍用之,對痰飲或胃寒嘔吐尤宜。用治胃氣上逆嘔吐,常與生薑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g。

【注意事項】一般宜製過用,製半夏有薑半夏、法半夏等,薑半夏長於降逆止嘔;法半夏長於燥濕且溫性較弱。半夏曲則有化痰消食之功。至於竹瀝半夏,藥性由溫變涼,能清化熱痰,主治熱痰、風痰之證。外用適量。反烏頭。其性溫燥,一般而言陰虛燥咳、血證、熱痰、燥痰應慎用。然經過配伍熱痰證亦可用之。

5.紫 菀

為菊科植物紫菀的根及根莖。

【性味歸經】苦、辛、甘,微溫。歸肺經。

【功效主治】潤肺化痰止咳。紫菀甘潤苦泄,辛溫而不燥,主入肺經,長於潤肺下氣,開肺鬱,化痰濁而止咳。用於咳嗽有痰。凡咳嗽無論新久、寒熱虛實,皆可用之。如風寒犯肺,咳嗽咽癢,配荊芥、桔梗等;若陰虛勞嗽,痰中帶血,則配阿膠、貝母等以養陰潤肺、化痰止嗽,如玉海藏紫菀湯。此外,本品還可用於肺癰、肺痹及小便不通等證,蓋取其宣開肺氣之功。

【用法用量】煎服,5~10g。

【注意事項】外感暴咳生用,肺虛久咳蜜炙用。

6.地 龍

為钜蚓科環節動物參環毛蚓或縞蚯蚓的全蟲體。

【性味歸經】鹹,寒。歸肝、脾、膀胱經。

【功效主治】①清熱定驚。地龍有清熱、息風、定驚之功效。用於高熱驚癇,癲狂。可單用,如以本品同鹽化為水,飲服治療狂熱癲癇。用治高熱、抽搐、驚癇,多與鉤藤、牛黃、白僵蠶、全蠍等配伍。②平喘。本品性寒降泄,清肺平喘。用治肺熱哮喘。單用研末內服即效;或與麻黃、杏仁、黃芩、葶藶子等配伍。③利尿。本品有清熱結、利水道之效。用於熱結膀胱,小便不利或尿閉不通。可單用,或與車前子、木通、冬葵子等配伍。此外,近年用本品治療原發性高血壓、腮腺炎、丹毒及精神病等,均有一定療效。

【用法用量】煎服,4.5~9g。鮮品10~20g。研末吞服,每次1~2g。外用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