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全身性疾病與肢節疼痛3(3 / 3)

◎ 草烏、炮薑各30克,天南星、赤芍各10克,肉桂5克,共研細末,用凡士林調成膏狀,敷貼患處,每日更換1次,適用於痰瘀痹阻型痛風。

◎ 芙蓉葉、生大黃、赤小豆各等份。上藥共研細末,按4∶6之比例加入凡士林,調和為膏,敷於患處,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當代中藥外治臨床大全》)

◎ 芙蓉葉、生大黃、赤小豆、麻黃、連翹各15克。將上述諸藥共研為末,按4∶6之比例加入凡士林,調和為膏,敷貼於患處,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 大黃粉,蜜調敷於紅腫處,每日1次。

■ 慈軍散外敷通痹止痛

◎ 山慈菇、生大黃、水蛭各200 克,玄明粉300 克,甘遂100 克。上方諸藥共研細末,過100目篩,消毒、混勻,裝瓶備用用時每次3~5 克,以薄荷油調勻外敷患部關節,隔日1次。10日為1個個療程,一般治療1~2個療程。功效:清熱化濕,逐瘀通痹。諸藥合用具有瀉下攻逐、清熱化濕,逐瘀通痹之功能。外用治療痛風性關節炎,能直接滲入病所,促使病理產物尿酸鹽的排泄。

■ 中藥熏洗治痛風

◎ 川烏、草烏、木瓜各30克,煎水浸洗或熏洗病患關節,每次30~40分鍾,每日1~2次,7~10次為1個療程。

◎ 王不留行40克,海桐皮、大黃各30克,馬錢子、生半夏、艾葉各20克,紅花15克,蔥須3根,煎水浸洗或熏洗病患關節,每次30~40分鍾,每日1~2次,7~10次為1個療程。

◎ 馬錢子、生半夏、艾葉各20克,紅花15克,王不留行40克,大黃、海桐皮各30克,蔥須3根。上藥煎湯2 000毫升,置於桶內,以熱氣熏蒸患處,待藥液變溫後,浸洗患處,每日2次,14次為1個療程。[中醫雜誌,1990(4):28]

■ 藥浴治痛風

◎ 雞血藤150克,續斷、狗脊、羌活、獨活、防風、蘇木各100克,川芎、牛膝、兒茶、血竭、烏梢蛇各60克,紅花30克,當歸、製乳香、製沒藥各20克,煎水浴身,每日1次。

◎ 桑枝500克,絡石藤200克,海風藤、豨薟草各100克,忍冬藤、海桐皮、雞血藤各60克,煎水浴身,每日1次。

◎ 川牛膝50克,續斷120克,狗脊、獨活、防風、桂枝、巴戟天、胡蘆巴各200克,赤芍60克,雞血藤40克,川芎30克,當歸15克,煎水浴身,每日1次。

◎ 當歸、製乳香、製沒藥各20克,川芎、牛膝、烏梢蛇、血竭、兒茶各60克,紅花30克,蘇木、川續斷、狗脊、防風、獨活、羌活各100克,雞血藤150克。將上藥水煎液倒入溫度適宜的洗澡水中,浴身,每日1次,15~30次為1個療程。(《中國民間療法》)

◎ 忍冬藤150克,雞血藤150克,當歸20克,牛膝20克,羌活100克,獨活100克,水煎取汁,倒入39~50℃的熱水中,每日沐浴1次,每次15~30分鍾。

■ 搽藥治痛風

◎ 生川烏、生草烏、全當歸、肉桂、白芷各15克,紅花10克,共浸泡於白酒500毫升中,24小時後濾取藥酒,再加風油精10瓶混勻,以藥棉蘸藥酒塗搽患處;或用紫金錠水調塗抹患處,每日3~4次,10日為1個療程。

◎ 川烏、草烏、全當歸、白芷、桂皮各15克,桃仁10克,白酒500毫升。將上藥浸於白酒中,24小時後去渣取酒,再加入1瓶風油精,搖勻後裝入500毫升輸液瓶中備用。用時外塗患處,每日3次,30次為1個療程。

■ 洗足法治痛風

◎ 樟木屑5 000克。將上藥置於大桶內,以急流水1桶熬沸泡之,桶旁安一凳子,令病人坐於桶邊,放足於桶內,以草芥圍其外,勿令湯氣入眼,每日洗足1次,每次40~60分鍾,7~10次為1個療程。(《證治準繩》)

溫馨提示 痛風急性發作期應臥床休息,抬高患肢,局部可冷敷或熱敷,以減輕疼痛,固定關節可減少關節破壞,待疼痛緩解後方可下地活動。注意患肢保暖,避免受寒、受濕,以及勞累、關節損傷及房事勞傷。積極防治肥胖、高血壓、高脂血症等能使痛風加重的疾病。對有陽性家族史者,應定期檢查,及早發現無症狀的高尿酸血症患者,當發現血尿酸高達420微摩/升以上時,應使用促進尿酸排泄或抑製尿酸生成的藥物,以使血尿酸恢複正常而防止本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