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辨證思路(3)6(3 / 3)

對放、化療反應的處理腫瘤患者經放、化療後的反應,病機是“藥毒”損傷人體髒腑氣血所致。

(1)放療反應:一般可以分為局部反應和全身反應。局部反應中,頭頸部反應有口幹、咽部充血、咽喉痛等,治宜補氣養陰、清熱解毒,藥用黃芪、黨參、天冬、麥冬、玄參、知母、黃柏、黃芩、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等;下腹反應有腹痛、腹瀉、尿頻等,治宜辛甘苦泄、調肝和脾,藥用半夏、黃連、幹薑、甘草、黨參、白術、枳殼、八角茴香、薏苡仁等;全身反應則有頭暈、乏力、食欲缺乏、精神疲乏、白細胞減少等,治宜健脾補腎,藥用黨參、黃芪、白術、當歸、女貞子、枸杞子、淫羊藿、仙茅、山茱萸、丹參、補骨脂、熟地黃、龜甲、鹿角等。

(2)化療反應:主要有氣血兩虛、脾腎虧損的證候,治宜補氣養血、培腎益脾,藥用人參、白術、黃精、茯苓、鹿角、黃芪、當歸、丹參、炙甘草、巴戟天、補骨脂、山茱萸、淫羊藿等。

對癌症疼痛的治療癌症疼痛的原因主要有氣滯、血瘀、寒凝、痰積、毒盛等,故欲止痛可用理氣、行瘀、散寒、消痰、解毒等方法。藥用川楝子、延胡索、赤芍、白芍、製香附、乳香、沒藥、川烏、草烏、附子、細辛、土鱉蟲、蜈蚣、全蠍、山慈菇等。藥物劑量宜稍大,蟲類藥物如能研細末後吞服可提高療效。

宋孝誌:汗證的論治

汗作為一種病理現象時,常因感受外邪或髒腑虛損而致陰陽失凋、營衛不和、腠理開闔不利,以汗出異常表現於臨床。它即可作為一個症候出現於多種疾病過程中,也可以作為一個證而衍生出更多的臨床症狀。它常預示著疾病的轉歸與預後。因此,汗是臨床辨證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汗是機體津液的一部分,汗與血同源於水穀化生之精微,經脾的運化,肺的輸布,變化赤者是謂血,留於玄府者是謂汗。從生理的角度講,汗液代謝受髒腑調攝,為陰陽所統轄。汗液代謝失常直接反映機體營衛強弱、髒腑虛實、陰陽勝衰的病理變化。

就病因而論,內傷、外感均可導致汗出異常。又因病邪之深淺及髒腑虛損的程度,臨床表現方式多種多樣,甚至變化多端,嚴重時可致汗之劫陰或汗之亡陽的危急之變。據汗證演變之複雜和臨床的多樣化,感受外邪所致汗出異常,病位在肺衛,均伴有發熱、惡寒、身痛等症候。又因感邪之不同而症狀各異。若風邪所傷,搜侵肌膚,衛氣失守,營陰外越,特點為汗出灑然;若濕邪浸漬,傷陽滯氣,複生內濕,兩濕相結,循汗孔而逸,特點為汗出不徹、涔涔濡衣;更有濕從熱化者,熱蒸於濕,則見黃汗染衣,伴目黃、溲黃;若感溫熱之邪,熱邪蒸騰,鼓拓毛竅,隨汗泄熱。因有熱在衛分、氣分之分,在衛分者汗出濺濺,在氣分者汗出如湧。當機體正邪相拒,以汗趨邪則見戰栗汗出。外感中所伴發的汗出異常是外邪與機體正氣交爭而產生的一種病理狀態,也是機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措施。治療常以調和營衛、宣暢氣機。

內傷所致汗出異常是以髒腑虛損為病理基礎。臨床以氣虛、陽虛、陰虛為多見。氣虛者,因肺氣或脾氣虛損,氣不同津,津液無所約束,外逸而為汗,常伴疲乏無力,動則汗甚;陽虛者,因肺氣陽或腎陽衰憊而陽不守津,化汗而出,多於重症危急之病中而發;陰虛者,因肺陰、心陰、腎陰暗耗,虛熱內蒸而汗出,常伴骨蒸勞熱。治療內傷汗出異常之法,宋氏臨床以固表、斂攝虛熱為主旨。陰陽總司汗液的代謝,汗是陰陽互相作用的結果。《素問·陰陽別論篇》雲“陽加於陰謂之汗”,亦闡述了機體汗液的異常代謝,是陽氣蒸發陰液的現象。

由此可知,陰陽協調與平衡是汗液正常代謝的基礎。汗之所以受轄於陰陽,維持人體津液的正常代謝,是因為有“陽在外,陰之使;陰在內,陽之守”這樣一個陰陽互相製約、互相依賴的關係。因此,陰陽偏失是導致汗液代謝異常的最基本的病理改變。

汗液的代謝是靠髒腑功能來調節的。髒腑功能失調與髒腑虛損是導致汗液異常代謝的主要原因。因此,臨證十分注重髒腑辨證,常把汗出的性狀、分布的部位及伴隨症狀綜合起來,條分縷悉,以斷其病在何髒何腑、屬虛屬實。以髒腑功能辨證,因大驚卒恐,驟然汗出不絕,伴有麵白意亂甚或暈厥,謂驚而奪精,心氣消遁,其多責之於心;因積勞而致脊髓、腑府病變引起的汗之不盡,或伴肢痿、腰膝酸軟者,常責之於腎;因久病體虛,汗自外逸,伴氣短乏力者,常責之於脾;因伏飲宿疾,咳嗽喘逆,氣冒於上,汗出如珠者,責之於肺、腎。臨床根據經絡走行及轄區對不同部位汗出進行辨證:①額汗。頭額多汗或汗出齊頸,軀幹無汗,伴發熱、腹脹者,陽明積熱或濕熱,以清泄通腑論治。若重病後期,突然額汗大出,神昏肢冷,脈微欲絕,謂汗之凶候,以鎮攝斂汗相救。②手足汗。手足汗出如洗,全身無汗,伴失眠多夢者,謂肝旺脾虛,熱迫津出於足,以清肝調脾論治。③心汗。獨胸脘部汗出,伴有胸中燥熱、煩悶者,謂心經鬱熱、汗出膻中,以清心泄火論治。④下陰及兩股間潮濕,似冷汗不絕,其味腥臭者,謂脾腎陽虛、厥陰寒積,以溫經敞寒論治。⑤遍身汗出。遍身或半身汗出,微汗或大汗不等,或伴偏枯者,謂肝腎兩虛、腎關不固,以滋肝補腎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