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是印度近代偉大的詩人,同時也是作家、藝術家、社會活動家。
他是中國人最熟悉和最敬仰的印度文化名人。劉建研究員的兩篇文章,代表了中國新一代學者研究泰戈爾的成果。《哲人絕唱詩界豐碑――〈泰戈爾詩選〉評介》依據中國編譯出版的《泰戈爾詩選》,對泰戈爾詩歌進行了介紹和評論。泰戈爾主要的詩作有:《詩集》、《故事詩》、《吉檀迦利》、《新月集》、《園丁集》、《飛鳥集》。其中《吉檀迦利》是一部宗教抒情詩集,是他獻給他心目中的具有人格的神――梵的頌歌,它也是泰戈爾的代表作,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劉建在逐一介評它們後總結說,泰戈爾的詩歌始終體現了對真善美的追求、對祖國和人民的摯愛、對宗教哲理的思索和對世界大事的關注。
《泰戈爾在中國》一文先介紹了泰戈爾作品在中國的譯介與流傳。1913年泰戈爾榮膺諾貝爾文學獎,中國文人便開始向國人介紹泰戈爾及其作品。從那時起至今中國形成了1923―1924年(泰戈爾訪華前後)、20世紀50年代和文革後的三次泰戈爾熱。中國現有共24卷的《泰戈爾全集》。文章接著闡述了泰戈爾畢生對中國的關心和熱愛。從最早痛斥英國在中國傾銷鴉片、到訪華時對中國的讚頌、到抗戰期間對中國同情與支持,充分體現了他是中國人民的偉大朋友。文章最後論述了泰戈爾對中國新文化青年的影響,他的作品的中譯本也是中國文學寶庫的組成部分。
哲人絕唱詩界豐碑
――《泰戈爾詩選》評介
劉建
羅賓德羅納特?泰戈爾是印度近代偉大的詩人、作家、藝術家、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
泰戈爾不但是印度文學史上罕見的巨匠,而且也是世界文學史上少有的大師。隨著歲月的流逝,他的作品愈益放射出璀璨的思想光芒,顯示出永恒的藝術魅力。泰戈爾的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廣泛流傳,並被作為教材在中學和大學講授,產生著巨大的影響。泰戈爾與聖雄甘地,被認為是印度20世紀的兩大偉人。
泰戈爾在其60年的創作生涯中,始終保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和過人的創作精力,以其全麵的藝術天才在文學園地裏辛勤耕耘,在詩歌、小說、戲劇和散文等領域都取得了卓著的成就,給後世留下了數量驚人、種類繁多的藝術珍品。他畢生創作50餘部詩集、十幾部中長篇小說、90多篇短篇小說、20餘種戲劇,同時著有數量相當可觀的散文作品和其他雜著。這些作品主要收在多達29卷的《泰戈爾文集》中。此外,他還創作了2000餘首歌曲和大量繪畫作品。印度和孟加拉國的國歌均出自他的手筆。
泰戈爾1861年5月7日生於印度孟加拉省加爾各答市。當時的印度,正處於英國殖民主義者的統治之下,也正處於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化的重要曆史時期。泰戈爾出生時,加爾各答是英屬印度的首府,同時也是印度的文化中心。當時,以加爾各答為中心的印度宗教改革運動、文學革新運動和民族主義運動潮流湧動。這三大運動彙流,構成了印度近代偉大的文藝複興運動。
泰戈爾家族是孟加拉的望族之一,在農村擁有大片的地產,在城市擁有豪華的邸宅。這一家族雖然屬於婆羅門這一印度最高種姓,但從泰戈爾的祖父德瓦卡納特?泰戈爾(1794―1846年)起,便不再把種姓製度的“神聖”放在眼裏,頗多離經叛道之舉。他是印度最早“睜眼看西洋”的人物之一,也是印度最早旅英人物之一。泰戈爾的父親戴本德羅納特?泰戈爾(1817―1905年)通曉印度與西方的哲學,是一位宗教哲學家和社會改革家。他是印度宗教改革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他的高尚人格和神秘主義哲學思想對泰戈爾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泰戈爾是家中的第14子,上有兄長和姐姐13人。這些兄長大都多才多藝。他們的非凡才能和家庭濃鬱的文學藝術氣息,對泰戈爾產生了重大影響。泰戈爾家族是富有的,也是開明的。多少年後,詩人在回憶童年時說,自己的“心智是在一種自由的氣氛中成長起來的”,但“我們的食物談不上精美。開列一下我們的衣物清單,隻會招致現在的孩子們的嘲笑。”富有而不縱容子女是泰戈爾父親的治家之道。
泰戈爾沒有受過多少正規教育。他先後上過幾所學校,但時間都不長。他對這些舊式學校幾乎沒有留下什麼好印象。對於傳統教育製度對人的束縛,他深惡痛絕,這一思想貫穿了他的一生。他的淵博的學識和深厚的文學素養,主要是靠嚴格的家庭教育和勤奮的自學獲得的。他學習的課程有梵語、孟加拉語、英語、曆史、數學、地理、繪畫、音樂、體育等。從晨至暮,一天的課表排得滿滿的。各科均聘有專任教師。他們執教認真,風雨無阻。10歲的時候,他第一次與家人到恒河邊去。他猶如鳥兒脫離了樊籠,在綺麗的自然風光中陶醉了。他懷著極大的好奇心觀察孟加拉鄉村,茅舍、小徑、浴場、田野、集市,無不引起他的強烈興趣。從那時起,他與農村結下了不解之緣。1873年春,他隨父到喜馬拉雅山旅行。雄偉的雪峰,幽美的林壑,清澈的山溪,激發了他的幻想,孕育了他的情思。
泰戈爾8歲能詩。他於1875年發表第一首長詩《野花》。1878年9月在父兄的安排下赴英國學習法律,但他的主要興趣和收獲卻是在文學與音樂方麵。1880年2月回國。1882年出版抒情詩集《暮歌》,從此正式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19世紀90年代,他服從父命離開城市到鄉下經管祖上的田產,在鄉間生活了整整10年。農村豐富的現實生活與旖旎的自然風光喚起了他的創作激情。詩歌、短篇小說、戲劇等多種樣式的文學作品從他的筆端源源流出。這是他一生創作中一個最多產也最輝煌的黃金時期。從1901年至1913年,是他創作的又一重要階段。在這一時期,他的生活和思想都發生了較大變化。他的作品從內容到風格都展現了不同的風貌。在這一時期,他除了創作中長篇小說之外,還沉浸在對宗教哲理的思考之中,寫了許多帶有神秘主義氣息的宗教抒情詩。1901年,他在聖諦尼克坦創辦了一所小學。
這所學校後來在1921年發展成為著名的國際大學。他的後半生大部分時間都居住在這裏。1905年,他積極參加了反對英國殖民者分割孟加拉的民族運動。1913年,他以宗教抒情詩集《吉檀迦利》榮膺諾貝爾文學獎。這是印度人也是亞洲人首次獲此殊榮。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詩人為人類的命運深深擔憂,他的目光轉向印度之外的廣闊世界,他的作為“世界公民”的國際活動時期開始了。他的足跡遍及歐洲、美洲和亞洲的數十個國家。從這時到辭世,是詩人創作的又一重要時期。1919年,印度發生英國殖民者血腥鎮壓反英民眾的阿姆利則慘案,他為此憤然辭去英國政府授予他的爵士頭銜。1924年,他應梁啟超先生邀請訪問中國,對中國人民表示了極其友好的感情,對中國文化表示了高度讚賞的態度。他在離華前的告別講演中說:“中國是一個偉大的民族。他們創造了美的世界。”他還說:“我從來沒有像與你們在一起這樣快樂過,也從來沒有與別的民族這樣密切接觸過。”他對中國人民的友誼是真摯的,也是珍貴的,因而是我們永遠不能忘懷的。20世紀30年代,帝國主義、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日益猖獗。泰戈爾拍案而起,強烈譴責它們的暴行。例如,他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期間寫詩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的殘忍和虛偽,在日本軍國主義的禦用文人野口米次郎試圖勸誘他支持日本侵華時一連給對方寫了兩封長信,痛斥日本法西斯在中國的戰爭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