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1(1 / 3)

章節11

實驗二舌診模擬訓練

【實驗目的】

掌握望舌的方法和常見舌象的特點及臨床意義,了解舌診的原理及研究進展。

【實驗器材】

模擬舌苔、模擬舌質等。

【實驗內容】

(一)望舌的方法

教師講述望舌的方法,演示伸舌的姿勢和注意事項等。

(二)觀察模擬舌質、舌苔

任課教師在實驗室分別介紹模擬舌質、舌苔的形態、結構、特點、臨床意義。

1.觀察模擬舌質的顏色、形態及結構正常舌、淡白舌、淡白胖嫩舌、紅舌、舌紅少津、舌尖紅起刺、絳舌、紫舌、紫暗胖舌、淡紫青滑舌、絳紫幹焦舌、歪舌、鏡麵舌、紅絳裂紋舌、淡胖裂紋舌等。

2.觀察模擬舌苔的形態及結構黃白苔(舌質正常)、黃白苔(舌質紅)、黃白微黃苔、白水滑苔、白膩苔、白厚而幹苔、薄黃苔、黃膩苔、黃黏膩苔、黃燥苔、焦黃苔、黑而幹焦苔、黑而滑膩苔、花剝苔。

3.任課教師分別介紹各類舌質、舌苔的特點,各類舌質、舌苔的臨床意義。

(韓新榮)

實驗三脈診模擬訓練

【實驗目的】

掌握脈診操作基本規範和常見脈象的脈象特征、臨床意義,了解脈診的原理及研究進展。

【實驗器材】

脈診儀等。

【實驗內容】

(一)脈診操作基本規範訓練

1.教師演示脈診操作規範,包括定指、布指、氣息、體位、脈診時間等內容。

2.教師說出脈象,讓學生說出相應的脈名和臨床意義。

3.同學們相互之間體會平脈特征。

4.在脈診儀上體會脈象:先聯機訓練,再讓各組學生單獨訓練(如平、遲、數、細、洪、促、結、代、滑、澀、弦、緊、虛、實、浮、濡、沉等)。

(二)脈診現代研究進展

浮脈:浮脈的形成與外周血管擴張、心排血量增加、動脈充盈度增加、血管彈性阻力降低等有關。

沉脈:其形成與心排血量降低、周圍血管收縮等有關。

遲脈:與心排血量減少、心髒搏動減慢等因素有關。

數脈:與代謝亢進、心率加快、發熱等有關。

虛脈:與心排血量減少、血壓低、血液對血管壁的壓力減小等有關。

實脈:多與心排血量增加、外周阻力增大、血壓升高等有關。

滑脈:多與心排血量增加、血流通暢、流速較快等有關。

澀脈:與血液黏稠度增高、心排血量減少、流速減慢、周圍血管收縮等有關。

洪脈:多與血液流速加快、心排血量增加、周圍血管擴張等因素有關。

細脈:與脈壓降低、周圍血管收縮、心排血量減少等因素有關。

濡脈:多見於外周血管擴張、心排血量減少等情況。

弦脈:多與血循環外周阻力增加、心排血量增加、血壓升高等因素有關。

緊脈:多見於血管收縮、血循環外周阻力增加、心排血量增加、血壓升高等情況。

(韓新榮)

實驗四中藥湯劑煎煮法

【實驗目的】

1.掌握常規中藥湯劑煎煮法的操作。

2.熟悉特殊煎法的藥物種類。

3.嚴格遵守中藥湯劑煎煮法操作流程。

4.掌握中藥湯劑的服藥方法。

【實驗器材】

1.待煎中藥飲片每組1劑,由8~10味中藥組成,包括常規煎煮中藥與特殊煎煮中藥,每味中藥獨立包裝,標有藥名、分類和功能,盡量將功效同類或相近的藥物組成1劑(教師可選擇成方)。每劑湯藥組成應分別包含常規煎煮和特殊煎煮中藥若幹味。

(1)常規煎煮藥物(同類功效)2~5味,各10g左右。

(2)先煎藥物1味15g,備選藥有生龍骨、生牡蠣、川烏、附子、龜甲、鱉甲等。

(3)後下藥物1味10g,備選藥有木香、砂仁、薄荷、沉香、青蒿、大黃、鉤藤等。

(4)包煎藥物1味15g,備選藥有車前子、滑石、旋覆花、赤石脂等。

(5)烊化藥物1味15g,備選藥有飴糖、阿膠、鹿角膠等。

(6)另煎(另燉)藥物1味少許,備選藥有人參、羚羊角片(代)等。

2.煎藥器皿帶蓋沙鍋、電爐(或家用電煎藥爐)、生活飲用水、加蓋容器、小蒸鍋、攪拌棒、盛藥容器、紗布、量杯、藥瓶(燒杯也可,500ml、250ml各若幹個)。

3.實驗組織可按5~6人為1組進行實驗操作,每組抽取1劑中藥。

【實驗內容】

操作步驟及要點:

1.浸泡中藥將常規中藥(如白術、茯苓、陳皮、半夏、甘草等)放入沙鍋內,加冷水浸泡20~30分鍾。

2.煎煮中藥

(1)一煎:藥物泡好後,加冷水至高過藥物的2~3cm處。煎藥時宜先取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保持微沸狀態。煎煮20~30分鍾,再將木香、砂仁投入,煎沸5分鍾即可。用過濾器將煎出的湯液濾出,計150~200分鍾,放入盛藥容器內。將人參切成小片,放入加蓋容器內置小蒸鍋隔水燉1小時,取出倒入250ml藥瓶。

(2)二煎:第二煎時加冷水至高過藥物的1~2cm處。火候要求參照頭煎。煎煮10~15分鍾,濾出湯劑計150~200ml,裝入盛藥容器,將兩次煎出的湯劑混勻,倒入500ml藥瓶。

3.標記在藥瓶標簽上注明煎煮方藥名稱、劑數及煎藥日期。

4.整理用物整理,洗手。

5.記錄記錄操作過程,如藥物種類、煎煮方法、煎煮次數及時間、煎出湯藥劑量、服藥方法等,簽名。

【注意事項】

1.煎藥忌用鐵、銅、鋁、錫等金屬器具。

2.用水量應視藥量、藥物質地的吸水性及煎煮時間而定。用冷水把藥材泡透,煎藥加水應一次性加足為宜,不可在煎藥過程中反複加水,更不能把藥煎幹再添水重煎。

3.注意煎煮火候,避免全程用武火煎煮,避免藥液溢出或水分蒸發過快。

(趙淑紅)

實驗五十四經脈走向和常見穴位定位

【實驗目的】

1.掌握十四經脈的走向,加深學生對十四經脈的印象。

2.掌握常用穴位定位。

【實驗器材】

針灸人等。

【實驗內容】

1.觀察十二正經的走向、交接規律及任督二脈在體表的循行分布。

2.十四經常見穴位定位參考如下

手太陰肺經尺澤: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

手陽明大腸經合穀:半握拳,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當第二掌骨中點的橈側。

曲池:屈肘時,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

迎香: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

足陽明胃經地倉:在麵部口角外側,上直對瞳孔。

犢鼻:屈膝,在膝部,髕骨與髕韌帶外側凹陷中。

足三裏: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足太陰脾經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手少陰心經神門:在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手太陽小腸經天宗:肩胛部,岡下窩中央凹陷處,平對第4胸椎。

足太陽膀胱經睛明:在麵部,目內眥角稍上方凹陷處。

腎俞: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足少陰腎經太溪:在足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手厥陰心包經內關:在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手少陽三焦經外關:在前臂背側,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足少陽膽經風池: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環跳:側臥屈股,當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中1/3交點處。

足厥陰肝經太衝:在足背側,當第一、二蹠骨結合部前下方的凹陷處。

督脈大椎:在後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百會:在頭部,兩耳尖連線的中點。

人中(水溝):在麵部,當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交點處。

任脈中脘: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

神闕:在腹部,臍中央。

膻中: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參照針灸人,兩位同學一組,分別在對方身上操作。

【注意事項】

1.實驗時分組進行,尊重個人隱私。

2.若實驗時值冬季,注意保暖。

(張莉)

實驗六針刺法、灸法、拔罐法練習

【實驗目的】

1.掌握針刺法,包括進針法、行針法、出針法。

2.掌握暈針的處理,熟悉滯針、彎針的處理。

3.掌握艾灸的基本方法。

4.掌握閃火法拔罐、留罐、起罐的方法。

【實驗器材】

1.75%乙醇、一次性消毒針灸針(40mm×0.35mm)、消毒棉球、消毒棉簽、白糖、開水、水杯。

2.艾條、打火機、薑蒜切片。

3.中號玻璃罐、95%乙醇、棉球、止血鉗或鑷子。

4.搪瓷廢物盆一個。

【實驗內容】

(一)針刺法

1.帶教老師選一位同學為試驗者,取合穀穴選坐位;足三裏取仰臥位。醫者位於試驗者右邊,選定穴位。

2.用75%乙醇棉球由內向外擦拭所選穴位,醫者再用75%乙醇消毒手指,用浸泡在消毒乙醇中的一次性針灸針用單手進針法針刺合穀穴;用夾持進針法針刺足三裏。采用平補平瀉法演示提插和撚轉等行針手法,演示完後即出針。

3.假設試驗同學發生暈針,帶教老師演示處理過程:立即停止針刺,取出針具,平躺去枕休息,注意保暖,給飲糖開水後輕者很快恢複。若仍不能恢複,針刺人中、內關、合穀或灸關元、氣海、足三裏等穴。

4.假設出現滯針,帶教老師演示處理過程。囑同學放鬆肌肉,按摩穴位四周,再緩慢起針。必要時在附近另紮一針,將滯針起出。

5.假設出現彎針,帶教老師演示處理過程。針身輕微彎曲,順其彎曲角度緩慢退出,如角度較大或多處彎曲,應輕搖針體,順針柄傾斜方向逐漸分段退出,不可猛提以防折針。

(二)灸法

帶教老師點燃艾條一端,對準足三裏施灸,重點演示溫和灸和雀啄灸。用少許艾絨搓成艾柱演示隔薑灸和隔蒜灸。依次操作,學生反複練習。

(三)拔罐法

試驗者取俯臥位。帶教老師位於試驗者右邊,左手拿鑷子或止血鉗夾住95%乙醇棉球點燃,伸進右手所持玻璃罐中停留片刻後迅速抽出,再將玻璃罐扣在背部膀胱經循行部位,留罐片刻拔起,起罐時用一指輕按住罐旁,使空氣透進罐內,罐即取下。依次操作,學生反複練習。

【注意事項】

1.囑學生實驗前應進食,切忌空腹實驗。

2.有出血傾向者不宜針刺。

3.皮膚有感染、潰瘍、瘢痕等不宜針刺。

4.施灸時防艾柱脫落燒傷皮膚。

5.因實驗中多處用火,帶教老師應加強巡視,防止發生火災。

(張莉)

實驗七推拿手法練習

【實驗目的】

練習推法、拿法、按法、揉法、搓法、拍法,達到熟練操作程度。

【實驗器材】

按摩床、按摩枕等。

【實驗內容】

(一)被練習者采用體位

1.仰臥位(頭頸和膝關節下各墊一枕頭)。

2.俯臥位(胸前、踝關節下墊一個薄枕頭)。

(二)推法

被練習者取俯臥位,練習者推其背腰膀胱經(掌根著力,沿線路每條線3遍)。

(三)拿法

被練習者取俯臥位,練習者拿其肩井(提、捏、揉三種方法的結合,1分鍾)。

(四)按法

被練習者取俯臥位,練習者指按其腎俞(拇指指腹著力,按揉兩側腎俞,每側0.5分鍾)。

(五)揉法

1.被練習者取仰臥位,練習者揉其曲池、內關、外關、合穀(拇指指腹按於穴位揉,每穴0.5分鍾)。

2.練習者取俯臥位,練習者揉其風池、風府(中指或食、環指協同著力,每穴0.5分鍾)。

(六)搓法

被練習者取仰臥位,練習者掌搓其上肢(手掌著力,自上而下搓揉上肢5遍)。

(七)拍法

被練習者取俯臥位,練習者掌拍其肩背、腰臀、下肢(反複3遍)。

【注意事項】

1.各種急性傳染病、感染性疾病、皮膚病變部位、惡性腫瘤、出血部位、骨折移位、關節脫位、極度疲勞或醉酒後、嚴重心髒病和精神病禁用推拿。

2.操作時手法必須具備一定的力量,動作持續不變形,節奏一致,切忌生硬粗暴。

3.女同學經期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推拿。

(張莉)

第1章緒論

一、A1型題

1.下列哪本書奠定了中醫護理學的理論基礎:

A.《傷寒雜病論》 B.《黃帝內經》 C.《本草綱目》

D.《神農本草經》E.《新修本草》

2.中醫護理“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的根本原因在於:

A.辨證施護B.對症治療C.辨病治療D.因人而異E.因地而異

3.金元四大家中“補脾派”的代表人物是:

A.李東垣B朱丹溪C.張子和D.劉完素E.葉天士

4.中醫學中的“藥王”指哪一位醫學家:

A.張仲景B.孫思邈C.李時珍D.華佗E.張子和

5.哪位醫學家首創“麻沸散”和“五禽戲”:

A.扁鵲B.董奉C.華佗D.孫思邈E.李時珍

6.下列哪一項屬於中醫護理的基本特點:

A.同病異治B.異病同治C.標本同治D.辨證施護E.辨病施護

7.《黃帝內經》成書年代是:

A.春秋戰國時期B.黃帝時代C.南北朝時期D.漢唐時期E.宋代

8.世界免疫學的先驅最早使用“人痘接種法”預防天花流行的國家是:

A.中國B.英國C.德國D.俄國E.法國

二、B型題

(1~2題共用備選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