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2 / 3)

唐代朝廷組織蘇敬等人編著的《新修本草》,載藥844種,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頒行的國家藥典,比歐洲《紐倫堡藥典》早876年。

宋代王惟一鑄成的針灸銅人,是世界最早的醫學模具和直觀教具。同時期宋慈著的《洗冤集錄》,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較完整的法醫學專著,對世界法醫學的發展有重大貢獻。當時民間已運用“人痘接種法”預防天花流行,實為世界免疫學的先驅。

明代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曆經30餘年,總結了16世紀以前我國藥物學知識,完成了藥學巨著《本草綱目》。全書載藥1 892種,繪圖1 100餘幅,收錄方劑11 096首。本書流傳到國外,對世界醫藥學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中醫工作,大力扶持和發展中醫護理事業,相繼成立中醫院校和各級中醫醫院,中醫護理隊伍日益壯大。中醫護理學的各類教材和各種專著相繼出版,中醫護理理論的研究與臨床護理實踐的總結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綜上所述,當今中醫護理學運用整體觀念,辨證施護,重視生活起居、飲食療法、情誌護理,應用湯劑、針灸、推拿、火罐、刮痧、氣功等簡便而有效的中醫傳統療法,在保障我國勞動人民身體健康,促進衛生保健事業,攻克疑難疾病等醫療實踐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繁榮昌盛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在國際醫學界也占有一定地位。

1.《黃帝內經》為中醫護理理論體係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2.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護理學辨證施護的理論基礎。

3.華佗首創“麻沸散”和“五禽戲”。

4.孫思邈發明“蔥管導尿術”,創作了醫德規範名篇《大醫精誠》。

二、中醫護理學的基本特點

中醫護理學以中醫理論為基礎,對人體的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和預防等方麵的研究都有著自己的特色,基本特點可以概括為整體觀念和辨證施護兩方麵。

(一)整體觀念

中醫護理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統一。這種人體自身的整體性與內外環境的統一性思想,稱為整體觀念。整體觀念被廣泛地運用於中醫護理的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和預防等。

1.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以五髒為中心,通過經絡將各部分組織聯係起來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生理方麵,髒與髒、髒與腑、髒腑與相關組織器官之間密切相關。如心與小腸相表裏,主血脈,在竅為舌,其華在麵;肺與大腸相表裏,主皮毛,在竅為鼻;脾與胃相表裏,主肌肉,在竅為口,其華在唇;肝與膽相表裏,主筋,在竅為目,其華在爪;腎與膀胱相表裏,主骨,在竅為耳,其華在發等。所以說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生理功能上既互相分工,又相互協作。

病理方麵,局部的病變,可以影響全身;內髒的病變,又可以反應到體表。《丹溪心法》說:“欲知其內者,當以觀乎外;診於外者,斯以知其內。蓋有諸內者,必行諸外。”髒腑功能失常,可以通過經絡反應於體表;體表組織器官病變,可以通過經絡影響到所屬髒腑。髒腑之間相互影響,疾病可以相互傳變。如肝火上炎可以出現目赤腫痛;外感風寒可以引起鼻塞流清涕。因此,在診斷疾病時,通過五官、形體、色脈等外在變化的反應,可以了解到內在髒腑的病變。

在中醫護理中,通過調理髒腑可以治療有關的局部病變,如用瀉肝火的藥物可以治療目赤腫痛;使用發汗解表的方法,治療風寒表證的惡寒發熱,頭痛,鼻塞流清涕,脈浮緊等。

2.人體與自然密切相關人體自身是一個有機整體,人與自然界也密切相關。自然界春夏秋冬的輪回,晝夜的更替,地域上東西南北的不同,以及方位高低的差異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機體。如生活在海拔第一階梯的人若處於青藏高原,會因高寒缺氧出現失眠、頭痛等高原反應;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們適應了高寒缺氧的環境,若處於海拔較低處,就會出現嗜睡等“醉氧”症狀。在生理方麵,隨著四季氣候的變化,機體狀態也會發生改變,人們不能改造自然,隻能隨著季節的變化增減衣服順應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