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
學習要點
中醫護理學的基本特點
中醫護理學是研究探討中醫護理理論和護理技術的應用科學。它有著悠久的曆史,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與生活實踐中認識生命、戰勝疾病的寶貴經驗總結,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在世界傳統醫學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門獨特醫學理論體係。
一、中醫護理學發展概況
中醫護理學起源於遠古時代,是在我們祖先所積累的豐富醫藥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神農……嚐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說法,生動地反映了古人探索藥物作用的實踐研究。中醫護理學在初始階段沒有專科的劃分,至周代宮廷醫學有了“食醫”“疾醫”“瘍醫”“獸醫”等醫學分科。其中“食醫”頗似現代的臨床營養師,掌握合理的膳食結構以幫助病人保持或恢複健康。“疾醫”治病,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這些原則和方法都與中醫護理學中的很多內容相似。可見中醫護理學的形成和發展始終與中醫學的發展密切相關。數千年來,在曆代醫家的共同努力下,中醫護理學的內容不斷充實,今天已經發展成了一門獨立的學科。
(一)醫學理論百花齊放,促進了中醫學體係的形成和完善
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大量優秀醫學著作不斷出現。這些寶貴的知識,最初隻是口耳相傳。文字產生之後,人們把它記錄下來編撰成書,促進了中醫學體係的形成。如人們在野外勞動受傷取樹葉、花草等塗裹傷口進行止痛、止血和消腫等方法,逐漸形成了後來的外科護理技術;使用樹枝固定、草莖捆綁骨折部位,形成了後來的外傷急救護理技術,乃至發展為現今的骨折小夾板固定療法。中醫護理學就是這樣在長期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中積累了寶貴的臨床經驗,繼而上升到了理論高度,逐步形成了具有東方傳統特色的醫、藥、護理論體係。
《黃帝內經》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醫學史上現存最早的典籍,由《素問》《靈樞》兩部分組成,簡稱《內經》。該書從整體觀念出發,運用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對人體組織結構、生理、病理、診斷、治療以及經絡、病因、養生法等作了比較係統的闡述,奠定了中醫護理學的基礎。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全書載藥365種,書中概括了“君、臣、佐、使”及“四氣五味”等方藥學理論。如麻黃平喘,常山截瘧,黃連治痢,大黃通便等作用,至今仍有較高臨床價值;其中關於水銀治療皮膚病的記載,也是世界醫藥史上最早的。
《難經》是一部以問難形式探究醫學理論的古典醫籍,書名“難”是質難的意思,即以問答的形式,探討了81個問題,故又稱“八十一難”。其中“獨取寸口”的診脈方法沿用至今,在脈診和針灸方麵內容較《黃帝內經》更為詳細。該書相傳為扁鵲所著。
《傷寒雜病論》是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所著,後分為《傷寒論》與《金匱要略》,此書結合了前人和當時醫家有關預防和治療疾病的豐富經驗。從整體觀念出發,以六經論傷寒,以髒腑論雜病,奠定了包括理、法、方、藥在內的中醫護理學辨證施護的理論基礎,為後世臨床辨證施護進一步充實和完善提供了依據和準則。張仲景十分重視用藥護理,被後世尊稱為“醫聖”“醫方之祖”,如桂枝湯方的服法,注明服熱稀粥以助藥力,使病人微微汗出,禁食生冷黏膩等。
(二)醫學名士百家爭鳴,對世界醫藥學作出了巨大貢獻
醫學鼻祖扁鵲曾“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有起死回生之術”。他虛心好學,醫術高超,學識淵博,精於內、外、婦、兒、五官各科,常用針灸、按摩和熱熨等方法治療疾病。他遍行天下,所到之處,廣施醫術,為民解除痛苦,由於其望診技術出神入化,故被稱為“望而知之謂之神”的神醫。
東漢末年傑出的醫學家華佗,首創了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藥——麻沸散,因能對病人全身麻醉,實行剖腹、擴創等外科手術治療疾病而聞名於世。他醫術精湛,尤其在外科診治中創造了許多醫學奇跡,故後世尊稱他為“外科鼻祖”。此外,華佗還發明健身操“五禽戲”,開創了我國體育運動保健的先河。
三國時期的名醫董奉,居住廬山腳下,他醫術高明,醫德高尚,治病全神貫注,專心致誌,不收診金,隻求患者病愈後在山上種杏,久而久之,杏樹蔚然成林,他將杏子換成糧食救濟窮人,留下了膾炙人口的“杏林春暖”佳話。
藥王孫思邈是古今醫德醫術均堪稱一流的名家。有兩部傳世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千金要方》載方5 300首,《千金翼方》載方近3 000首。書中對消渴病的護理提出“所慎有三:一飲酒,二房事,三鹹食及麵”的主張,強調飲食護理對消渴病治療非常重要。食療方麵用動物肝髒治療夜盲症;用牛乳、豆類、穀皮等防治腳氣病。嬰兒喂奶要定時定量,平時多見風,衣服不可穿得過多。他通曉養生之術,年過百歲視聽不衰,提出心態要保持平衡,飲食要節製,起居有常,生活規律,戒懶惰呆滯不動。他的養生理論至今仍指導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疾病的康複。孫思邈是導尿術的發明者,他使用的“蔥管導尿術”,比1860年法國人發明的橡皮管導尿術要早1 200餘年。孫思邈強調生命價值貴於千金,他的名篇《大醫精誠》把醫德規範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上,專門立題,重點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