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語:本案患者,家事繁忙,操心過多,情懷抑鬱,時久化火,隨衝氣上逆,灼傷鼻絡而衄血。用宣鬱調經湯去玫瑰花、橘葉,加鬱金解肝鬱,瀉肝火,涼血止血;石決明平降肝火;牛膝引火下行;梔子炭清肝止血;藕節炭收澀止血。服6劑後,經來鼻衄明顯減少,去牛膝之下行,加鉤藤12克平降肝經風火。續進5劑,鼻衄止。
(4)痛經
陳某某,女,27歲,工人,2007年8月10日就診。
自14歲月經來潮時,小腹脹痛,其痛不甚,未加治療。近年來,因憂思惱怒,於2008年3月,行經前2天,小腹脹痛,漸至劇痛難忍,經水黯紅有塊,月經將盡時疼痛消失,心煩多怒,口苦,舌紅邊黯,脈弦澀。證屬肝鬱氣滯,血隨氣凝,阻塞胞脈。治宜疏肝理氣,祛瘀止痛。用宣鬱調經湯加減:青蒿梗10克、香附12克、青皮10克、白蒺藜10克、當歸12克、赤芍藥12克、合歡花6克、玫瑰花3克、鬱金10克、五靈脂10克(布包煎)、澤蘭12克、甘草3克。服上方5劑,小腹痛減輕。28天後,月經來潮小腹痛顯減,色黯紅,無瘀塊,舌紅邊略黯,脈小弦,以原方去澤蘭,續服5劑,經來疼痛消失。
按語:本案為肝鬱血凝,阻塞胞宮,用宣鬱調經湯,將白芍改為赤芍瀉肝火,祛瘀血;加青皮疏肝破氣,散結行滯;鬱金解鬱活血;五靈脂祛瘀止痛;澤蘭疏肝理氣;活血祛瘀。服藥5劑,下次月經來潮時小腹脹痛不甚,去澤蘭之破血,續進5劑,鬱開血行,則痛經止。
(5)閉經
楊某某,女,34歲,幹部,2006年8月20日就診。
患者於今年2月經水量開始減少,至4月月經未來,性情急躁,易於動怒,服逍遙散、桃紅四物湯、血府逐瘀湯未效,精神鬱悶不樂,胸脅脹悶,小腹脹痛,有時刺痛,口苦,舌邊紫黯,苔薄黃,脈小弦澀。證屬肝氣鬱結,血滯不行,瘀阻胞宮。治宜疏肝散結,祛瘀通經。用宣鬱調經湯加減:青蒿梗10克、香附12克、白蒺藜10克、當歸12克、赤芍12克、合歡花10克、玫瑰花4.5克、鬱金10克、淩霄花10克、王不留行10克、益母草15克、甘草3克。服4劑,覺小腹有氣走竄,用原方加牛膝12克,續進3劑,經水已通,量多色黯紅,夾瘀塊,5天已淨。下次月經來潮,量不多,色黯紅,小腹脹痛,舌紅邊略黯,脈小弦。證為肝氣不舒,血行不暢,治宜疏肝達鬱,活血調經。仍用宣鬱調經湯加丹參15克、益母草12克,續進5劑,月經已正常。
按語:本案為肝氣鬱結,氣滯時久,血行不利,凝結胞宮,經閉不行。用宣鬱調經湯去橘葉,加鬱金疏肝解鬱,活血祛瘀;淩霄花、益母草、王不留行祛瘀通經。進4劑後,氣血似有竄動之兆,加入牛膝活血祛瘀,引血下行,續進3劑,經通瘀下。下次月經來而未暢,續用宣鬱調經湯加丹參、益母草活血調經,經血暢行,而不複閉。
(6)帶下
孫某某,女,38歲,經商,2005年4月27日就診。
患帶下3年,服完帶湯、內補丸、清帶湯、丹梔逍遙散等方,症狀時輕時重,今年來白帶極多,每日換紙3~4次,黃白相兼,行房後,夾有赤色,氣特臭,小腹脹痛,不可重按,外陰發癢,急躁多怒,口苦,小便短黃,舌紅,苔黃滑厚,脈弦滑數。證屬肝火兼濕,下蘊胞宮,治宜疏肝清火,祛濕解毒。用宣鬱調經湯加減:青蒿梗6克、香附10克、白蒺藜10克、當歸12克、白芍10克、玫瑰花4.5克、合歡花10克、川楝子10克、秦皮10克、茵陳蒿12克、萆薢12克、敗醬草15克、忍冬藤10克、甘草3克。服12劑,帶下減半(日換紙2次),小腹稍感脹痛,外陰仍癢,小便色黃,舌紅,苔黃滑,脈弦滑數。以原方去秦皮,進8劑。仍有少量白帶,質稠黏,脘腹微滿,納差,體倦乏力,麵色少華,舌淡紅,苔黃滑,脈小弦滑略數。以原方去川楝子、茵陳蒿,加北沙參12克、當歸12克、穀芽12克,續進7劑,白帶止。
按語:本案為情誌不暢,肝鬱化火,加之濕熱蘊下,肝火與濕熱相合,任帶二脈受傷,而成帶下。用宣鬱調經湯去橘葉,加川楝子疏肝氣,瀉肝火,利濕熱;秦皮清肝燥濕;茵陳蒿、萆薢清利濕熱;敗醬草、忍冬藤清熱解毒。二診時病去大半,以原方去秦皮之苦寒,服8劑後,乃餘邪未盡,氣血已虧。以原方去川楝子、茵陳蒿之苦寒傷正,加北沙參補氣;當歸養血;穀芽健脾胃,服之帶止體健。
附錄D
彭長庚老中醫用中草藥治療
婦科病的驗方介紹
我叔祖彭長庚老中醫(1887—1969年),少時學草醫,後習中醫,行醫60餘年,臨床經驗豐富,在漵浦、隆回、洞口三縣交界地區,醫名顯著。茲將叔祖用中草藥治療婦科病證的驗方14則整理介紹如下。
1.治月經後期方
【組成】 香附12克 紫蘇梗6克 紅藤15克 茜草根15克 薯莨12克 玫瑰花3克 益母草15克 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疏肝解鬱,活血調經。
【主治】 憂思惱怒傷肝,氣機鬱結,血隨氣滯,月經延期,量少色黯,小腹脹痛或刺痛,胸脅脹滿,舌紅苔薄,脈細弦或弦數。
【方義】 香附、紫蘇梗疏肝達鬱;紅藤、茜草根活血調經;薯莨理氣活血,調經止痛;玫瑰花疏肝鬱,調氣血;益母草活血調經;甘草緩和藥性。
【加減】
(1)乳房脹痛,加鮮橘葉5片、絲瓜絡10克,解鬱通絡。
(2)經水黯紅有塊,小腹刺痛,加淩霄花6克,祛瘀止痛。
2.治經行鼻衄方
【組成】 鉤藤12克 夏枯草15克 杜鵑花根15克 小血藤莖藤15克 茜草炭15克 白茅根15克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清肝瀉火,涼血止血。
【主治】 肝鬱化火,迫血上行,經行期鼻竅出血,量多色紅,月經量減少,色黯紅,心煩易怒,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
【方義】 鉤藤、夏枯草清降肝火;杜鵑花根和血止血;小血藤為木蘭科植物鐵箍散的莖藤葉,行氣滯,祛瘀血,調月經;茜草炭、白茅根涼血止血。
【加減】
(1)鼻衄量多難止,加烏韭10克、藕節炭12克,涼血止血。
(2)小腹痛甚,加香附6克,疏肝理氣。
3.治痛經方
【組成】 香附12克 大血藤15克 薯莨15克 益母草15克 算盤子根15克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理氣散結,活血止痛。
【主治】 氣滯血瘀,衝任不利,血凝胞宮,行經時小腹脹痛,甚時刺痛,月經量少,色黯紅,舌邊紫黯,脈澀。
【方義】 香附理氣散鬱,調經止痛;大血藤活血止痛;薯莨、益母草活血調經;算盤子根活血散瘀,理氣和胃。
【加減】
(1)兼熱者,舌苔黃,脈弦數;加淩霄花藤15克,清火活血。
(2)兼寒者,小腹冷痛,舌苔白,脈遲,加烏藥12克、艾葉6克,祛寒止痛。
4.治閉經方
【組成】 大血藤15克 淩霄花莖15克 馬鞭草15克 益母草15克 烏藥12克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活血通經。
【主治】 血行不暢,阻滯胞宮,積而為瘀,衝任不利,月經數月未來,小腹脹痛或刺痛,舌質紫黯,脈澀。
【方義】 大血藤、淩霄花莖祛瘀血,通胞絡;馬鞭草祛瘀通經;益母草為活血調經之妙品;烏藥順暢氣機,氣行則血行暢利。
【加減】
(1)血為寒凝,經閉不行,舌苔白,脈細遲,加紫蘇梗10克、澤蘭12克,散寒邪,通氣血。
(2)血瘀化熱,口渴,舌苔黃,脈數,加虎杖15克、忍冬藤15克,清熱活血,達絡通經。
(3)肝鬱氣滯,血行不暢,月經閉止,煩躁易怒,胸脅脹滿,加柴胡12克、鮮橘葉5片,疏肝散鬱。
5.治崩漏方
【組成】 茜根炭12克 藕節炭15克 馬蘭15克 小薊炭15克 紅雞冠花15克 薯莨12克 小血藤12克 陳皮4.5克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清熱涼血,收澀止血。
【主治】 熱邪內盛,下灼胞宮,突然陰道大流血,或出血淋漓不斷,心煩口渴,舌紅苔黃,脈滑數。
【方義】 茜草根炭、藕節炭、小薊炭涼血止血;馬蘭清熱涼血而止血;紅雞冠花清熱,收澀止血;薯莨收澀止血;小血藤行氣活血;陳皮理氣和中;以此二味,俾清熱止血藥,不致留瘀礙胃。
【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