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 水煎服。
【功用】 補氣攝血,和營調經。
【主治】 脾氣虛弱,血失固攝,經血失約,量多淡紅,氣短懶言,神疲心悸,麵色白,舌質淡,苔薄,脈虛弱。
【方義】 用四物湯而減輕川芎劑量,因其辛溫香竄;人參、山藥、炙甘草補氣益脾;棕櫚炭收澀止血;梔子炭清熱止血,以防補氣血藥助火。
【加減】
(1)中氣下陷,小腹重墜,動則氣短,加升麻10克,葛根10克,升舉脾胃清氣。
(2)血多難止,加阿膠12克(烊化衝服)、側柏葉炭15克,養血止血。
13.增經四物湯(筆者)
【組成】 當歸12克 熟地黃15克 白芍12克 川芎10克 製何首烏15克 龍眼肉12克 丹參15克 合歡花12克 雞血藤膏12克 佛手花5克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補營血,增經水。
【主治】 素體不足,或久病血虛,胞宮血少,行經量少,色淡紅,或點滴即淨,或小腹隱痛,頭暈心悸,麵色萎黃,舌淡苔薄,脈細無力。
【方義】 用四物湯加何首烏益肝腎,補營血;龍眼肉補心脾,益氣血;丹參養血活血;合歡花解鬱安神,且能活血;雞血藤膏養血利經;佛手花理氣和中,以防補血藥阻滯氣機,有礙脾胃之運化。
【加減】
(1)脾胃不健,血之化源不足,脘滿納差,加白扁豆12克、穀芽15克,補脾健胃。
(2)兼有熱邪,口渴,脈虛數,加黃芩6克,清瀉熱邪。
14.通經四物湯(筆者)
【組成】 當歸須12克 赤芍12克 生地黃10克 川芎10克 紅花6~10克 丹參15克 淩霄花6克 虎杖12克 香附10克 牛膝12克 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活血祛瘀,行氣通經。
【主治】 瘀血停積胞宮,月經數月未行,小腹脹痛或刺痛,舌邊紫黯,苔薄黃,脈沉澀。
【方義】 將四物湯中當歸改為當歸須,破血祛瘀;白芍改赤芍,祛瘀通經;熟地黃改為生地黃,而不滋膩;紅花、丹參、虎杖、淩霄花祛瘀通經;香附理氣開鬱,氣機暢則血暢通;牛膝質重下行,祛瘀血,通經脈;甘草緩和諸藥。
【加減】
(1)寒客胞宮,血凝經閉,小腹冷痛,舌苔白,脈沉遲;去淩霄花、虎杖,加官桂6克、澤蘭12克,溫宮通經。
(2)瘀積化熱,口渴,舌苔黃,脈數,加天花粉12克、益母草15克,清熱活血。
15.定痛四物湯(筆者)
【組成】 當歸12克 白芍12克 川芎10克 生地黃10克 香附10克 荔枝核10克 延胡索10克 大血藤12克 玫瑰花3克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理氣活血,祛瘀止痛。
【主治】 氣滯血瘀,阻滯胞宮,經來小腹脹痛或刺痛,經水紫黯有塊,舌紅邊黯,脈沉弦或弦澀。
【方義】 將四物湯之熟地黃改為生地黃,活血調經而不滋補;香附理氣開鬱;荔枝核行氣散滯而止痛;延胡索活血行瘀而止痛;大血藤活血散瘀而通絡;玫瑰花行氣活血,且可調中醒脾。
【加減】
(1)寒阻血凝,經來小腹冷痛,月經量少,苔白滑,脈沉遲,加吳茱萸6~10克,艾葉6克、沉香3克,祛寒理氣而止痛。
(2)肝氣滯結,血行不暢,阻塞胞宮,經來小腹脹痛或刺痛,兩脅及乳房作脹,脈弦澀,加青皮2克、川楝子10克,疏肝理氣。
16.養宮四物湯(筆者)
【組成】 當歸12克 白芍12克 熟地黃15克 川芎10克 枸杞子12克 黨參12克 山藥12克 橘核10克 絲瓜絡10克 玫瑰花3克 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補氣益血,和營止痛。
【主治】 素體不足,或大病久病之後,氣虛血少,胞宮脈絡失養,經期或經後,小腹綿綿作痛,按之柔軟,月經量少,色淡紅,神疲體倦,少氣懶言,舌質淡,苔薄,脈細無力。
【方義】 用四物湯加枸杞子補腎益血;黨參補中益氣;山藥補脾益腎;橘核理氣止痛;絲瓜絡活血通絡;玫瑰花行氣而不耗散,活血而不破血;甘草和中養胃,與白芍藥配伍,和營止痛。
【加減】
(1)痛引腰部,加杜仲10克、桑寄生12克,補腎壯腰。
(2)兼有熱邪,口渴,小便黃,加十大功勞葉6克、天花粉10克,清熱生津。
17.清澀四物湯(筆者)
【組成】 當歸12克 白芍10克 生地黃12克 川芎6克 地骨皮10克 黃柏炭6克 生地榆12克 白頭翁12克 棕櫚炭12克 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清熱涼血,和營澀血。
【主治】 熱邪下灼胞宮,迫血妄行,突然陰道出血如湧(崩),或出血量少,淋漓不斷(漏),色深紅,心煩口渴,舌紅苔黃,脈數。
【方義】 將四物湯中的熟地黃改為生地黃以清熱涼血,且善止血;地骨皮清胞涼血;黃柏炭清胞止血;生地榆、白頭翁涼血止血;棕櫚炭收澀止血;甘草調和諸藥。
【加減】
(1)血多難止,加藕節炭15克、側柏葉炭12克,收斂止血。
(2)肝火下擾胞宮,發生崩漏,心煩易怒,口苦,脈弦數,加生牡蠣15克、秦皮10克,清肝降火。
18.平衝四物湯(筆者)
【組成】 當歸10克 生地黃12克 白芍藥10克 川芎5克 代赭石15克(布包煎) 生牡蠣15克(布包煎) 黃芩炭10克 白茅根15克 茜草根炭10克 杜鵑花6克 甘草3克
【用法】 先煎代赭石、生牡蠣20分鍾,後入諸藥同煎服。
【主治】 肝火素旺,衝脈附於肝,至行經期,衝氣較盛,肝火隨衝氣上逆,迫血上溢,發生吐血、衄血,量多色紅,月經量逐月減少,心煩易怒,口苦咽幹,舌紅苔黃,脈弦數。
【方義】 將四物湯熟地黃改為生地黃,以涼血止血;代赭石、生牡蠣平肝火,降衝逆;黃芩炭清肝止血;白茅根、茜草炭、杜鵑花涼血止血;甘草清熱,調和諸藥性。
【加減】
(1)血多難止,加紫珠10克,藕節炭15克,涼血止血。
(2)大便秘結,加大黃炭6~10克,通便瀉火而止血。
19.清帶四物湯(筆者)
【組成】 當歸12克 白芍10克 川芎10克 生地黃10克 黃芩10克 佩蘭10克 茯苓12克 白馬骨12克 白花蛇舌草15克 虎杖12克 香附6克 薏苡仁15克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清熱解毒,活血止帶。
【主治】 濕熱蘊久成毒,或手術受傷,濕熱毒邪侵入,傷及任帶,帶下黃稠,或黃綠如膿,或渾濁如米泔樣,或挾血液,氣臭難聞,瘙癢灼熱,或小腹痛,小便短黃,舌紅,苔黃滑,脈弦滑數。
【方義】 將四物湯中的熟地黃改為生地黃,清熱涼血;黃芩清熱燥濕;佩蘭芳香化濕;茯苓淡滲利濕;白馬骨清熱利濕,活血祛風;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虎杖祛濕熱,解熱毒;香附理氣滯,止腹痛;薏苡仁滲濕熱,健脾胃。
20.消炎四物湯(筆者)
【組成】 當歸12克 赤芍12克 生地黃12克 川芎10克 紅藤15克 薯莨12克 蒲公英15克 忍冬藤15克 穿心蓮15克 虎杖12克 萹蓄15克 烏藥10克 薏苡仁15克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活血祛瘀,消炎止帶。
【主治】 濕熱蘊於胞宮,日久成毒,氣滯血瘀,衝任受阻,小腹脹痛(日久則刺痛),病重者有壓痛,帶多黃稠,或赤白相兼,氣腥臭,小便短黃,舌紅,黃黃滑,脈滑數。
【方義】 將四物湯中的白芍改為赤芍,以活血祛瘀;熟地黃改為生地黃,以清熱涼血;加紅藤活血止痛,清熱解毒;薯莨活血解毒;蒲公英、忍冬藤、穿心蓮解毒消炎;虎杖清熱利濕,祛瘀止痛;萹蓄清利濕熱;烏藥辛散香竄,行氣止痛;薏苡仁滲利濕熱,清養脾胃。
【加減】
(1)小腹劇痛,加五靈脂10克(布包煎),祛瘀止痛。
(2)濕熱蘊結難化,舌苔黃滑厚,加佩蘭12克,芳化濕濁。
(3)大便秘結,加大黃6~12克,清導熱結。
21.安胎四物湯(筆者)
【組成】 當歸12克 白芍10克 熟地黃12克 川芎6克 黨參12克 杜仲10克 桑寄生12克 菟絲子12克 茯苓10克 炙甘草6克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養血益氣,補腎固胎。
【主治】 血虛不能養胎,氣虛不能載胎,腎虧則胎不固,胎動不安,小腹時有下墜
感,腹痛,腰痛,或陰道有少許出血,頭暈目眩,神疲肢倦,心慌心悸,麵色白,舌淡苔薄,脈細滑。
【方義】 四物湯加桑寄生補血益腎而安胎;黨參、炙甘草補中益氣;杜仲、菟絲子補腎固胎;茯苓補脾,淡滲下行,使養血、益氣、補腎藥無壅滯之弊。
【加減】
(1)陰道下血,時流時止,加阿膠12克(烊化衝服)、旱蓮草15克,補血止血。
(2)中氣下陷,胎往下墜,小腹及肛部發脹,加白術12克、升麻10克,補氣升陷。
(3)兼熱邪,口渴,舌苔黃,脈滑數,加黃芩10克,清熱安胎。
(4)脘滿納少,加厚樸花4.5克,佛手花5克,理氣健胃。
22.理胞四物湯(筆者)
【組成】 當歸12克 熟地黃12克 白芍12克 川芎6克 續斷12克 小茴香4.5克 艾葉4.5克 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養血和營,理氣止痛。
【主治】 素體不足,懷胎後,賴營血養胎,營血日少,氣行不利,小腹隱痛,按之痛減,頭暈心悸,麵色無華,舌淡苔薄,脈細滑。
【方義】 用四物湯加續斷養血安胎,且理血滯;小茴香理氣止痛;艾葉理氣血,安胎止痛;甘草和胃,緩急止痛。
【加減】
(1)偏寒者,腹部冷痛,得溫則減,舌苔白,脈沉緊或細遲,加砂仁4.5克,溫裏散寒。
(2)偏熱者,腹痛有熱感,口渴,脈數,加黃芩10克,清熱安胎。
(3)脾胃虛,脘腹脹滿,納少,加白術12克、陳皮6克,補脾胃,理氣滯。
23.四物湯去熟地黃加三花方(筆者)
【組成】 當歸12克 赤芍10克 川芎10克 紅花6~10克 淩霄花6克 玫瑰花4.5克 甘草3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