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傳染病證2
第三節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時邪(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發疹性時行疾病,以發熱、皮膚黏膜分批出現瘙癢性皮疹,丘疹、皰疹、結痂同時存在為特征。因其皰疹內含有水液,性狀橢圓、狀如豆粒,故稱水痘。本病傳染性極強,從出疹前1天到皮疹全部幹燥結痂(7~8天)均有傳染性,易在集體托幼機構發生流行。易感兒初次感染後引起水痘,再次感染或患水痘後病毒未被徹底清除者,在神經節中潛伏,一旦毒力再現即表現帶狀皰疹。患病後大多可獲終身免疫。
一、診療思維
(一)病因病機分析
本病病因為外感水痘時邪。其病變主要在肺、脾二經。蓋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時行邪毒由口鼻而入,蘊鬱肺脾,與內濕相搏,蘊蒸於肌表,則發為水痘。
初起(邪傷肺衛),水痘時邪由口鼻而入,上犯於肺,肺衛失宣,則發熱、流涕、咳嗽;病邪深入,下鬱於脾,脾失健運,水濕內停,正氣抗邪外出,時邪夾濕透於肌表,正盛邪輕,則水痘稀疏,疹色紅潤,皰漿清亮;疹透濕熱清解,皰疹結痂,則疾病向愈。
(毒熾氣營),若稟賦不足,素體虛弱,或感邪較重,邪盛正衰,熱毒熾盛,內犯氣營,外透肌表,則致壯熱、煩躁、水痘密集、疹色暗紫、皰漿渾濁等。邪毒熾盛,內陷心肝者,症見神昏、抽搐等症;邪毒閉肺者,則見高熱咳嗽、喘急鼻煽等症。
病因病機示意圖
(二)診斷思維
1.辨病思維
(1)診斷要點
①病史:起病前2~3周有水痘接觸史。
②疾病初起有發熱、流涕、咳嗽、不思飲食等症,發熱大多不高。皮疹常在發病1~2天內出現,開始為紅色斑丘疹,很快變成皰疹,位置表淺,形似露珠水滴,大小不一,呈橢圓形,3~5mm大小,內含水液,壁薄易破,周圍有紅暈,常伴瘙癢,1~2天後皰疹從中心開始幹枯結痂,脫落後不留瘢痕。皮疹分批出現,此起彼伏,在同一時期,斑丘疹、皰疹、結痂並見。皮疹呈向心性分布,軀幹部較多,頭麵四肢較少。另口腔、咽喉、眼結膜、外陰黏膜及發際內亦可見皰疹,且皰疹易破,形成潰瘍。
③實驗室檢查
血象檢查:周圍血白細胞總數正常或輕度增高。
病原學檢查:使用單抗免疫熒光法檢測病毒抗原,敏感性較高,有助於病毒學診斷。用抗膜抗原熒光試驗、免疫黏附血凝試驗或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抗體,在出疹1~4天後即出現,2~3周後滴度增加4倍以上即可確診。刮取新鮮水皰基底物,用瑞氏染色找到多核巨細胞和核內包涵體,可供快速診斷。
(2)鑒別診斷
①膿皰瘡:好發於炎熱夏季,以頭麵部及肢體暴露部位多見,初起為皰疹,很快成為膿皰,皰液渾濁,皰液可培養出細菌。
水痘與膿皰瘡的鑒別
水痘膿皰瘡季節冬春夏季病因外感時行邪毒(皰疹病毒)外感暑濕熱毒(葡萄球菌或鏈球菌)部位軀幹多,四肢較少頭麵及四肢暴露部位多皮疹特點
斑疹、丘疹、皰疹、痂蓋分批出現,同時存在,皰疹內含透明液體皰疹為主,皰疹較大,壁薄,含有膿液治法清熱解毒利濕清暑利濕解毒方劑銀翹散清暑湯
②水疥(丘疹樣蕁麻疹):嬰幼兒多見,常有過敏史,無發熱、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征象。皮疹多見於四肢,可分批出現,為紅色丘疹,頂端有小皰疹,壁較水痘堅硬,不易破損,癢感顯著,周圍無紅暈,不結痂。
③手足口病:病原為柯薩奇病毒A 組。主要表現為口腔及手足部發生皰疹,在口腔皰疹後1~2天可見皮膚斑丘疹,呈離心性分布,以手足部多見,並很快變為皰疹,皰疹呈圓形或橢圓形扁平凸起,如米粒至豌豆大,質地較硬,多不破潰,內有渾濁液體,周圍繞以紅暈,其數目少則幾個,多則百餘個。皰疹長軸與指、趾皮紋走向一致。少數患兒臂、腿、臀等部位也可出現,但軀幹及顏麵部極少。皰疹一般7~10天消退,疹退後無瘢痕及色素沉著。
2.辨證思維本病辨證以衛氣營血辨證與髒腑辨證相結合,根據全身及局部症狀以區別病情之輕重。痘疹細小,稀疏散在,疹色紅潤,皰漿清亮,或伴身熱、流涕、咳嗽、納少等肺脾證候,為病在衛氣,屬輕證。痘疹粗大,分布稠密,痘色紫黯,皰漿渾濁,高熱持續,麵赤心煩,口渴引飲,甚則口腔黏膜亦見皰疹等證候,為病在氣營,常因邪毒熾盛,極易累及他髒而出現變證。邪陷心肝者,症見神昏、抽搐等;邪毒閉肺者,症見咳喘、氣急等,均屬重證。
(三)治則思維
治療水痘以清熱解毒利濕為基本法則。輕證屬邪傷肺衛,治療以疏風清熱解毒為主,佐以利濕;重證為毒熾氣營,治當以清氣涼營,解毒化濕為法。若出現邪陷心肝、邪毒閉肺等變證者,又當施以鎮驚開竅、涼血解毒、開肺化痰等治法。
(四)辨證論治
1.邪傷肺衛
【證候】發熱輕微,或無發熱,鼻塞流涕,伴有噴嚏及咳嗽,1~2日皮膚出疹,疹色紅潤,皰漿清亮,根盤紅暈不明顯,點粒稀疏,此起彼伏,以軀幹為多,舌苔薄白,脈浮數。
【辨證】時行邪毒,傷於肺衛。邪毒由口鼻而入,鬱於肺衛,故發熱、咳嗽、流涕、噴嚏等;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正氣抗邪外出,時邪夾濕透於肌表,正盛邪輕,故水痘皰漿清亮,根盤紅暈不明顯,點粒稀疏。舌苔薄白,脈浮數,為病在衛表之象。
【治法】疏風清熱,利濕解毒。
【主方】銀翹散加減。
【處方舉例】金銀花10g,連翹10g,竹葉10g,薄荷(後下)5g,牛蒡子10g,桔梗10g,車前子10g,滑石(包)10g,甘草6g。(以5歲為例)
2毒熾氣營
【證候】壯熱不退,煩躁不安,口渴欲飲,麵紅目赤,水痘分布較密,根盤紅暈顯著,疹色紫暗,皰漿渾濁,大便幹結,小便黃赤。舌紅或舌絳,苔黃糙而幹,脈洪數。
【辨證】熱毒熾盛,燔灼氣營。邪毒內傳氣營,氣分熱盛,故壯熱不退,煩躁、口渴,麵紅目赤等;毒傳營分,與內濕相搏外透肌表,故見水痘密集,根盤色紅,疹色紫暗,皰漿渾濁;熱傷津液,故大便幹結,小便黃赤;舌苔黃糙而幹、質紅絳,脈洪數,均為熱毒之象。
【治法】清熱涼營,解毒滲濕。
【主方】清胃解毒湯加減。
【處方舉例】升麻10g,石膏20g,黃芩10g,黃連5g,牡丹皮10g,生地黃12g,紫草10g,山梔子10g。(以5歲為例)
(五)病程觀察
1.在邪傷肺衛證型中,疹密色紅者加當歸10g,赤芍10g,紫草10g,活血涼血;咳嗽有痰者,加杏仁10g,浙貝母10g,宣肺化痰;咽喉疼痛者,加板藍根15g,僵蠶10g,清熱解毒利咽;頭痛者,加菊花10g,蔓荊子10g,疏風清熱止痛;皮疹瘙癢者,加蟬蛻5g,地膚子10g,祛風止癢。
2.在毒熾氣營證型中,唇燥口幹,津液耗傷者,加麥冬10g,蘆根15g,養陰生津;口舌生瘡,大便幹結者,加生大黃5g,全瓜蔞10g,瀉火通腑。
3.在水痘發病過程中,如出現高熱、咳嗽、氣喘、鼻煽、發紺等症,此為邪毒閉肺之變證,治當清熱解毒、開肺化痰,可予麻杏石甘湯加減;若見壯熱不退,神誌模糊,口渴煩躁,甚則昏迷、抽搐等症,此為邪毒內陷心肝之變證,治當涼血瀉火、息風開竅,予清瘟敗毒飲加減,並吞服紫雪丹或安宮牛黃丸。
(六)預後轉歸
水痘一般預後較好,愈後不留瘢痕。抓破感染損傷真皮層要留瘢痕。一般呈自限性,10日左右可自愈。患過一次可獲終身免疫,當機體免疫功能受損時或已接種過水痘疫苗者,也可有第二次感染,但症狀輕微。
(七)預防與調護
1.控製傳染源,隔離患兒至全部皰疹結痂為止。對有接觸史的易感兒,應檢疫3周,並立即給予水痘減毒活疫苗,可預防發病。
2.切斷傳播途徑。本病流行期間,少去公共場所。對已被水痘病兒汙染的被服、用具及居室,應采用通風、暴曬、煮沸、紫外線燈照射等措施,進行消毒。
3.易感孕婦在妊娠早期應盡量避免與水痘患者接觸,已接觸者應給予水痘帶狀皰疹免疫球蛋白被動免疫。如患水痘,則應終止妊娠。
4.對使用大劑量腎上腺皮質激素、免疫抑製藥患兒,及免疫功能受損、惡性腫瘤患兒,在接觸水痘72小時內可肌內注射水痘帶狀皰疹免疫球蛋白,以預防感染本病。
5.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新鮮,注意避免風寒,防止發生感染。
6.飲食宜清淡、易於消化,多飲溫開水,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7.保持皮膚清潔,避免搔抓損傷皮膚,內衣要柔軟勤換,以防擦破皮膚,引起感染。
8.水痘患兒禁用激素,對原用激素者應及時減至生理量。
(八)療效評定
1治愈皰疹全部結痂,幹燥,體溫正常,無合並皮膚感染。
2未愈發熱不退,或有合並皮膚感染。
二、名家醫案
1.宋祚民醫案——邪傷肺衛
劉某,男,3歲。
【初診日期】1984年11月9日。
【主訴】發熱3天,顏麵、軀幹發現水痘。
【現病史】患兒身熱3天,咳嗽,食少,肢倦無力,顏麵、軀幹發現水痘,即來門診治療,有水痘接觸史。
【查體】患兒頭角發際皆有高粱米大之水痘,胸背部較多,大者如黃豆,小如粟米,四肢散在,微觀。舌尖微紅,苔薄黃,脈滑數。
【診斷】水痘(中醫:水痘)。
【辨證】邪傷肺衛。
【治法】疏風清熱,利濕解毒。
【方藥】金銀花10g,連翹6g,梔皮炭8g,赤芍6g,黃連2g,蒲公英6g,板藍根6g,蟬蛻3g,焦山楂6g,牛蒡子6g,六一散10g(包煎)。
二診:服藥後,水痘新者來出,舊者漸回,大便未行,精神好,胃納正常,舌苔黃而膩,脈滑數。說明積滯未化,仍師上方加化毒散四分衝服,加強清熱解毒之效。
三診:藥後大便通,水痘完全幹痂,精神飲食皆正常,痊愈。
【按語】本證屬水痘邪傷肺衛證,治宜疏風清熱,利濕解毒,方選銀翹散加減。方中金銀花、連翹、梔皮炭、黃連、蒲公英、板藍根清熱解毒;薄荷辛涼解表;牛蒡子宣肺利咽;六一散清熱利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