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傳染病證1(2 / 3)

(3)邪陷心肝

【證候】高熱不退,煩躁譫妄,皮膚疹點密集成片,色澤紫暗,甚則神昏、抽搐,舌質紅絳起刺,苔黃糙,脈數。

【辨證】邪毒熾盛,內陷心肝。麻毒熱邪化火,內陷心包,清竅被蒙,故神昏、煩躁、譫妄;熱毒熾盛,引動肝風,發為抽搐;熱盛入營動血,致疹點密集成片,色紫暗,舌紅絳起刺、苔黃糙,脈數,為熱毒內盛之征。

【治法】平肝息風,清營解毒。

【主方】羚角鉤藤湯加減。

【處方舉例】羚羊角粉(另吞服)03g,鉤藤15g,桑葉10g,菊花10g,茯神10g,竹茹10g,浙貝母10g,鮮生地黃10g,白芍12g,甘草6g。(以3歲為例)

(五)病程觀察

1順證

(1)在邪犯肺衛(初熱期)證型中,咽痛蛾腫者,加射幹10g,馬勃10g,清利咽喉;壯熱陰傷,加生地黃10g,玄參10g,石斛10g,養陰清熱;煩鬧、尿黃赤短少者,加竹葉10g,燈心草3g,清熱利尿;風寒外束,腠理開合失司,影響透疹者,加麻黃5g,細辛2g,辛溫透表。

(2)在邪入肺胃(見形期)證型中,若疹點紅赤、紫暗,融合成片者,加牡丹皮10g,紫草10g,清熱涼血;熱熾口幹者,加生地黃10g,玄參10g,生津清熱;咳嗽盛者,加桔梗10g,桑白皮10g,杏仁5g,清肺化痰;壯熱、麵赤、煩躁者,加山梔子5g,黃連5g,石膏10g,清熱瀉火;齒衄、鼻衄,加藕節炭15g,白茅根15g,涼血止血。

(3)在陰津耗傷(收沒期)證型中,低熱不清,加地骨皮10g,銀柴胡10g,以清肺退虛熱;納穀不香,加穀芽10g,麥芽10g,以養胃健脾;大便幹結,加全瓜蔞10g,火麻仁10g,以潤腸通便。

2逆證

(1)在邪毒閉肺證型中,咳劇痰多者,加浙貝母5g,竹瀝10g,天竺黃10g,清肺化痰;咳嗽氣促者,加紫蘇子10g,葶藶子10g,降氣平喘;口唇發紺者,加丹參10g,紅花10g,活血化瘀;痰黃熱盛者,加黃芩10g,魚腥草10g,虎杖15g,清肺解毒;大便幹結,苔黃舌紅起刺者,可加黃連5g,大黃5g,山梔子5g,苦寒直降裏熱,瀉火通腑,急下存陰。

(2)在邪毒攻喉證型中,大便幹結者,可加大黃5g,玄明粉5g,瀉火通腑;咽喉腫痛者,加六神丸清利咽喉。若出現吸氣困難,麵色發紺等喉梗阻征象時,應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措施,必要時做氣管切開。

(3)在邪陷心肝證型中,痰涎壅盛者,加石菖蒲10g,陳膽南星10g,鬱金10g,鮮竹瀝10g,清熱化痰開竅;大便幹結者,加大黃5g,芒硝5g,清熱通腑;高熱、神昏、抽搐者,可選用紫雪丹、安宮牛黃丸以清心開竅,鎮驚息風。

(六)預後轉歸

若出疹順利,則預後良好;反之,邪毒熾盛,正不勝邪,可引起逆證、險證。患病後可獲得終身免疫。

(七)預防與調護

1.麻疹流行期間,易感兒童不去公共場所,減少感染機會。患兒隔離期至出疹後5天,並發肺炎者,延長隔離至出疹後10天。

2.凡接觸麻疹的易感兒童,應予隔離,不能進入幼托機構,需觀察21天,曾注射丙種球蛋白預防者,需留檢28天。易感兒童應按計劃接種麻疹減毒活疫苗。

3.臥室空氣要流通,但勿使患兒直接吹風。室內空氣保持一定濕度。出疹期患兒避免強光刺眼。

4.患兒衣著冷暖適宜,保持口腔、眼、鼻清潔。

5.注意補充水分,飲食富有營養而易於消化。發熱期不宜食油膩和有刺激性的食物。

(八)療效評定

1治愈麻疹如期回沒,咳嗽消失,體溫恢複正常。有逆證者,症狀、體征均獲消失。

2好轉麻疹雖回,但發熱未清,咳嗽未除。有逆證者,症狀、體征改善。

3未愈麻疹透發不順,高熱不退,出現逆證惡化者。

二、名家醫案

1.宋傳榮醫案——邪犯肺衛證(初熱期)

高某,女,3歲。

【初診日期】1980年11月2日。

【主訴】發熱3天。

【現病史】適值麻疹流行期間,患兒發熱3天,體溫382~386℃,噴嚏,流清涕,咳嗽,曾自服大青葉合劑,療效不顯。現症:身熱無汗,咳嗽少痰,鼻流清涕,眼淚汪汪,小便短赤,大便稀溏。

【查體】體溫386℃,眼瞼紅赤,口腔兩頰黏膜近臼齒處可見麻疹黏膜斑,咽部充血。舌淡苔薄黃,脈浮數。雙肺呼吸音正常。

【診斷】麻疹(中醫:麻疹)。

【辨證】邪犯肺衛證(初熱期)。

【治法】辛涼透表,輕宣肺衛。

【方藥】宣毒發表湯加減。升麻6g,葛根10g,芥穗6g,防風6g,薄荷6g,牛蒡子6g,桔梗6g,金銀花15g,連翹6g,浮萍6g,甘草3g。3劑。

二診:服藥2劑,頭麵、肩背部疹點顯露,3劑後疹點增多,遍及胸腹四肢,足部略少,疹色紅潤。身熱稍退,但咳嗽未減,此為麻疹已透,餘邪未清,改疏風清熱,宣肺止咳為法,方用桑菊飲加減:桑葉10g,菊花6g,桔梗6g,杏仁6g,金銀花10g,連翹6g,蘆根12g,牛蒡子6g,川貝母6g,天花粉10g,紫草6g,焦麥芽10g。3劑。藥後,熱清疹退咳止。

【按語】本案辨證為麻疹邪犯肺衛證(初熱期),治宜辛涼透表,輕宣肺衛,方用宣毒發表湯加減。本方出自《痘疹仁端錄》,原治痘疹,今多用於麻疹初起,因麻疹由肺胃蘊熱,又感時行之氣而發,以外透為順。若初起來發,或發而不透,必開其肌腠、疏其皮毛、助疹外透,達邪外泄,自然熱退病除。方中升麻散陽明風邪,升胃中清陽,解毒透疹為君藥;葛根輕揚升散,開腠理以發汗,升津液以除熱,是為臣藥。二藥配合,不但增強辛涼之功,而且加強透疹解毒之功。荊芥、防風、薄荷、浮萍解肌清熱,助升麻、葛根透疹除熱;桔梗、枳殼、杏仁、前胡理肺祛痰、暢肺氣止咳;金銀花、連翹清泄上焦之熱,甘草解毒和中。全方共奏解表透疹、止咳利咽之功,是治療麻疹邪犯肺衛證的基本方。藥後麻疹現形於外,報標見點,循序而出,為麻毒外透順利之兆。但患兒餘邪犯肺,肺氣失宣,故見咳嗽不止,再予桑菊飲加減,以疏風清熱,宣肺止咳,使邪散而病愈。

[選自宋傳榮中醫兒科學教學病案精選.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76]

2.褚潤庭醫案——風熱挾痰,遏伏肺胃

留某,女,1歲。

【初診日期】1964年3月20日。

【現病史】感受風熱病毒,前醫投以涼藥,身熱高亢(402℃),無汗,麻疹欲現未透,咳嗽頻仍,氣急鼻煽。舌紅苔薄滑,脈滑數,指紋青粗。

【診斷】麻疹(中醫:麻疹)。

【辨證】風熱挾痰,遏伏肺胃。

【治法】輕宣透達。

【方藥】炙麻黃15g,光杏仁9g,粉甘草3g,桔梗5g,蟬蛻3g,浮萍草5g,白茅根、西河柳各9g。

二診(3月21日):藥後麻疹逐次透發,頭麵四肢已透出均勻紅潤疹點,身熱漸退(384℃),咳嗽、氣急、鼻煽漸平。原方加蘆根30g,地栗(去皮)5枚。

三診(3月22日):溫度已趨正常,疹點漸退,脈緩。擬方滋陰涼血清熱善後。

方藥:金銀花、連翹各5g,生地黃9g,麥冬6g,赤芍5g,蘆根30g,白茅根9g,生甘草3g,桔梗5g,地栗(去皮)5枚。3劑。

【按語】麻疹屬於溫熱範疇。葉天士雲:“溫邪上受,首先犯肺。”所以麻疹多出現肺經症狀,其變證以肺炎咳喘為多,治療時可按衛、氣、營、血辨證綱領分型論治。此例患兒感受麻疹病毒,初期在衛分,類似感冒。前醫失於宣透,過早投以寒涼退熱之劑,致陽氣遏伏,肺氣不宣,疹毒不得外發。故方以三拗湯加蟬蛻、西河柳、白茅根、浮萍草輕宣透達,涼血解毒。一劑疹透,二劑疹回,最後以滋陰涼血,清化餘邪以善後。方中蘆根、白茅根、地栗三藥同用,甘寒養胃,清熱涼血,不但能清心脾積熱,亦解疹之餘毒。

[選自姚廣智,黃萬鈞.褚潤庭兒科驗案舉要.江蘇中醫,1994,15(9):3]

3.馬新雲醫案——邪入肺胃證(出疹期)

何某,男,7歲。

【初診日期】1991年4月15日。

【主訴】發熱4天,伴發疹1天。

【現病史】患兒於4天前不明原因引起發熱,體溫395~40℃,伴咳嗽,流涕,打噴囔,流眼淚,身疲乏力,目紅尿赤。曾到市某院就診,化驗白細胞47×109/L,中性048、淋巴052。予利巴韋林(病毒唑)肌注,口服清熱解毒口服液、銀黃口服液2日不解,又靜脈滴注青黴素、雙黃連,仍如罔效。發熱第4天耳後麵部出現針尖樣皮疹,繼而胸腹散在出現,摸之礙手,色微暗紅,精神委靡,時有煩躁,體溫不降而就診我院。

【查體】疹以麵部較多,胸腹少,四肢手足,臀部均未見疹。咽部充血,扁桃體Ⅱ度腫大;口腔黏膜斑明顯,舌紅苔白,脈滑數。

【診斷】麻疹(中醫:麻疹)。

【辨證】邪入肺胃證(出疹期)。

【治法】清涼解毒,透疹達邪。

【方藥】清解透表湯(西河柳12g,蟬蛻6g,葛根6g,升麻6g。連翹10g,金銀花12g,紫草根10g,桑葉10g,菊花10g,牛蒡子10g,甘草3g)加生地黃10g、牡丹皮10g。水煎服,每日1次。服2劑後皮疹密集,鮮活,微癢,手足心臀部全部出齊。又予3劑,熱漸退,皮疹漸消,餘症隨減,4日後痊愈,無任何後遺症。

【按語】本案辨證為麻疹邪入肺胃證(出疹期),治療以清涼解毒,透疹達邪為法,方選清解透表湯加減。該方為民間驗方,常用藥為西河柳、蟬蛻、葛根、升麻、紫草根、桑葉、菊花、甘草、牛蒡子、金銀花、連翹。方中西河柳又名檉柳,功以清熱解毒、涼血透疹見長,主治熱毒內鬱,不得宣發之證。張守頤說:“檉柳性溫,入血而善於發泄,治麻疹之不能透發者甚效”;蟬蛻疏風清熱,宣肺開竅,主治麻疹不透或透發不暢;葛根發表解肌,升陽透疹;加用紫草根涼血活血,解毒透疹;金銀花、連翹辛涼清熱解毒;桑葉、菊花疏風解表透疹;牛蒡子疏散風熱,透疹解毒,利咽消腫;甘草解毒調和諸藥,扶正達邪。總之,本方有疏風解表,清熱解毒,涼血透疹之功,是治療麻疹不透的專用方。

[選自焦平,郭立芳,焦建瑋,等.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馬新雲,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101]

4.楊季國醫案——邪入肺胃

朱某,男,15歲。

【初診日期】1993年5月25日。

【現病史】昨日起發熱,噴嚏,咳嗽,目赤胞腫,淚水汪汪。今日熱度漸升,咳嗽痰稠色黃,頭麵部出現疹點。

現症:身熱無汗,口渴,咳嗽痰黃質稠,胸悶稍感氣促,咽喉疼痛。

【查體】耳後及頭麵部見有色如玫瑰,針尖大小的皮疹,口腔頰黏膜未見麻疹黏膜斑。咽部充血,兩側扁桃體Ⅱ度腫大,結膜充血,怕光,眵多。舌質紅,苔薄黃膩,脈浮滑數。

【實驗室檢查】體溫401℃,血白細胞總數41×109/L,嗜中性粒細胞052,淋巴細胞048。

【診斷】麻疹(中醫:麻疹)。

【辨證】邪入肺胃證(出疹期)。

【治法】清熱解毒,宣肺透疹。

【方藥】金銀花 10g,連翹10g,柴胡10g,炒黃芩10g,葛根10g,薄荷(後下)5g,蟬蛻5g,炒牛蒡子10g,前胡10g,竹瀝半夏10g,杏仁10g,浙貝母10g,化橘紅5g,蘆根15g,生甘草6g。2劑。留家治療觀察。囑避風寒,忌葷膩。翌日其母來告,服藥後疹點漸及胸背、四肢,現已至手掌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