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心肝病證6(2 / 3)

(七)預防與調護

1.進行適當的戶外活動和體育鍛煉,增強小兒體質。

2.注意病後調理,避免直接吹風。

3.加強預防接種工作,積極治療各種急、慢性疾病。

4.注意個人衛生,勤換衣被,保持皮膚清潔和幹燥,拭汗用柔軟幹毛巾或紗布擦幹,勿用濕冷毛巾,以免受涼。

5.汗出過多致津傷氣耗者,應補充水分及容易消化而營養豐富的食物。勿食辛辣、煎炒、炙烤、肥甘厚味。

6.室內溫度、濕度要調節適宜。

(八)療效評定

1痊愈小兒出汗停止,臨床諸症消失,隨訪3個月以上未複發者。

2好轉小兒出汗減少,臨床症狀明顯改善,或汗止,1~2個月後又多汗者。

3未愈小兒出汗及其他症狀無明顯改善。或出汗暫時減少,但停1個月即多汗者。

二、名家醫案

1.羅和古醫案——肺衛不固

患者,男,4歲6個月。

【初診日期】1993年5月8日。

【現病史】患兒頭部出汗多3月餘。曾到其他醫院診治(用藥不詳)未見好轉,於今日來本院就診。小孩平素易感冒,體質差,頭麵前額頸背部出汗多,動則更甚,麵色少華,無咳嗽發熱現象,眠好,二便調,精神較差,體倦。舌質淡,舌苔薄白,脈細弱。

【既往史】無特殊。

【實驗室檢查】攝胸部正位片未發現異常征象。

【診斷】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中醫:汗證)。

【辨證】肺衛不固。

【治法】益氣固表。

【方藥】黃芪30g,白術5g,防風8g,桂枝5g,甘草10g,煆牡蠣30g,浮小麥10g。5劑。每日1劑,水煎服。

藥用5劑後,患兒出汗已止,臨床症狀、體征已明顯好轉。繼服10劑後病愈。1年後隨訪無複發。

【按語】本案辨證屬於肺氣虛弱,衛表不固所致自汗,治療以益氣固表為法,方選玉屏風散合牡蠣散加減。方中重用黃芪益氣固表;白術健脾益氣;防風走表禦風調節開闔;煆牡蠣斂陰止汗;浮小麥養心斂汗;桂枝調和營衛。

[選自羅和古,曾令真,朱秋俊,等.中華名醫醫案集成.兒科醫棠.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4:344]

2.時毓民醫案——脾氣虧虛,表衛不固

王某,男性,4歲。

【初診日期】2000年9月12日。

【主訴】盜汗5月餘。

【現病史】患兒每於整夜遍身出汗濕衣、需2次換衣。日間時有多汗,動則更甚,易乏力,食欲減、麵色萎黃,舌質淡紅。

【診斷】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中醫:汗證)。

【辨證】脾氣虧虛,表衛不固。

【治法】益氣健脾固表。

【方藥】生黃芪10g,炒白術5g,防風3g,煆龍骨15g,煆牡蠣15g,麻黃根10g,炒穀芽10g。每日1劑。2周後複診,遍身多汗已減,食量略增,於原方中加生山楂10g。服藥1個月後多汗消失,食欲明顯改善,體重增加,麵色好轉。

【按語】盜汗在小兒時期多見,以脾氣虛為主。《湯液本草》曰:“黃芪,治氣虛盜汗並自汗……”方用玉屏風散加味,玉屏風散最早源於《究源方》,已沿用近800年。該方以黃芪補氣固表為主藥,白術健脾固表為輔藥,防風引黃芪走表而禦風邪,防風得黃芪不致發散太過,全方配合嚴密,相得益彰。加用煆牡蠣、煆龍骨、麻黃根加強斂汗作用,炒白術、炒穀芽、生山楂健脾消食,改善食欲,故收效神速。

[選自時毓民.黃芪在兒科疾病中的應用.上海中醫藥雜誌,2002,(2):7]

3.羅和古醫案——營衛失調

王某,男,5歲。

【現病史】患兒形體瘦弱,麵色少華,常自汗出,汗後肢涼,口和不渴,納穀不馨,鼻出血時作,血色暗紅。極易感冒,每月數作。關節酸痛而無紅腫,活動自如。舌苔薄白質潤。

【實驗室檢查】血沉、抗“O”等均正常。

【診斷】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中醫:汗證)。

【辨證】營衛失調。

【治法】調和營衛。

【方藥】炙桂枝3g,炒白芍10g,煆龍骨20g,煆牡蠣20g,桔梗6g,炙甘草6g,糯稻根12g,碧桃幹10g,玄參10g,生薑2片,大棗5枝。5劑。水煎服,每日1劑。

藥進5劑,汗出大減,關節酸痛已止,鼻出血未作,精神振作,食欲增進,舌苔薄淨。原法已效,加減再進。上方去炙甘草、糯稻根、碧桃幹,加炙黃芪10g,連服10劑,諸證悉除。

【按語】本案辨證屬營衛不和,治以調和營衛,方用桂枝龍骨牡蠣湯加減。方中桂枝湯調和營衛,加煆龍骨、煆牡蠣潛鎮攝納,陽能固攝,陰能內收,則汗不致外泄;加糯稻根、碧桃幹、玄參以滋陰止汗。

藥用5劑汗出大減,改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方用黃芪益氣固表;桂枝溫通衛陽;配芍藥斂護營陰;生薑、大棗調和營衛;煆龍骨、煆牡蠣斂陰止汗。

[選自羅和古,曾令真,朱秋俊,等.中華名醫醫案集成·兒科醫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4:343]

4.王烈醫案——氣陰虧虛

王某,男,4歲。

【初診日期】1982年10月19日。

【現病史】患兒於診前1年起病。症見汗出,白天多汗,夜間尤甚。因自汗、盜汗並重而多處診治均未收效。近1個月來,汗出如洗,外觀似如雨露。形體漸虛,自覺乏力、飲食減少,體重下降,大便夾有不消化食物殘渣,小便短少。

【查體】精神不振,表情淡漠,營養欠佳,麵色蒼白,口唇幹淡,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沉無力。

【實驗室檢查】血常規、血沉、X線胸透未見異常。

【診斷】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中醫:汗證)。

【辨證】氣陰虧虛。

【治法】益氣養陰。

【方藥】黃芪10g,當歸10g,太子參5g,玉竹10g,五味子5g,白芍10g,白術10g,地榆10g。7劑。每日1劑,水煎服。合用五倍子末5g,醋調敷臍,1天1次,連用7天為1個療程。經治2日症大減,3日汗不出,鞏固治療4d而愈。

二診方藥:石斛10g,玉竹10g,白芍10g,佛手10g,山楂10g,麥冬10g,黨參10g,蒼術5g。水煎服。調其脾胃,連用20天而痊愈。

【按語】本案辨證屬於氣陰虧虛,氣虛不能斂陰,津液外泄所致汗證,治療以益氣養陰、固攝止汗為法,方用生脈散加減。方中黃芪、太子參、白術益氣固表,當歸、玉竹、白芍滋陰養血,合用則益氣養陰;五味子、地榆收斂止汗。外用五倍子以斂表止汗。二診以益氣養陰、健脾助運以治後天之本,使氣陰生化有源。

[選自王烈.嬰童病案.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227]

5.曾紹裘醫案——濕熱迫蒸

李某,男,13歲。

【現病史】反複發作頭痛、出汗淋漓3年,近半月加劇。頭痛以前額、太陽穴處明顯,痛時大汗淋漓,齊頸而還,有時伴嘔吐、納呆,口渴喜冷飲,小便頻,飲後即欲便,無泄瀉。幼年曾經各大醫院診治,疑為頭痛型癲而腦電圖檢查無異常。舌紅苔薄黃,脈細數。

【診斷】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中醫:汗證)。

【辨證】濕熱迫蒸。

【治法】清熱泄脾。

【方藥】生地黃10g,茵陳8g,黃芪5g,炒白術5g,石斛5g,麥冬10g,桑白皮6g,茯苓30g,黃連2g,煆龍骨12g,煆牡蠣12g。2劑。每日1劑,水煎服。

服後頭痛減輕,頭汗止。旋因頭麵外傷,停服上藥,1個月後病複發,後以原方繼服而愈。

【按語】本案辨證屬於胃熱上攻,迫津外泄,治宜清熱瀉火,養陰斂汗,方選甘露飲加減。方用茵陳、黃連、黃芩、桑白皮瀉火清胃;生地黃、麥冬、石斛清熱養陰;茯苓、枳殼健脾理氣化濕;煆龍骨、煆牡蠣收斂止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