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糖尿病腎病的中醫研究展望]3
第四節展望
一、優勢與前景
糖尿病腎病是由糖尿病病久不愈、日久發展而來,中醫在該病的治療方麵取得了可喜的進步,如配合西藥降糖,不僅能降低西藥的劑量和不良反應,而且在提高臨床療效方麵也有較大的優勢,可延緩和減輕糖尿病腎病的進展。中醫診治也借助現代科學手段,不斷走向深入。中醫證型與西醫的實驗室指標相關性的研究也有了進展。因此,可以看出,糖尿病腎病研究走向中西醫結合之路勢在必行,而且兩種醫學有很多共性,如在整體治療方麵,包括飲食、運動、心理、音樂療法等,並根據患者的年齡、體質、病情的差異采用非藥物的治療手段,中醫、西醫可以取長補短,相互借鑒,共同提高,此已成為攻克糖尿病腎病的重要途徑。中醫辨證論治,加減靈活,彌補了西藥治療方法單一的不足,並且中藥副作用較小,安全性高,適合長期服用。但同時也應看到,中藥治療糖尿病腎病也存在一些不足,臨床治療中仍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如倪青等認為中醫尚無統一的糖尿病腎病診斷辨證分型及療效判定標準,因此今後有待製定統一的分型和療效判定標準;文獻報道許多資料結果差異很大,難以大規模推廣使用;許多基層醫院尚無相應的放射免疫實驗室,化驗檢查相對滯後;中醫藥治療糖尿病腎病的研究尚存在治療方法單一、實驗研究資料較少等缺點,還有待今後加以解決。另外,中醫研究尚缺乏有突破性的實驗研究的報道,難以闡明確切的中藥作用機製,故應加強科研設計的嚴謹性,開展符合循證醫學要求的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並建立與人類糖尿病腎病發病機製相接近的動物模型,深入進行機製研究。
二、問題與期待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疾病僅僅指存在軀體症狀、體征或者試驗室檢查指標的異常,臨床和生理方麵的參數被視為藥效評價的唯一指標。醫師在臨床用藥時隻注重選擇有效的藥物,適當的劑量以達到治療疾病這一目的,卻很少考慮疾病以及藥物對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隨著疾病譜、健康觀和醫學模式的轉變,醫學模式已由單一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多維的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人們對健康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近年來醫學領域逐漸重視了藥物幹預對人生存質量及長期預後的影響,正在逐漸從“以病為本”向“以人為本”轉變。如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健康有關生命質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OL或QOL)列為新一代健康指標,它能夠綜合評價個體和群體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狀態。在臨床實踐過程中,越來越多的醫務工作者逐漸認識到臨床醫療不僅是治療某種疾病,還應該促使患者達到生理、心理和社會的良好狀態,健康地回到社會生活中去。
北美DCCT與英國UKPDS世界兩大前瞻性研究資料亦顯示:高血糖固然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但並不是導致DM並發症的唯一因素,單純降血糖尚不能完全解決血管並發症的問題。這也從另一側麵支持了上述論點。
糖尿病腎病的病因是多元性的,其病機亦是一個動態的演變過程。對於固定劑型的中藥使用,應當遵從中醫辨證的原則,中醫治療學中鮮有一個病證的治療過程中隻用一方一藥,這種情況僅限於臨床上病機無變化、辨證相同時。糖尿病腎病新藥的開發不應是單一的品種,而應針對各種常見證型製成係列方藥。由於目前臨床上分型、分期及療效判定標準尚不統一,使得療效分析缺乏可靠的對比性,並且有些臨床資料樣本量偏少,觀察周期偏短,給進一步的交流帶來一定困難。
具體表現在臨床上:①臨床觀察、研究內容重複,大同小異的報道比較多,西醫治療基本相同;②有些報道多以小樣本臨床觀察為主,且多為近期療效,遠期療效跟蹤隨訪較少,更缺乏大宗病案的前瞻性研究;③對中醫辨證用藥與各作用機製的關係不明確,病症本質不清,尚難揭示中醫藥的整體作用機製。
近年來,我國糖尿病腎病的現代科學研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中醫糖尿病腎病研究似乎還較多地停留在小樣本病例報道及一方一藥治療總結的水平,絕大多數為中醫辨證治療和專方治療的臨床報道,而實驗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開展得不多。中醫對本病尚未建立統一的診斷依據和分期標準,這給學術交流帶來許多困難;其次,中醫藥糖尿病腎病的療效標準尚未統一,臨床療效缺少重複性,很難與國際現代醫學接軌。因此,應加大這方麵的研究力度。
同時,在辨證論治、專方專藥的基礎上尚應綜合開展包括針灸、藥浴、外用中藥等多方麵的綜合性治療的研究,借以提高糖尿病腎病的臨床診療水平,大力開發有效的中藥新藥。在基礎研究方麵,現有文獻資料表明,中醫糖尿病腎病的實驗研究使用的動物模型多是現代醫學疾病模型,模型未能體現中醫特色,未能揭示中醫證候的內涵和本質,不利於糖尿病腎病中醫病機的深層次研究及辨證客觀規律的發現。因此,充分認識病因的內涵及疾病的多因性,進行病證同步研究,建立符合中醫發病機製和臨床實際、穩定的中醫糖尿病腎病的病證結合動物模型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