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耶穌之死(1 / 3)

耶穌獨自在寂靜的樹林中做最後一次思想鬥爭。一旦他被敵人捉住,就會在非常可怕的形式下死亡。他做出了選擇。他決定留下。他又回到他的朋友們那裏。看哪。他們已經睡熟。

耶穌傳道的結果當然是不用猜測的。耶穌對於這一點,完全心知肚明,而且當他還是在加利利和他的朋友們在一起的時候,就曾不止一次地向他的門徒和親友做過暗示。

在漫長的年月裏,耶路撒冷始終是猶太民族的宗教壟斷中心。它不但使當地大部分居民獲得巨大的個人利益,而且長期來一直極其嚴格地遵守摩西時代定下來的古代律法。

大流放之後,幾乎多數猶太人一直住在國外。他們住在埃及、希臘、意大利半島、西班牙和北非洲的一些城市,要比在猶大幸福得多,因為在這些地方,生意好,掙錢極容易,而猶大則土地貧瘠,無休止的勞累之後,收獲卻少得可憐。

當波斯人允許猶太人回歸故土的時候,如果不動用武力的話,就不可能有足夠數量的居民回到耶路撒冷來。但是在這以後,情況並未得到多大好轉。

但在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心目中,耶路撒冷仍然是他們心向往之的聖地,並且一直把它當作猶太民族的宗教中心,可是他們卻把自己能建立一個溫馨的家的地方當作自己的祖國,如果不動用武力措施,就無法使他們回到故國來。

也因此,居住在古都的人幾乎毫無例外地與聖殿聯係在一起。這一批人中在經濟和精神方麵掌握最高權力的是屈指可數的專職祭司。

另外,還有專職祭司的一些助手,這些人負責各種大小祭品的複雜的宗教儀式。他們實際上是訓練有素的專職屠夫,他們所關心的是給他們送來的牲口的數量和質量,而且他們每天的食物有大部分都是這類祭品。

當然,還有一些仆役,他們負責打掃聖殿,傍晚,人群走散以後,還衝刷院子。

以及貨幣兌換商(我們現在稱為銀行家),這些人買賣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金屬錢幣。

以及各種大小寄宿處和旅館的掌櫃,這些人為每年到耶路撒冷來的成千上萬旅客提供膳宿,此類旅客為了在規定時間內在祖傳的聖壇祭祀,每年都來到這裏。

以及許多旅遊中心都會有的店主、鞋匠、裁縫、酒商以及做蠟燭台的人。

當時耶路撒冷的具體情況就是如此。

作為一個宗教旅遊城市,人們聚集到耶路撒冷來,不是為了尋歡作樂,而是為了舉行某些宗教儀式,這些儀式是不能在別處舉行的(他們這樣堅定認為),而且別人沒有權利來主持,隻能由那些自遠古以來一直在擔任祭司職務的一幹人才有主持的權利。

假如各位記住了上述情況,你就會理解為什麼當耶穌竟然再次走進耶路撒冷的時候,那裏的人們會對耶穌投以強烈的憎恨眼光。

他又一次來到了這裏,這個從加利利的一個冷僻的村子來的木匠,這個謙遜的導師,他的偉大的愛甚至接納了罪人和稅吏。

在此他曾經有兩次被通知離開耶路撒冷。因為耶路撒冷不需要他。

他這一次是不是又來滋事生非呢?他是不是作幾次講話就會覺得達到了目的呢?

不能否認,他對他的同伴們所作的一些簡短的談話有時聽起來毫無錯訛之處。但這些談話的實質的確是非常可怕的,因為他好像總是在暗示一些事情,而且又不像那些博學的猶太法學家那樣用的盡是一些空洞的詞句,那些法學家倒是愛把他們所說的事情的意思用冗長的希伯來詞句包裝起來,給人造成一種學問淵博的印象,但他用的詞句卻是人人都能一聽就明白的。

比如耶穌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

還有那些有關牧羊人的比喻以及各種日常事物的比喻,耶穌講起來都是一針見血的。耶穌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與演說家。

有些人試圖說明這些深入淺出的比喻是假冒為王和宣揚鬼怪。但耶穌又以一係列新的故事,使這些人無言以對,而群眾則報以同意的笑聲。此外小孩子都喜歡聽耶穌講故事,他們喜歡這個人,甚至還爬上他的膝蓋。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天國裏,正是這樣的人。”

總而言之,一個自重和正派的拉比所從來沒有說過和做過的事,這個外邦人卻一直在說著和做著,而且是那樣愉快和平靜地行事,以致警察都找不出半點幹涉他的理由。

那麼這個人所主張的教義又如何呢?

難道他沒有一再地強調,上帝之國包羅一切地方,其國界遠走出住著耶和華的少數特選子民的猶大國的邊界?

他不是曾經借口醫治一個有病的婦女,公然破壞安息日的神聖慣例?

他在加利利不是據說曾經在羅馬官員、外國人以及其他絕對不許進入聖殿的一些人的家裏吃過好幾頓飯?

如果這種說法被耶路撒冷的居民當真接受了,他們反之認為在大馬士革或亞曆山大也能像在摩利亞山一樣祭祀上帝的聖靈,那麼耶路撒冷、聖殿、祭司、旅館老板、屠夫等人的情況將會怎樣不堪設想呢?

耶路撒冷將徹底完蛋了,祭司、屠夫、旅館老板以及其他所有的人也都會隨之而徹底完蛋了。

要是(這想起來也真可怕)這一來,那一整套摩西約法要在這一可怕的“愛人如己”的新的口號麵前土崩瓦解了。

事實上,這也正是耶穌在他生命結束前的最後幾個月裏所教導世人的全部思想的真正涵義。

他希望並且大聲呼籲人們相互間不要爭吵而要愛人如己。耶穌看到周圍所有的荒唐的不公正行為和殘酷現實而極其傷心。以他的天性而言,他原本是一個愉快而富有樂趣的人。他覺得生活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歡樂。他愛他的母親,他的家庭,他的朋友們。村裏一切簡樸的娛樂他都參加。他不是一個隱士,也不鼓勵別人采取逃避生活的方式來拯救自己的靈魂。但是這個世界看來卻是如此充滿了傾軋、痛苦、混亂和暴力。

耶穌以他偉大而純樸的心,想出了一種改變這種殘酷生活的方法。他稱之為“愛”。他的教義幾乎可以用這一個字來概括。

他對當時的社會秩序並不熱心。

他既沒有主張反對羅馬帝國,也從來沒有表示擁護羅馬帝國。

法利賽派試圖抓住他的煽動性傾向而狡猾地問他對皇帝的看法。但是耶穌清楚,所有的政府形式不過是一種妥協罷了,所以拒絕表態。他勸聽眾服從當地的法律,不是過多地考慮統治者的好壞而是更多地考慮自己的失誤。

他並沒有不讓他的追隨者到聖殿去參加宗教儀式,並且讚賞他們要忠實地履行宗教方麵的職責。

他對《舊約》中的哲言衷心讚美,並不斷在自己的談話中提到它們。

反正。他從來沒有鼓吹或宣傳任何足以被認為是對既定法律的一種公開挑戰的言論。

然而,法利賽派卻不這麼認為。在他們眼裏,他比所有最凶惡的反叛者危險得多——

他使人們開始獨立思考。

耶穌生命最後一段時期的故事,人們已經十分熟悉,所以我就略作描述。這個偉大先知的一生死前那幾天,無疑受到基督教編年史作者的最大關注。

在那些頑固地背向未來的那些人與一個敢於大膽地向前看的人之間,鬥爭是不可避免的。

可以說,耶穌最後一次進入耶路撒冷實質上是一次偉大的勝利。

這並不表示大眾真正開始研究耶穌非常耐心地向他們講解的那種新哲理,而是由於人們一直在尋找一個他們可以崇拜的(不管多長時間)代言人。他們當時已經開始把這個拿撒勒人作為膜拜的智者,因為他們認為,這個先知在貌似威嚴的公會成員麵前表現了可敬的品格和從容的態度。

因此,隻要有人講有關帶點奇跡的耶穌的事,他們都會發自內心地相信。

純粹的醫療並不能滿足他們的激動心情的初步要求。

當村裏有一個病人病人膏肓的時候,耶穌不是正巧到了那裏嗎?

非但這樣!——這個病人已經在死亡的邊緣。

然而,這個病人最後真的死了,下了葬,卻又從地下被掘出來,被那非凡的人治活了。

這就是後來著名的“拉撒路事件”,在輕信的猶大農民中造成極大傳聞。這個故事從一個村傳到另一個村,很快就加進了許許多多渲染性細節,並在中世紀成為非常盛行的傳奇和一些畫家的素材。

這就造成最後當人們聽說這一震撼人心事件的主角來到耶路撒冷的時候,每個人都爭著想一睹他的風采。當耶穌騎著小毛驢進入城門的時候,群眾向耶穌高聲歡呼,並投擲鮮花,境況熱鬧得像在過節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