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對《齊民要術》的進一步研究(27)(2 / 3)

《要術》釀酒技術的又一特點,是製曲水平的不同凡響。《要術》中五種神曲的釀酒效率都非常高,一鬥神曲少則殺米一石八鬥,多到殺米四石,就是用曲量和原料米的比率是一比十八到四十。漢代,酒曲一斛,殺米二斛,比率是一比二,和《要術》比較,簡直是天差地遠。就是現代所用的黃酒曲或白酒曲,也沒有趕上高達一比四十的酒化指標的。今天的“酒藥”(也叫“小曲”、“酒餅”)是我國獨特而優異的酒曲,具有純粹培養菌種的性能,釀酒效率很高,神曲差不多有酒藥的效率。但酒藥通常不單獨使用,必須配以多量的麥曲或紅曲才能釀出好酒。神曲是小型餅曲,外型上頗像現在的小曲,但配料和性能二者完全不同,神曲在《要術》中完全是以正常的酒曲使用的,和今天的小曲作為釀酒的配曲使用不同,如果隻憑外型以古套今認為神曲就是今天的小曲是不恰當的。

白醪曲第六十五皇甫吏部家法①

【說題】醪(láo),一般是糯米作的酒,成熟快,兩三天就可以吃(氣溫較低時四五天),大都在春秋和夏季釀造,酒白色,所以叫“白醪”。酒味淡薄而帶甜,是連糟吃的,所以是一種速釀的連糟甜米酒,但不等於現在的“甜酒釀”。現代釀造學上稱正在發酵期間的酒為發酵醪,稱成熟未經壓榨的酒為成熟醪,正是取義於連糟的“醪”的意思。本篇的白醪酒可能是采錄自南方的釀造技術,它的特點是用酸漿水作為釀造的重要配料,以促進快速酒化,隻有少量的糟,酒味也不會怎樣甜,和一般的醪酒略有不同。

作白醪曲法:取小麥三石,一石熬之②,一石蒸之,一石生。三等合和,細磨作屑③。煮胡葉湯④,經宿使冷,和麥屑,搗令熟。踏作餅:圓鐵作範,徑五寸,厚一寸餘。床上置箔,箔上安蘧蒢⑤,蘧蒢上置桑薪灰,厚二寸。作胡葉湯令沸,籠子中盛曲五六餅許,著湯中,少時出,臥置灰中⑥,用生胡葉覆上——以經宿,勿令露濕⑦——特覆曲薄遍而已。七日翻。二七日聚。三七日收,曝令幹。作曲屋,密泥戶,勿令風入。若以床小,不得多著曲者,可四角頭豎槌,重置椽箔如養蠶法⑧。七月作之。

釀白醪法:取糯米一石,冷水淨淘,漉出著甕中⑨,作魚眼沸湯浸之。經一宿,米欲絕酢⑩;炊作一餾飯,攤令絕冷。取魚眼湯沃浸米泔二鬥,煎取六升,著甕中,以竹掃衝之,如茗渤。複取水六鬥,細羅曲末一鬥,合飯一時內甕中,和攪令飯散。以氈物裹甕,並口覆之。經宿米消,取生疏布漉出糟。別炊好糯米一鬥作飯,熱著甕中為汛,以單布覆甕。經一宿,汛米消散,酒味備矣。若天冷,停三五日彌善。

一釀:一斛米,一鬥曲末,六鬥水,六升浸米漿。若欲多釀,依法別甕中作,不得並在一甕中。四月、五月、六月、七月皆得作之。其曲預三日以水洗令淨,曝幹用之。

【注釋】

①皇甫吏部:也許是皇甫(yánɡ),南齊人,隨叔父入後魏,任吏部郎,是後魏王族高陽王的女婿,太昌元年(532)卒。

②熬:炒。

③屑:碎末。沒有過篩再磨,所以不是粉末。製曲原料的粉碎程度,對曲的質量很有關係。曲粒過粗,曲塊空隙大,水分容易蒸發散去,熱量也容易散失,有益微生物繁殖不易;曲粒過細,則曲塊過於粘稠,水分不易發散,熱量又不易散去,容易被酸敗菌侵殖。現在製造小麥曲一般隻把小麥破碎成三五片使澱粉外露就可以。顯然,“屑”是不要求過細的,自有它的道理。

④胡葉:未詳什麼植物。有的《要術》本子改為“胡葈”。胡葈(xǐ),即蒼耳。但恐怕未必,存疑。

⑤蘧(qú)蒢(chú):竹(或蘆葦)編的粗席。

⑥臥置:平放著。實際就是在密閉的曲室中進行“罨曲”(保溫培菌)。

⑦以經宿,勿令露濕:指用早一天采來已經過一夜不帶露濕的胡葉,不是讓曲餅露在室外過夜。所以不能讀成“用生胡葉覆上以經宿,勿令露濕”,這是絕對違背罨曲保溫育菌的原理的。製曲用植物枝葉覆蓋,枝葉的或幹或濕,全要看曲的幹濕程度和品溫升降的情況而定。由於此曲外層較濕,所以下麵要墊灰,以使吸收水分和保溫,這裏上麵還要蓋葉,所以隻能用幹鮮葉,不能用帶濕的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