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22

顏真卿為劉公子寫條幅

唐·開元進士大書法家顏真卿,字清臣,京兆萬年(今西安)人,封“魯國公”,時人俗稱“顏魯公”。獨創“屋漏痕的用筆方法”,有《家廟碑》《爭座位帖》等著名碑帖。顏體書法,在我國深受世人所推崇。

顏氏經曆了開元盛世,又在平息安史之亂過程中經曆了親人全家死難之痛苦,在極度悲痛中寫成了《祭侄稿》,並書寫了《李玄靖碑》《告身貼》等一係列重要作品。他深知為人全麵養生之重要,當得知老友之子劉公子風流情場,酒後行房,精室空虛,形寒肢冷,腰膝酸軟、陽痿,十分同情,而提筆寫下:

大寒大熱,

莫貪房中事。

……

以情治情,

可複腎中陽。

顏魯公將題字以綾精裱後贈給劉公子時說:“我國古代著名的長壽人彭祖著《彭祖攝生養生論》中指出:‘以人治人,真得其真,壽不過三萬日,不能一日無損傷,不能一日無修補,待責神之不守,體之不康,豈不難乎?足可悲矣。’” 劉公子見其字聽其言後十分羞愧,從此改過自新,又得到內人歡心,關心倍至,體貼入微,家庭和睦,身體便強壯起來。

因劉公子懂得,若對性生活無知,就是對生命的磨損,若常借酒興入房,必致精室空虛。乃酒性猛烈,先大熱傷精耗陰損腎氣,後必大寒,又頻於房事奪精,傷腎藏生命之火(命門之火)。故發憤圖強,健身興業,中了舉,為官一任。晚年致仕故裏,仍將顏魯公的條幅端端正正地掛在臥室對麵的牆上,把它作為房事養生的“座右銘”。

蘇耽橘井泉香

西漢劉向著《列仙傳》載有橘井泉香的故事:湖南郴州人蘇耽早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對母親十分孝敬,是遠近聞名的孝子。有一天,蘇耽對母親說:“今天就要離開人間,我已受命為天上的仙人了,再不能奉養老母親了。”他母親驚奇難舍地說:“那留下我一個人怎麼活下去呢?”蘇耽遂即給母親留下兩個盤子,對母親說:“需要飲食就敲小盤子,需要錢財和布帛就敲大盤子,所要的東西都立即送到。”所有的事一一奉言後還特囑告老母說:“明年天下將要發生流行疫病,院子裏的井水和橘樹能夠治療,如果有患疫病的人,給他一升井水,一片橘葉,煎湯飲服,立即就能痊愈。”蘇耽走後,第二年果然天下發生了疫病,求井水和橘葉的人絡繹不絕,一傳十,十傳百,千裏之外的人也來這裏求治。凡是飲了井水橘葉的病人,病就立即痊愈。

蘇耽為人忠厚虔誠,孝敬母親,思想品德高尚,後人把他譽為“神仙”。這是可以理解的,特別是他提出用井水和橘葉治疫病的案例,成為中國醫學史上有名的獨具文化特色的“橘井泉香”這一成語典故。

包恢嘲笑賈似道

南宋末年,有一天,荒淫無度的賈似道來請教包恢說:“你已八十八歲了,為什麼還精力充沛,行動敏捷,可有長壽養生秘術?”包恢當著眾朝臣的麵說:“我每天吃一粒藥丸,可以精力充沛,有力壯實,長生長壽。”賈似道十分高興,請求藥丸的配方,包恢笑著說:“我是吃了五十年的‘獨睡丸’才這樣的啊!”逗得在場的眾大臣捂嘴笑了。

“獨睡丸”是指獨自安睡,節製房事。《類經》曰:“精能生氣,氣能生神,營衛一身,莫大於此。”人至老年以節欲為要,孫思邈說:“六十者閉精勿泄,若體力猶壯者,一月一泄。”獨睡可有效防止年老放縱、殘損年壽。

找病因

一個儒者,臥睡時隻有向左側才能睡著。久之,喝水、飲酒、吃食也覺沿左側而下。中年後,右肋疼痛,食欲不振,腹脘嘈雜,每半月左右,就吐酸水,而且常常左邊身體有汗,右邊身體不出汗。儒者驚慌,找來中醫,醫生切脈並細問患者生活習慣,方知患者酷愛飲酒,且自幼讀書就有一不好的習慣,讀書寫字總是向左伏在桌上,直到工作後書寫文稿也是如此。據此,醫生告訴他用蒼術一斤,黑芝麻半兩,搗碎取汁,再用大棗五十個,煮爛去皮核,合製成梧桐籽大小的藥丸,每天空腹時,溫服數丸,以後逐漸增加劑量,同時,禁食桃李、雀肉。大約三個月之後,怪病消除,不再嘔吐,胸腷寬舒,到了暑熱天氣,汗出周身,在燈下能寫極其細小的字。這都是蒼術的功力。

小兒亦患相思病

《醫林典故》載,有個姓王的人,兒子剛一周歲,突然得病,不吃奶,不吃飯,身上瘦得皮包骨頭,醫生診斷,都認為此兒是疳疾。而中醫診後按《保幼一編》說:“這是相思病啊!”眾多醫生聽了都譏笑他。中醫便告訴家長:把小兒經常玩耍的東西,全都排列在小兒麵前,其中有一個小木頭魚,小兒見了眉開眼笑,十分高興,從此病就好了。

一針舌自如

《揮塵餘話》載,北宋年間,有個大商人看了布告,是朝廷頒布的新的鹽法,他驚嚇得吐出舌頭,再也不能收回,這樣已經十餘天不能進飲食,身體一天天消瘦,京都的醫生都無法治療,大商人的家人都非常憂愁和恐懼。便在街上張貼告示說:“如果有人能治好這種病,就用一千萬錢酬謝醫生。”

有一醫生見告示後對病家人說:“這病若叫我治,一針就可以見效。但你必須立下字據,萬一治不好,那民不能怨恨我。”病家人實在沒有辦法,也就依從了他。醫生急忙用針,在商人舌頭底部那個穴位刺入,在起針時,商人出現萎靡不振,過了一會,商人的舌頭終於收縮回去,像往常那樣收縮自如,奇症治好了,商人全家大喜,既按照預約的財禮酬謝該醫生,又到處宣傳他的醫名。

孫思邈降龍伏虎

《吳醫彙講》的作者唐大烈聽說孫思邈有降龍伏虎的才能,曾向他的老師請教過孫思邈如何降龍伏虎,老師回答道:“這不過是當時的一則寓言,盛讚孫思邈治病的高超醫術。肝氣橫逆,脅痛嘔吐惡心,心張痙厥,其猙獰之狀,你說像不像作怪的逆龍?肺氣不宜,喘急痰壅,便溺俱無,其猖獗程度,你說像不像一隻作亂的老虎?當此之際,名醫大家,皆有慧心明手,一匕投入要害,手到病除,這就是孫思邈的降龍伏虎之說。”

孫思邈不僅著成傳世寶典《千金方》,而且在臨床辨證診療方麵技術高明。有一病人自稱精通醫道,患嘔吐之症,數次用藥止嘔無效,求診於孫思邈。孫思邈診脈察色,仔細詢問病況進展、服用何藥、寢食如何後,告訴病人他得的是腳氣,而且十分嚴重,有性命之憂。那病人依仗自己懂得醫道,心想:人說孫思邈診病如神,我看是徒有虛名,把嘔吐誤診為腳氣,豈不貽笑大方?何況我從來沒有腳氣的毛病。病人不信孫思邈的診斷結果,又請其他醫生診治,都以為是藥物中毒,用藥不對症,病人不到十天就死了。

後來有醫家請教孫思邈那病人的死因,孫思邈說:“一病可能有諸多症狀,腳氣不能用腳腫與否來判定,那病人腳氣衝天,毒逾小腹,雖然腳不腫,可不久就毒衝心室。嘔吐症狀是腳氣上衝引起,所以我判斷是腳氣。如不及時治療,死在旦夕。”請教者十分佩服,以後,疑難雜症患者多來請教孫思邈。

不能亂用退熱藥

有一個三歲患者患瘡蠱,有的醫者隻是按照一般水腫用藥。由於藥不對症,病兒病情惡化,下半身腫得透亮,連陰囊也腫大如魚泡一般,命在旦夕。病家人遠程請來名醫李號明為兒醫治。李號明善治疑難病症,見多識廣。李號明察看病兒之後,說:“這的確是稀少的病症,名為瘡蠱之症。”他一方麵用藥提邪出表,另一方麵用升舉陽氣之方,投用升陽益胃湯,當病兒服藥後頓時出現畏寒發熱的情景,直打哆嗦。全家驚慌,打算用退熱藥降溫。李號明製止說:“莫要驚慌,不能用退熱藥,發熱是好的征兆。這病原是邪氣內陷,如今用藥提於體表,表裏相爭,才有畏寒發熱的跡象。假如用藥後沒有反應,那就說明沒有挽救的希望。”患者家人仍用前方治療,曆十餘劑,水腫減退,病情好轉。

細問病情對症下藥

一婦人腹部上下,連帶陰部,長滿大小毒瘡,疼痛難忍,伴有高熱,奇癢時,用手搔之,膿血四濺,大小便如黃汁,飯食無味,全身已呈虛腫。求醫診治,百醫無效。一郎中見到毒瘡十分厲害,就詳細詢問病人的嗜好及飲食。原來婦人嗜酒,又喜歡魚蝦等。這時,郎中已經判斷出使婦人致病的原因,吩咐用溫水洗拭瘡口上的膏藥,尋來馬齒莧,用其精華四兩左右,研碎搗汁,入青黛一兩,外敷毒瘡,配合中醫內服八五散,一日三服。外敷藥物每隔一個時辰換一次藥,力求保持溫潤。兩三天之後,病人熱痛遞減。二十天後,婦人痊愈。有人請教郎中:“此瘡何緣至此?”郎中答道:“由於過於飲酒,中下焦蓄風熱毒氣,無處泄出,又食魚蝦等發物,以致瘡毒發作於腹部,馬齒莧正可以解除風熱毒氣,連續敷用,所以見效。”

吃透藥理醫理

某人得了暴注症,食粥粥瀉下,飲湯湯瀉下,服藥藥瀉下。有醫者認為是完穀不化定是胃虛寒之症,用薑、附、參、芪等藥,多醫無效,後請餘爾亭,以為此病便實際上是實火。《內經》曰:“暴注下迫,皆屬於熱。”劉完素曰:“火性急速,不容停留。”張仲景論之曰:“邪熱不殺穀。”所以用平胃散加黃連一錢,大黃三錢。處方開出,病人家屬對用大黃表示不解,詢問餘醫生:“用大黃之類下瀉的藥,病人不就會加劇下瀉嗎?”餘醫生答複:“變通之妙肯定有顯著療效,莫要遲疑。”病人依方服藥,藥後大便數次即減,也沒有再次拉肚。這時,餘爾亭讓其使用白芍湯調理,病人數日後康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