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乙型肝炎的預防3(2 / 3)

行傳播的可能。已有報道在父親HBV陽性而母親HBV陰性的引產胎兒發現HBV感染,也有報道在父親HBV陽性而母親HBV陰性的活產嬰兒出生時即檢出HBV感染標誌。這種遺傳傳遞在HBV的傳播中的地位及遺傳傳遞的小兒將來的轉歸都是未知的問題。如果遺傳傳遞確實存在,無疑為全麵控製HBV感染增加了新的困難。幾年前,一位年輕的女孩羞澀地來到我的診室,鼓足勇氣後勉強說出了她的煩惱:她從小就發現是“乙肝大三陽”,其母和兩個哥哥都有乙肝病史,家族中有數人死於乙肝、肝硬化、肝癌。最近這位姑娘戀愛了,兩人感情很好,但是她一直擔心會把病毒傳染給男友,不敢接吻,引起男友的不滿,考慮到以後結婚生子,她更是憂心忡忡,因為他們家有“乙肝遺傳史”擔心會把疾病“遺傳給孩子”。這些煩惱她不敢和男友說,兩人的感情遭遇了很大危機。這是年輕人經常遇見的問題,首先乙肝可以通過性生活、共用牙刷、剃須刀等密切生活接觸而傳播,夫妻之間一方有乙肝的,另一方的確有可能感染上乙肝,但是事實上乙肝患者的配偶卻很少發病。對263位已婚的慢性乙肝患者,年齡在35~55歲,婚齡均超過5年,並且都有子女有調查發現其配偶同為乙肝(表麵抗原陽性)的共計17對,僅占被調查人數的6.46%。但是,其子女患乙肝的概率較高,有204位,占77.5%。乙肝患者配偶很少得乙肝,但是他們對乙肝病毒的既往感染率較高,達到65.3%(172位)。他們的化驗結果均顯示乙肝病毒表麵抗原為陰性,但是表麵抗體(都未打過乙肝疫苗)或核心抗體為陽性。這說明他們曾感染過乙肝病毒,但體內產生了抗體。夫妻在一起生活多年,接觸的密切程度非他人可比,性接觸也在所難免,感染的機會很多,但是乙肝病人配偶的乙肝發病率卻極低,這是為什麼?因為成人往往具備健全的免疫體係,體內具有正常的免疫監視和免疫清除功能,當乙肝病毒進入人體內後,整個機體的免疫係統會立刻動員起來,識別並清除乙肝病毒,使病毒無藏身和落腳之地。因此,乙肝病毒攜帶者結婚並不是如想象中那麼危險。但是,最好還是坦率地和戀人講明情況,讓對方去查下乙肝兩對半,如果對方確實沒有感染過乙肝,那就應該及時注射乙肝疫苗,免疫成功後再結婚就更安全了。其次,應該強調,乙肝不是遺傳病,寶寶的感染多發生在圍產期,及分娩前後的一段時間以及幼兒期的密切接觸。因此我們現在實行的乙型肝炎計劃免疫措施完全可以防止大部分孩子感染上肝炎病毒,不要太過擔心。科學研究還表明,感染乙肝病毒的年齡和乙肝的發病及慢性化有著密切的關係。一個月大的嬰兒感染乙肝病毒後,80%以上都會轉為慢性攜帶,留下禍根。但是,成人感染乙肝病毒,隻有6%左右的人會慢性化,大部分會形成抗體陽性,主動清除病毒,不留下禍根。9. 熱點問題解答◎我國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方案是什麼?答:1991年10月,我國衛生部肝炎防治領導小組決定,自1992年1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新生兒和學齡前兒童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接種。1992年4月,衛生部衛生防疫司(現改名為疾病控製司)頒發了《全國實施乙肝疫苗免疫接種規程》,規定我國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方案如下:(1)對新生兒及孕婦不作HBsAg篩查的地區,全體新生兒乙型肝炎血源疫苗接種3針;對孕婦進行HBsAg篩查的地區,對HBsAg陽性母親的新生兒第1針30μg,第2、第3針為10μg乙型肝炎血源疫苗,而對HBsAg陽性母親的新生兒仍用10μg乙型肝炎血源疫苗接種3針;如果經濟條件許可,對HBsAg和HBeAg雙陽性母親的新生兒可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加3針10μg或3針30μg乙型肝炎血源疫苗。乙型肝炎基因重組疫苗的劑量可減少至5μg。(2)學齡前兒童用10μg 3針乙型肝炎血源疫苗免疫。(3)其他易感人群用10μg 3針乙型肝炎血源疫苗免疫。接種程序采用0、1、6 3針間隔接種法。“0”,對新生兒是指出生後24小時內接種第1針;對其他人是指第1針注射當日;“1”為第1針後1個月接種第2針;“6”指第1針注射後6個月注射第3針。如果“0”時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1~2周後注射第1針乙型肝炎疫苗,第2、第3針乙型肝炎疫苗則按1個、6個月間隔順延。近年來的研究表明,一般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劑量大,抗-HBs陽轉率和滴度均較高,持續時間較長,保護率也高,有效期也持久;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與乙型肝炎疫苗聯合免疫的效果優於單純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因此,對HBsAg陽性母親所生的新生兒可接種30μg乙型肝炎疫苗3針,或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加乙型肝炎疫苗聯合免疫。各地可根據居民的經濟水平,製定相應的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方案。◎哪些人群要用乙肝免疫球蛋白?答: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係用經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健康人後,采集的高效價血漿或血清分離提取製備的免疫球蛋白製劑,其抗體效價在100U/ml以上。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適應證:乙型肝炎表麵抗原(HBsAg)陽性以及HBsAg和e抗原雙陽性的母親和其所生嬰兒。意外感染的人群。與乙型肝炎患者或HBsAg攜帶者密切接觸者。免疫功能低下者。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使用方法:HBsAg陽性母親的使用:從產前3個月起,每月注射1針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每次劑量200~400U。HBsAg陽性孕婦所生嬰兒的使用:出生後24小時內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劑量100~200U,並可同時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或按醫生推薦的方案使用。多項研究證明,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聯合使用效果較好。兩者聯合使用對乙型肝炎母嬰傳播的阻斷效果達95%左右,因此兩者合用的預防效果是可靠的。◎乙肝疫苗可以預防肝癌嗎?答:現代醫學已經證實,肝癌發病與病毒性肝炎密切相關。那麼,接種乙型肝炎疫苗能否降低肝癌的發病率呢?接種乙型肝炎疫苗預防乙型肝炎感染非常有效,這已在不同國家、不同人群各種年齡組都得到證實。我國台灣地區的一項研究表明,在母親為乙型肝炎表麵抗原陽性的新生兒中,聯合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疫苗,對預防慢性乙型肝炎表麵抗原的攜帶很有效。自1984年7月開始,10年的乙肝疫苗接種方案在台灣地區開始實施,優先對那些母親為乙型肝炎表麵抗原攜帶者的新生兒接種疫苗。為了預防水平傳播,1986年方案擴大到所有新生兒,並在10年內逐步做到對所有易感染者給予接種。1983年,江蘇啟東地區用乙肝疫苗預防肝炎,至1990年完成新生兒免疫接種計劃。結果顯示,5歲接種組乙型肝炎表麵抗體(抗HBs)陽性率達83%,高於未免疫組的23%;接種組乙型肝炎表麵抗原(HBsA8)陽性率為2.54%,低於未免疫組的10.0%,免疫保護率為75%:接受第4針加強免疫者,保護率可達81%,說明使用每針5μg的低劑量疫苗,經3~4年後可獲預期免疫效應。國際抗癌聯盟曾經預測,肝癌可能是第一個可用疫苗進行預防的人類癌症。世界衛生組織和其他國際機構,以及一些國家性機構也都提倡肝炎高發國家實行新生兒預防注射乙型肝炎疫苗。肝炎低發國家中的高危人群首位當屬生母為乙型肝炎表麵抗原陽性的嬰兒,也應預防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據統計,母親為乙型肝炎表麵抗原陽性者,其嬰兒40%~60%感染乙肝病毒。此外,接受透析治療的患者、血友病患者、乙型肝炎表麵抗原陽性者(乙肝病毒攜帶者)的配偶或異性伴侶、吸毒者、醫務工作者(特別是接觸血液和血液製品者,因偶然機會做皮膚穿刺時接觸了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液)等均應列為接種疫苗的對象。值得注意的是,肝癌通常是在慢性肝炎20~50年後才發病的,這就意味著,使用乙肝疫苗預防肝癌,需經曆幾十年觀察才能證實。◎孩子注射了疫苗還會得乙肝嗎?答:乙肝計劃免疫可以保護大多數嬰兒,但是即使使用主被動聯合免疫,HBsAg陽性母親的嬰兒仍有慢性HBV感染發生。免疫失敗率和孕婦血清病毒含量及免疫程序有關。單用疫苗時HBV-DNA陽性母親的嬰兒免疫失敗率15%,而當HBV-DNA大於106/ml,40%嬰兒發生免疫失敗,即使使用HBIG和乙肝疫苗聯合免疫,免疫失敗率也有25%。這些兒童可出現HBsAg和(或)HBV-DNA陽性。除母親血清病毒含量和接種程序外,免疫失敗還可有多方麵的原因,如機體免疫功能低下、合並其他疾病、病毒變異、生產方式及哺乳、乙型肝炎病毒的變異,宮內感染等。接種乙肝疫苗免疫失敗呈慢性HBV感染首次HBsAg陽性始於6個月齡以前占82%,即屬於母嬰傳播免疫失敗。其中雙陽性母親所生孩子單用乙肝疫苗阻斷母嬰傳播呈免疫失敗的兒童中70%是因為宮內感染,而使用HBIG和乙肝疫苗聯合免疫呈阻斷失敗的兒童幾乎均為宮內感染引起,說明宮內感染是引起乙肝疫苗母嬰傳播阻斷失敗的最主要原因。◎注射疫苗後,需要定期檢查嗎?答:現在用的疫苗一般產的抗體後,可以維持5~10年,如果一次注射疫苗,有足夠的抗體產生了,就是抗體的滴度大於10,至少是5年之內不會被傳染,大概7年以後可以複查一下。如果滴度低了,可以追加一針,如果滴度夠,沒有必要打。◎夫妻生活中,如接吻、吃飯會不會感染上乙肝?答:這個問題關心的人非常多,家裏隻要有一個乙肝病人,其他的人好像吃飯都要碗筷分開或者跟他隔離。其實乙肝的傳播途徑不像其他的傳染病,它的傳播就是主要是通過三個途徑,就是血液傳播、性傳播還有母嬰傳播,生活的接觸,在一起共用午餐或者共用物品還有擁抱,這些都不傳染。我們不建議把乙肝病人特別是攜帶者,被人為地分開,沒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