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乙型肝炎的預防1(2 / 3)

格接種,導致沒有產生乙肝表麵抗體或抗體滴度較低,對此類個體就應該及時複種。值得指出的是:即使接種全程乙肝疫苗,也有5%~10%接種者不產生乙肝抗體或隻產生低滴度的抗體,對這些無應答或低應答的兒童應多次接種乙肝疫苗直至抗體產生。此外,對於高危人群比如家庭成員中有乙肝病毒攜帶者,就應該定期監測其抗體水平和乙肝感染指標,一旦抗體降至低水平或完全消失,則應及時複種。◎接種乙肝疫苗後沒產生抗體怎麼辦?即便按全程正規的乙肝疫苗接種,始終有5%~10%的人仍然不能產生足夠的表麵抗體。對這部分人,可再次給予3針全程的乙肝疫苗接種,可以增加疫苗劑量。仍按常規0、1、6程序接種,在第2次3針乙肝疫苗後1~2個月內檢測表麵抗體。正確接種6針後仍然不能產生表麵抗體的個體小於5%,這些個體應該重新核查HBsAg和HBV-DNBA,可能處於隱匿感染狀態。即便經過再次接種,仍可能有個別人因為種種因素不能產生抗體。那就隻有采用切斷傳染途徑的方法來預防乙肝了。◎可以在注射乙肝疫苗同時注射其他疫苗嗎?在新生兒和嬰兒接種時,常有家長擔心同時接種會引起意外的麻煩。事實上,接種乙肝疫苗時是可以同時接種其他疫苗的,但是需要嚴格執行不同器具和不同注射部位的原則。◎乙肝疫苗有沒有副作用?我注射疫苗後發現懷孕了,會影響胎兒嗎?目前,我國使用的乙肝疫苗是酵母基因重組疫苗,對人體幾乎沒有副作用,個別人中會有中、低度發熱,或注射局部有微痛,一般在24小時內,所以完全可以滿足新生兒及高危人群的免疫需要。當然,有發熱、急性或慢性嚴重疾病患者以及有過敏史的個體中是禁忌的。◎乙肝患者到底有沒有必要注射乙肝疫苗?我們這裏說的乙肝疫苗都是指的“預防性”乙肝疫苗。對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攜帶者都無預防效果,無論打多少支乙肝疫苗,都不會產生相應的保護性抗體,隻是浪費疫苗和費用而已。現在有“治療性”乙肝疫苗,作為治療乙肝的藥物,但仍處於臨床試驗期,作用或效果仍未完全明確,還沒有上市,且也不屬於本章節討論範圍。◎我得過急性乙肝,現在表麵抗體是陽性的,我還需要注射乙肝疫苗嗎?成人時期感染乙肝病毒通常是急性過程,大多能夠自愈,並且可以自然獲得有效的保護性抗體者(乙肝“兩對半”檢查表麵抗體呈陽性),在這種情況下就沒有必要再接種疫苗,不過接種後也不會產生不良副反應,其乙肝表麵抗體水平可能會有所增高。如果是急性乙肝患者,經積極治療後完全治愈並康複,檢查乙肝病毒“兩對半”表麵抗原已陰轉,隻剩下核心抗體為陽性,而保護性的乙肝病毒表麵抗體又始終不能自行產生,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注射乙肝疫苗,促使表麵抗體產生,使自己以後不再得乙肝。◎我是一位腎衰竭的男性病人,在長期做血液透析治療,查乙肝病毒抗原抗體(“兩對半”)全陰性,需要注射乙肝疫苗嗎?應該怎麼注射?如果產生保護性表麵抗體,需要監測表麵抗體嗎?我兒子也想注射疫苗,又該如何是好?長期血液透析的患者是乙肝感染的高危人群,像這位患者的情況自然非常需要注射乙肝疫苗。同時,這部分患者又常常有免疫低下的問題,對於常規疫苗注射的應答情況也相對比較差,因此可以考慮加強疫苗的接種劑量(40μg/劑)和次數。對於這個患者,如果3針40μg劑量的免疫程序沒有產生應答的話,可以再次接種3針,並且再隔1~2個月檢測血清中表麵抗體,以觀察是否產生出抗體。產生表麵抗體後,對於這個患者需要每年監測表麵抗體的滴度,滴度低於10mU/ml就應該及時加強。HBsAg陰性且沒有HBV免疫力的人群都應該提倡接種乙肝疫苗。一般健康人為了降低感染乙肝的機會而注射乙肝疫苗,隻需要按照正常程序就可以了。在檢查乙肝表麵抗原為陰性後,按常規0、1、6個月3針接種,每針20μg/針酵母乙肝疫苗。之後查表麵抗體如果已經大於10mU/ml,那麼通常情況下也不需要監測表麵抗體滴度或者乙肝疫苗的加強。乙型肝炎的被動免疫1. 什麼是被動免疫用人工的方法給人體注射含特異性抗體的免疫血清或細胞因子等,使機體立即獲得免疫力,用以緊急預防或治療的一種方法。因這些免疫物質並非由被接種者自己主動產生,而是被動獲得的,所以這些免疫物質在機體內易被清除,維持時間短暫,一般隻有2~3周。例如,人被狗咬傷後注射的抗病毒免疫血清,就是被動獲得的免疫。乙型肝炎預防就是應用高效價乙肝免疫球蛋白,用以緊急預防或阻斷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為目的的。2. 乙肝免疫球蛋白及其應用乙肝免疫球蛋白是以乙肝疫苗免疫健康人後采集的高效價血漿或血清經低溫乙醇法分離提取,結合低PH孵化病毒滅活處理的對HBV特異的免疫球蛋白製劑。液體製劑為接近無色,可帶乳色或淡黃色澄清液體,含硫柳汞防腐劑。丙種球蛋白占總蛋白質90%以上,每瓶含抗HBs抗體效價不低於100U,主要用於乙型肝炎的預防。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後血液抗HBs水平立即升高,從而與相應抗原專一結合起到被動免疫的作用,從而起到阻斷感染的病毒到達肝細胞的目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適用人群:①乙型肝炎表麵抗原(HBsAg)陽性的母親所生的新生兒,一般都在注射疫苗的基礎上使用;②意外感染的人群;③與乙型肝炎患者或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密切接觸者。此為液體製劑,隻能限肌內注射,不得用於靜脈輸注,注射部位一般為上臂三角肌附著處或臀大肌外上1/4處,注射皮膚處注意消毒。用量:①母嬰阻斷:HBsAg陽性母親所生嬰兒出生24小時內注射本品100U;一般需要聯合注射乙型肝炎疫苗。②乙型肝炎預防:一次注射量兒童為100U,成人為200U,必要時可間隔3~4周再注射一次。③意外感染者,立即(最遲不超過7天)按體重注射8U~10U/kg,隔月再注射1次。乙肝免疫球蛋白屬於同種異體蛋白,故注射後反應很少。注射局部有輕微疼痛,少數人有紅腫、明顯疼痛感,一般無須特殊處理,通常情況下都可自行恢複。使用前不必做過敏試驗,但是對於人免疫球蛋白過敏者或有其他嚴重過敏史者以及有IgA抗體的選擇性IgA缺乏者是禁用的。對於需要接受肝移植手術的HBV感染相關疾病患者,應該在肝移植術前1~3個月開始服用拉米夫定,手術中無肝期加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10000U,術後長期使用拉米夫定和小劑量HBIG(第1周每日800U,以後每周800U),並且需要根據抗-HBs水平調整HBIG劑量和用藥間隔(一般抗-HBs穀值濃度至少>100~150mU/ml,術後半年內最好>500mU/ml),但是理想的療程還未統一、需要進一步確定。長期大劑量應用乙肝免疫球蛋白會產生病毒變異,已引起臨床醫師的廣泛關注,但是也主要見於肝移植患者,突變常發生在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作用靶位,即S基因區α抗原決定簇122~149,最常見的是145位精氨酸突變,導致突變株抗原性和免疫原性都發生改變,尤其抗原性的改變無法被原來的抗HBs認識、結合和清除,是造成肝移植患者HBV再感染移植失敗的主要原因。3. 高危新生兒經主、被動聯合免疫可大大降低感染乙肝病毒的概率現用乙肝疫苗的計劃免疫措施能有效預防HBV的母嬰傳播。根據1992~1995年全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乙肝病毒攜帶率為9.75%,推算全國有1.2億人長期攜帶HBV,據專家估計,目前中國現患慢性乙肝患者2000萬人。兒童感染HBV,主要發生在圍產期和出生早期。乙肝疫苗研製成功並且安全、有效,通過10餘年實際使用,在相應年齡組中HBV,攜帶率降低了85%~90%,總攜帶率從10%下降至1%左右,成人慢性HBV感染約有30%是通過母嬰形式傳播。生於攜帶HBV母親的高危新生兒在出生後需要接受主動和被動聯合免疫,即在出生24小時內(最好在出生後12小時內)同時且不同部位分開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至少100U和10μg重組酵母乙肝疫苗的免疫程序已獲共識,並且將以往高危新生兒感染HBV的概率大大降低。然而生於攜帶HBV母親的高危新生兒,即使出生立即給予主動和被動(主被動)聯合免疫,其阻斷效果不到90%,這部分兒童10%左右會免疫失敗,終將感染HBV,呈HBV攜帶或慢性乙型肝炎。而今發生免疫失敗的主要原因婦幼專家多認為是胎兒在母親子宮內就已經感染HBV,而臨床對已感染HBV的免疫失敗患兒無特效的治療措施。為此近十多年來兒科感染科的專家致力於產前阻斷HBV宮內傳播預防措施的研究。部分研究認為,攜帶HBV孕婦產前多次注射HBIG可有效降低HBV宮內感染率,且未見不良反應報道。但是也有學者提出異議,有報道顯示孕晚期注射3針HBIG並不能降低孕婦的血清HBV-DNA,也不能使新生兒獲得抗-HBs,因此認為用此法阻斷HBV母嬰傳播缺乏充分的科學依據,並擔心引起病毒變異和血製品的不良反應等。而且部分專家指出,HBV感染孕婦的肝並未切除,病毒在肝內大量複製,靠孕晚期注射的3次乙肝免疫球蛋白劑量又很低,不可能起到阻斷母嬰傳播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