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乙型肝炎的治療6(2 / 3)

◎如何疏導肝炎病人的心理障礙?答:肝炎病人在心理上有很多異常,不管是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還是肝硬化病人其情感障礙表現尤為突出,依病情、病程的長短不同,表現障礙的程度也不同。對情感障礙進行疏導,不是件容易的事,主要從以下幾方麵進行疏導:(1)語言交流:病人在患病的過程中太需要感情的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幫助病人分析病情,以專業知識與通俗語言相結合的藝術,向病人傳遞專業知識和社會信息,給予積極的暗示。通過對病人各方麵情況的分析,作出一些有根據的保證十分重要,絕不能一味滿足病人脆弱心理的需要,造成病人過高的奢望,一旦不能實現,病人的精神就會崩潰。如對於某些得知病情後,表現出恐懼、憤怒、焦慮、失望等多種情感障礙交織的病人,甚至采取非常消極方式,不吃不喝,造成神經性厭食,出現乏力、貧血等症狀者。麵對這種認知障礙、情感障礙、移動障礙集於一身的狀況,我們首先應引導病人通過發泄內心情感,釋放壓抑情緒,給予情感糾正,發揮自我調節和適應環境的潛在能力。同時給予理解和同情,和病人一起分析其病情,根據病情的輕、中、重度作出客觀的分析,讓患者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盡可能使其具有樂觀的情緒配合醫生的治療。與營養師、護士等共同努力,使病人盡可能恢複肝功能,並樹立長期治療的信心。(2)提倡高尚的情愛觀:已婚夫婦應以病人身體健康為前提,肝硬化病人應克製性生活,家屬對病人應重視精神上的安慰,傳遞對病人的深情,盡自己最大努力給病人最大的幫助。(3)放鬆療法:如配合氣功,漸進性地從頭至腳放鬆,使機體處於一種鬆弛反應狀態,產生輕鬆和安寧感。(4)情感支持:這種病人由於與人群隔離所帶來的明顯孤獨感,但病人對生理、社會及精神的需要與健康人是同等的,醫護人員應竭力給予補償,並動員家庭的力量,提高病人的自信心,創造一個富有感情色彩、理解和同情的氣氛,以減輕焦慮,保持心情愉快。(5)激發病人多種潛能:因病人暗示性強,給病人舉同種病治愈的例子,使病人看到自己的前景,調動病人自身的積極性,勇敢麵對當前的困難,病人是有可塑性的,在調動內因後,發揮病人生理的、心理的、信息的、專業知識的、有吸引力的、生命活力及創造性的潛能,促其病情緩解和改善。(6)健康教育:病人常常缺乏有關的保健知識,應幫助病人學習這方麵的有關知識,通過知識、態度、信念的改變,而改良病人及家庭成員的行為,目的是幫助病人擔負起自我保護的責任。(7)音樂治療:和諧的音樂可以使人的神經係統處於良好的工作狀態,繼而使人產生一種美的享受,精神上得到滿足,緩解因肝病引起的心理反應。◎從中醫角度看情緒對肝的影響?答:病人情緒的變化對肝功能的影響是肯定的。根據中醫學理論,七情,就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誌活動,中醫認為它是人體對外界環境的生理反應,一般情況下是不會直接致人生病的。但是,倘若情誌活動劇烈、過度,超越人體能夠承受的限度,並持久不得平靜,就必然影響髒腑氣血功能,導致全身氣血紊亂。如《素問.舉痛論》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又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等,都說明了七情的過度偏激對人體的氣血、髒腑均有一定的損害。“怒”,指人一旦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或因事未遂,而出現的氣憤不平、怒氣勃發的現象。中醫講,肝氣宜條達舒暢,肝柔則血和,肝鬱則氣逆。當人犯怒時,破壞了正常舒暢的心理環境,肝失條達,肝氣就會橫逆。故當生氣後,人們常感到脅痛或兩肋下發悶而不舒服;或不想吃飯、腹痛;甚至出現吐血等症。中醫術語稱其為“肝氣橫逆,克犯脾土”。暴怒和憂思過度會誘發或加重肝病,所以肝病患者遇事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及時化解不良情感的影響。◎如何從自己不良的心理陰影中走出來?答:什麼是心理暗示?總想著自己是個病人,這病能好嗎?所以,乙肝病人首先要從自己不良的心理陰影中走出來才是重要的。臨床上發現,很多肝病患者,尤其是乙肝患者,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心理障礙,已成為影響肝病患者康複的重要因素。在這類心理障礙中,有的患者總擔心自己疾病會惡化,擔心自己有一天會發展成為肝硬化和肝癌,從而寢食不安,惶惶不可終日;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社交恐懼綜合征”,不敢交友、不敢去公共場合,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套中人”。換句話說,這不是一種心理暗示嗎,不良的心理嗎?即便吃再好的藥,病能好嗎?這樣非常不利於康複。乙肝病毒攜帶者中隻有不足10%的人最終會演變成肝炎,肝炎患者中又有約20%的人會最終惡化成肝硬化、肝癌,但這個過程往往需要幾十年的時間。因此,患者或病毒攜帶者隻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和生活習慣,配合治療,絕大多數不會發展到這一地步。相反,如果一旦得了乙肝就憂心忡忡、惶惶不可終日,那麼發生病情惡化的概率就非常大。得乙肝,隻要密切隨訪、及時治療、注意休息,就可以將其危害性降低至最少。◎心理幹預治療對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有效嗎?答:由於慢性乙型肝炎具有傳染性、病程長、易反複等特點,有70%以上的患者不能以樂觀、平穩的情緒麵對疾病,其壓力來自於事業、家庭、社會及經濟等各方麵。致使患者出現焦慮、抑鬱和悲觀等負性情緒以及嚴重的認知歪曲心理,使軀體和心理功能紊亂,並繼發一係列的精神和行為問題。這種不良情緒又與慢性乙型肝炎的發生、發展、預後和轉歸有密切的關係,如果不及時進行綜合心理幹預,最終有可能使患者進入一個不可想象的地步和惡性循環當中,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疾病的治療效果。進行綜合心理幹預是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等的綜合應用。患者所麵臨的各種心理社會問題日益廣泛地受到重視,對其進行恰當的心理幹預可以改變患者不正確的認知活動和情緒反應,恢複現實中的自我角色意識。有一項研究顯示:在心理幹預前,有55.8%~57.5%的患者存在焦慮情緒,有48.8%~50.0%的患者存在抑鬱情緒。心理幹預後,觀察組焦慮、抑鬱情緒的發生率分別下降到25.6%和23.3%,而對照組不明顯。表明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進行綜合心理幹預能較好地轉變認知、態度、信念,對應激的適應能力增強,減輕焦慮、抑鬱情緒,心情平靜,使全身舒適,精力充沛,促進患者康複。綜上所述,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進行綜合心理幹預,減輕焦慮、抑鬱情緒有明顯的治療效果。在日常護理工作中,對患者實施護理幹預,製定幹預措施時,要因人、因時、因地而異,善於發現患者的不良心理反應及影響因素,建立良好的醫患和護患關係,做好衛生宣傳教育,使患者掌握防治肝炎的知識和科學信息。用良好的語言誘導、肯定的語氣和恰當的技巧對患者進行綜合心理護理幹預,減輕焦慮、抑鬱情緒,正確麵對現實,而且對於患者出院後繼續堅持長時期服藥、鞏固療效、降低或緩解疾病的複發率、定期來院隨訪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很多病人對長期抗病毒治療出現了抵觸情緒,該怎麼辦?答: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療是近幾年來肝炎治療的一個巨大的進展。研究表明,自從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進行了抗病毒治療以後,其發生肝功能失代償、肝硬化和肝細胞肝癌的發生率大大降低,延緩了疾病的進展,延長了病人的生命。但是抗病毒治療存在著長期治療的問題,治療終點尚不明確,並且核苷類藥物還存在著耐藥的問題。許多患者對於長期服藥的方案不能夠接受,認為一旦服藥,則終生不能斷藥,豈不是成了服用“鴉片”。實際上核苷類藥物的服用盡管時間很長,但是確實存在著治療終點的。根據2009年歐洲肝病年會的指南:當病人HBV-DNA持續正常、轉氨酶持續正常、HbeAg轉成HbeAb持續1年以上時可以考慮停藥,但是最好的治療終點是達到表麵抗原的血清學轉換,這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從以上可以看出,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馬拉鬆的過程。這就需要患者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接受這一治療方案。醫務工作者應當向病人耐心解釋抗病毒治療的必要性,讓病人知道如果不接受抗病毒治療所帶來的危害,增強抗病毒治療的信心,並且做好長期治療的準備,使他們認識到慢性肝炎是一種慢性疾病,目前尚沒有徹底根治的方法,但是隻要堅持抗病毒治療,是有可能使病情保持長期穩定的。病人隻要具有了良好的心態,那麼治療就成功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