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預防與治療 第12章 日常護理與關懷
一、基礎護理及內容
對艾滋病患者的基礎護理包括飲食護理、生活護理和心理護理三部分。任何一種護理對於艾滋病患者都是非常重要的,都應該加以重視。
(一)飲食護理
1.艾滋病患者的飲食要根據醫囑,並要多關注、多檢查,避免飲食不當。
2.飯前1個小時停止一切治療工作,為患者洗手洗臉,撤走一切被汙染或可能被汙染的物品,整理並清潔病房。
3.吃飯前或吃飯過程中,不要和患者討論病情或談論任何不愉快的事情,為患者提供良好的進餐環境和進餐心情。
4.食品和餐具一定要注意清潔衛生,要進行嚴格消毒。
5.食物要注意色、香、味,並要易消化而富有營養。
6.要注意多種食物的相互調配,使得營養全麵。
(二)生活護理
1.患者入院時,準備好床位及必備生活用品,協助患者進入病房,介紹相關住院規定和探視製度。
2.協助醫生對患者進行查體:測量體重、血壓、體溫、脈搏等;新患者應該連續測量體溫3~7天,並床頭交接班。
3.早晨交班前完成晨間護理工作:更換汙染或潮濕的被單,注意床單要平整,保持整潔、幹燥,帶走多餘藥品,傾倒各種廢棄物,打開窗戶通風,保持病房內空氣新鮮。
4.了解和掌握患者的病情發展、治療和飲食狀況。
5.對患者所有的分泌物、排泄物和用過的物品進行嚴格消毒處理。
(三)心理護理
1.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做好心理護理工作,消除其緊張、焦慮、煩惱等心理障礙,使其保持平和心態。
2.仔細觀察患者的任何情緒波動,做耐心的安慰、引導工作。
3.經常和患者聊天、談心等,激發其與病魔作戰的鬥誌,使其積極配合各種治療。
二、臨床護理的內容與程序
臨床護理對於艾滋病患者的康複十分重要,臨床護理工作是由護士承擔的。
艾滋病患者的臨床護理不同於一般疾病的臨床護理,對於護士有著特殊的要求:
1.要求護士自身有著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健康的人格,能夠起到表率作用。
2.要求護士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護理技能,不僅要掌握護理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更要掌握艾滋病知識及防護知識,同時還要有廣泛的社會學、心理學等方麵的知識,這樣才能有利於臨床護理工作的開展。
3.要尊重患者,理解患者,正確對待患者,正確對待疾病。
具備了上述條件的護士才能更好地對艾滋病患者進行有效的、科學的臨床護理。艾滋病患者的臨床護理應該是整體的、全方位的,具體臨床護理內容應包含以下幾方麵:
(1)身體方麵:麵對艾滋病的諸多並發症,臨床護理應該盡可能讓患者舒適,並爭取患者的積極配合;利用睡眠等措施維持患者的良好身體狀態並防止其他感染。
(2)心理和情緒方麵: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語言表達等,考慮問題要從患者的角度出發;對於患者的憂傷、憤怒、緊張、焦慮等給予合理有效的谘詢和引導。
(3)精神方麵:重視護理的精神基礎,鼓勵患者使其保持與疾病作鬥爭的積極精神狀態;並爭取患者家屬在精神方麵的更多支持。
(4)社會方麵:臨床護理應當爭取廣泛的社會支持;引導患者和社會大眾對疾病有正確的認識;為患者在社會中爭取自己的生活空間和應有的社會支持。
臨床護理是一項科學的、係統的、完整的工作,要給患者提供全麵的、因人而異的科學護理就要嚴格遵守臨床護理的程序:
(1)了解病情: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基本情況,對患者的病情現狀及發展趨勢進行評估。
(2)護理診斷:按照護理診斷的公式(健康問題+病因+症狀和體征)得出診斷結果。
(3)護理計劃:根據護理診斷,針對不同的患者製定個體的護理計劃,包括護理目標、具體措施、醫囑、評估計劃等。
(4)護理行動:實施護理計劃,進行臨床護理行動。
(5)評估護理效果:根據護理觀察和患者的病情變化,對照護理前後的效果,對階段的護理效果進行評估,及時修正和調整護理計劃。
艾滋病的臨床護理涉及生理、心理、社會等諸多方麵,需要采取科學有效的相關措施,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三、臨床疾病護理的內容有哪些
艾滋病患者在臨床治療階段會有諸多的並發症,針對種種並發症要采取相應的臨床護理措施,以便達到良好的護理效果。
(一)體溫變化
體溫變化主要由藥物、腫瘤、艾滋病病毒感染、繼發性感染等原因引起的,需要采取的臨床護理措施有:
1.觀察並記錄體溫變化。
2.保持病房內空氣流通。
3.采取保持體溫正常的有效措施
(1)出汗時,要及時更換衣服和被褥,多吃水果、多喝水,及時補充能量。
(2)體溫高時,采取物理降溫方式:減少衣物,被子不要太厚,用冰水冷敷前額。
(3)應用解熱鎮痛等降溫藥物,並要監視藥物作用。
4.從患者的身體上獲取標本用作細菌培養。
(二)胃腸道係統疾病
1.疾病症狀可能出現的胃腸道病症有:細菌性腸炎;胃腸道卡波希肉瘤;舌炎、口周炎;單純性皰疹;口或食管念珠菌感染;潰瘍;隱孢子蟲病等。
2.護理措施
(1)口腔損害:飲食為清淡的軟食或半流質食物;少食多餐;選擇高熱量食物;疼痛嚴重時,喝水或者喝湯可以用吸管;飲食時盡量放鬆並有耐心;按照患者個體喜好選擇食物;注意口腔衛生,用鹽水漱口以清洗口腔。
(2)吞咽困難:鼓勵患者食用由家屬帶來的食物;維持輸出量、輸入量的平衡;在飲食間隔盡量補充高蛋白、高熱量的食物;選擇柔軟、無刺激、易消化的流食;采用吸管;少量慢用多餐;不吸煙、不飲酒;保持口腔衛生;如果營養失調,要考慮靜脈營養。
(3)惡心、嘔吐:少食多餐;飯前30分鍾用止吐劑;飯後30分鍾再喝液體;飯後不能立即躺下;慢吃並食用容易咀嚼的食物;多食用幹性食物(如餅幹、麵包等)。
(4)食欲不振:細嚼慢咽;飯前不要飲用太多水;少吃油膩性食物;飲用有營養的飲料並食用有營養的食物。
(5)便秘:多攝入液體;有規律性地進行適量運動;增加纖維素多的食物。
(6)腹瀉:少量多餐;食用易消化、高熱量、高蛋白的食物;觀察體重和攝入量、排出量,掌握營養狀態;觀察和記錄排便次數及性狀,送糞便標本培養,分析病因;保持肛門周圍清潔幹燥;執行醫囑,控製感染。
(三)呼吸係統疾病
1.臨床病症結核病;細菌性肺炎;卡氏肺孢子蟲肺炎;巨細胞病毒肺炎、貧血等。
2.護理措施保持室內通風,保持空氣新鮮;幫助患者保持呼吸順暢的姿勢;觀察胸痛、呼吸困難等情況;注意呼吸節奏;均衡飲食;警惕休克。
(四)水腫
1.臨床病症營養不良;卡波希肉瘤阻塞淋巴或靜脈。
2.護理措施
(1)觀察營養不良的程度、皮膚體溫的變化、腫脹位置等。
(2)注意每日的食物攝入量,鼓勵攝入高蛋白食物。
(3)麵部水腫可以抬高頭部,四肢水腫時可以墊高下肢。
(五)皮膚疾病
1.臨床病症口腔或外生殖器皰疹;卡波希肉瘤;傳染性軟疣;真菌感染;膿腫;帶狀皰疹;細菌感染等。
2.護理措施
(1)經常更換衣物,保持良好個人衛生,防止繼發感染。
(2)觀察皮膚患病處的位置、大小、特點等。
(3)提供合適的床墊或其他物品,減輕壓迫。
(六)視力損害
1.臨床病症弓形蟲病;巨細胞病毒性視網膜炎;急性視網膜壞死等。
2.護理措施
(1)對患者表示同情和理解。
(2)為患者提供安全、熟悉、穩定的環境。
(3)警惕患者發生害怕、緊張、憂慮等情況,進行鼓勵和正確引導。
(七)精神狀態變化
1.臨床病症艾滋病癡呆綜合征;抑鬱或情感性精神病;機會性感染如隱球菌腦膜炎等。
2.護理措施
(1)觀察認知改變、行為改變、動作改變等。
(2)與患者保持良好的溝通和交流。
(3)保持環境不變,使患者感覺到熟悉並且安全。
(4)用輕微的語調進行正常的談話。
(5)觀察所用藥物的副作用和治療的有效性。
四、臨床護理的保護措施
相關工作人員尤其是醫護人員在從事艾滋病預防工作,相關臨床護理工作的過程中,存在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體液等汙染破損的皮膚、黏膜等,或被染有艾滋病病毒的針頭或其他銳器刺破皮膚而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可能性;盡管這種感染概率不高,但也應該引起高度的重視,避免工作人員尤其是醫護人員在工作中感染艾滋病病毒。
研究資料表明醫護人員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被艾滋病病毒汙染後的感染概率如下:
1.破損的皮膚、黏膜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概率為0.1%左右。
2.因為針刺而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概率為0.3%左右。
3.無破損的皮膚表麵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概率為零。
盡管臨床護理工作中醫護人員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概率不高,但以下幾種情況影響著感染危險性的程度:
1.受損皮膚的傷口深淺程度。
2.接觸汙染血液量的多少。
3.針頭等銳器是空心還是實心和是否刺入動、靜脈。
4.感染源即艾滋病患者處於疾病的早期還是晚期等。
在臨床護理過程中,醫護人員很可能由於發生意外或沒有認真執行安全防護製度等而被艾滋病病毒汙染,在被艾滋病病毒汙染後,要嚴格采取安全處理措施,降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可能性。
(一)緊急處理
1.對被汙染或可能被汙染的暴露部位,立即用消毒劑和清水進行徹底清洗和消毒。
2.對被汙染或可能被汙染的傷口輕輕擠壓,擠出傷口的血液,再用清水或肥皂水衝洗;並用70%乙醇等消毒液塗抹或浸泡,之後對傷口進行包紮。
(二)被感染的可能性
對被艾滋病病毒汙染或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汙染的情況認真進行危險性評估,根據汙染的程度和感染的可能性,決定是否要進行汙染後的預防工作。
(三)汙染後預防感染
1.首先對醫護人員被艾滋病病毒汙染的情況進行評估,決定是否進行抗反轉錄病毒預防性用藥,並且選擇合適的用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