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預防與治療 第8章 如何診斷艾滋病(1 / 3)

下篇 預防與治療 第8章 如何診斷艾滋病

一、艾滋病病毒感染的診斷標準

艾滋病病毒感染對於個人和社會而言都是非常嚴肅的事情,因此其診斷應該是非常慎重的。我國有關部門規定,艾滋病病毒抗體檢測需要經過初篩和確認試驗,並且遵循“及早、全麵、慎重、谘詢、保密”的原則。隻有確認陽性時,才能確定是艾滋病病毒感染。在診斷過程中,一定要全麵掌握各方麵的材料,尤其是艾滋病病毒血清檢測資料,加以認真的綜合分析後,按照國家規定的標準進行診斷。

下麵介紹國家預防和控製艾滋病專家委員會起草並討論修改,報國家標準委員會審批的艾滋病病毒診斷標準和198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與美國疾病控製中心(CDC)修改的艾滋病診斷標準等。

(一)急性艾滋病病毒感染

1.流行病學史

(1)同性戀或者異性戀者有過多個性伴侶,且其性伴侶抗艾滋病病毒抗體陽性。

(2)有注射式吸毒史。

(3)與艾滋病病人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親密接觸史。

(4)有梅毒、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等性病史。

(5)艾滋病病人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所生的子女。

(6)使用過未經艾滋病病毒抗體檢測的血液或血液製品。

2.臨床表現

(1)有發熱、疲乏、肌肉酸痛、腹瀉、全身不適等流感樣症狀。

(2)軀幹部位多呈現散發性皮疹。

(3)少數出現頭痛、腦膜炎、周圍神經炎或多樣性神經炎。

(4)頸部、腋下有腫大淋巴結,肝脾腫大等。

3.實驗室檢查

(1)周圍血白細胞及淋巴細胞總數起病後減少,之後淋巴細胞總數增多,並出現異型淋巴細胞。

(2)抗艾滋病病毒抗體由陰性轉為陽性,一般要經過2~3個月,最長可達6~9個月,在感染窗口期呈現抗體陰性。

(二)無症狀艾滋病病毒感染

1.流行病學史與急性艾滋病病毒感染相同。

2.臨床表現常常沒有任何症狀,部分感染者會出現不斷持續性的全身淋巴結腫大。此期間是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潛伏期,一般為2~15年,平均為8~10年,但有的短至幾個月,有的長達20年左右。

3.實驗室檢查抗艾滋病病毒抗體陽性,需要經過確認實驗證實。

(三)艾滋病前期診斷

1.流行病學史與急性艾滋病病毒感染相同。

2.臨床表現

(1)不明原因的免疫功能下降。

(2)持續不規則的發熱1個月以上。

(3)持續不明原因的全身淋巴結腫大。

(4)合並有口腔炎症、牙齦炎、皮膚真菌感染等。

3.實驗室檢查

(1)抗艾滋病病毒抗體陽性,經過確認實驗證實。

(2)白細胞、血紅蛋白下降。

(四)艾滋病發病期診斷

1.流行病學史與急性艾滋病病毒感染相同。

2.臨床表現感染者臨床表現出一種或多種艾滋病指征性疾病,如淋巴瘤、肺部疾病等。

3.實驗室檢查

(1)艾滋病病毒抗原陽性。常用外周淋巴細胞進行病毒培養,陽性率可達95%以上。

(2)抗艾滋病病毒抗體陽性,經過確認實驗證實。

(3)病原體檢查。包括卡氏肺囊蟲、新型隱球菌、白色念珠、弓形蟲菌等病菌的檢查。

二、確診艾滋病的主要檢測方法

在有過不潔性行為、不規範的獻血和輸血、同性戀者進行肛交、女性艾滋病感染者懷孕等“高危行為”後,是否會感染艾滋病病毒,在檢測的時候不能單憑感覺和常識進行判斷,而是應該到醫院做專門的實驗室化驗檢測。那麼,到底有哪些方法可以診斷是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呢?

到目前為止,專門的實驗室檢查已經完全可以檢測出受檢者的感染狀況。但在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窗口期”,實驗室檢查結果也會呈現陰性。因此,需要在“高危行為”後6個月,根據“窗口期”時間的特點,多次進行檢測。我們平時所講的“窗口期”指的是感染艾滋病病毒之後,體內產生抗體,並達到檢測所需顯示量的水平這一時間過程,一般為半個月到6個月不等,隻有極少數人的“窗口期”會達到1年。

目前對艾滋病的診斷和病毒檢測方法有以下幾種:

1.診斷檢測常用的檢測方法有:標準血清學檢測,即抗艾滋病病毒抗體檢測。這個檢測是確定艾滋病病毒感染和診斷的主要依據。其他的輔助檢測方法還有:快速實驗、唾液檢測和尿液檢測等。

2.病毒檢測此類檢測包括:病毒抗原P24檢測、病毒DNA檢測、病毒RNA檢測。病毒檢測的意義在於了解病毒的量化指標、機體免疫係統的狀態以及疾病的發展情況。此類檢測也可以作為病毒抗原抗體檢測的手段。

3.免疫印痕檢測為了慎重起見,做過標準血清檢測為陽性者,還應做一個免疫印痕實驗,以便複核確診。

艾滋病病毒抗原P24檢測,對診斷因母嬰傳播感染艾滋病病毒有著特殊意義。出生1年左右的嬰兒在母體內經胎盤接受了抗體,其艾滋病病毒抗體檢測如果呈現陽性,還不能完全確定是否已經感染了艾滋病病毒。這時需要給嬰兒做艾滋病病毒抗原P24檢測,才可確定是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三、艾滋病病毒的實驗室檢測

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診斷是基於對受檢者進行血清、血漿以及全血的艾滋病病毒的檢測結果,包括分離艾滋病病毒、檢測艾滋病病毒抗原、測定核酸、檢測艾滋病病毒抗體等。

我國目前艾滋病感染的常規檢測方法是血液中艾滋病病毒(HIV)抗體的檢測。

(一)艾滋病病毒(HIV)病原學檢查

目前為止,艾滋病病毒(HIV)病原學檢查的方法很多,各種方法在敏感性和特異性方麵存在很大的差異,且沒有統一標準,在解釋試驗結果時必須注意這些不同點。

1.病毒分離病毒分離試驗需要很高的實驗室條件,它的技術要求較高、耗費時間較長,且費用昂貴,其對不同感染階段的艾滋病病毒(HIV)分離率為90%左右。雖然病毒分離是確定病毒性疾病病因的最可靠手段之一,但目前此方法僅限於研究工作中使用。

2.P24檢測此方法在臨床上主要用於艾滋病病毒(HIV)抗體轉陽之前、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早期的艾滋病病毒(HIV)診斷。但是該檢測敏感度較低,其檢測的陰性結果也不能排除感染的可能性。

3.HIV核酸檢測HIV核酸檢測用於輔助診斷急性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血清學檢測結果不確定、感染艾滋病病毒(HIV)母親所生育孩子的感染狀況。

(二)艾滋病病毒(HIV)抗體檢測

艾滋病病毒(HIV)抗體檢測方法分為初篩檢測和確認檢測。初篩測試一般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查受檢者的血清、血漿或全血;一次初篩結果為陽性者應該用另一種原理不一樣的初篩方法重複檢測;重複試驗的結果為陽性或一陰一陽時,該受檢者需要到艾滋病病毒(HIV)抗體確認實驗室用蛋白印記法等確認方法進行確認,隻有經過衛生部批準的艾滋病病毒(HIV)確認實驗室確認為陽性時,才能報告艾滋病病毒(HIV)抗體陽性;如果重複試驗的結果都為陰性,則報告艾滋病病毒(HIV)抗體為陰性。

(三)耐藥性監測

耐藥性監測分為基因型分析和病毒表型分析兩種。可用於開始用藥時指導藥物的選擇和用來判斷治療失敗的原因,指導選擇替代治療方案;還可以用於某些人群(比如急性艾滋病病毒感染)治療前艾滋病病毒(HIV)耐藥株流行情況的監測,為製定該人群的治療方案提供指導。

(四)預後及療效觀察實驗室指標的監測

病毒載量是藥物治療效果評估和疾病發展狀況的重要判斷指標,已經廣泛用於艾滋病病毒(HIV)實驗室研究、早期檢測、預後判斷和抗病毒治療效果觀察等。病毒載量試驗通常檢測標本是血漿,其效果不錯,是判斷預後和療效觀察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