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某,男,44歲,幹部。1978年抬重物時不慎傷及腰部,當時腰部正中劇痛,牽涉臀部以下,行動困難,輾轉痛甚,臥床3天不起,咳嗽,深呼吸及排便均可使症狀加重。在縣醫院診為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症,經服藥治療無明顯好轉。經用上述針刺配合捏脊療法治療手法一次後當即起床,行走如常。自述諸痛皆消。
2尼某,男,74歲,農民。搬物時扭傷腰部,當時腰部疼痛較甚,行動受限,曾行針灸、理療及外敷膏藥2天無效,扶杖緩至求醫。經用捏脊療法治療1次;立感腰部輕鬆,棄杖而去(韓永淼捏脊療法治療急性腰部扭傷新中醫,1991;7:35)。
【注意事項】
避免大幅度運動;注意休息,不要過度疲勞。
二、慢 性 腰 痛
慢性腰痛,即慢性長期腰部疼痛。包括西醫所謂之功能性腰痛、腰背筋膜炎腰背肌纖維質炎、腰背肌勞損等。
【病因病機】
腰部受外傷以後未能徹底治愈或治療不當而遷延不愈者;長期腰部姿勢不良,或長期從事腰部持力及彎腰活動等工作,腰背筋肉不能耐受而致腰痛;或過勞傷腎,腰為腎府,故而腰痛。如《素問·宣明五氣篇》所說“……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或患者素日體質較差,病勢較緩,範圍廣泛,腰部酸楚、隱痛綿綿不斷,腰膝無力,可伴有陽痿、早泄、頭暈、目眩等虛象。或外受風寒濕邪,阻滯經絡,而致腰痛。
【臨床表現】
1宿傷腰痛痛點局限、固定,觸診時局限性反應較明顯(如條索狀,結節狀反應物,或局限性肌緊張、拘攣等),腰部活動可不受限或不同程度的受限,或僅活動至某一部位時引起腰痛,有時腰痛尚可累及臀部或一側下肢。
2勞傷腰痛腰部不能保持單一的持久姿勢,彎腰久則不能直腰,須用雙手扶腿以助腰力,用手扶腰稍事活動後痛可減輕,且喜用雙手捶腰,以減輕疼痛。疼痛範圍廣泛,壓痛點在兩側腰背肌,以雙側腰肌為主,腰部活動一般不受限。
3腎虛腰痛腰活動多不受限,壓痛點多集於雙側“腰眼”部位,或無明顯壓痛點,腰肌乏力,麵色白,脈沉細、無力等證。
4痹證腰痛由受風寒濕邪引起,患者腰膝冷痛,畏寒喜暖,遇涼則重,遇熱則輕,對天氣變化比較敏感。疼痛有時可牽涉臀、腿,腰部多無固定壓痛點,疼痛範圍較廣泛,活動可有不同程度受限;有舌淡、苔白,脈象沉緩等證。
【治療方法】
1治則補益肝腎,舒筋活絡。
2方法患者俯臥位,術者用雙手的中指、環(無名)指和小指握成空拳狀,食指半屈,拇指伸直指腹並對準示指的前半段。從長強穴開始,向前輕推患者肌膚,並捏拿起來,然後沿著督脈,自下而上,左右兩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撚、放、提的先後順序,自尾椎下的長強穴向前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並行捏三提一手法,如此循環,捏拿3~5遍。每捏提1遍後按揉腎俞、肝俞、腰陽關、命門、誌室、大腸俞等穴位上按揉半分鍾左右。可配合腰背後扳、斜扳、熱敷等法。
【治驗集錦】
王偉、陳勇等報道:針刺捏脊走罐相結合治療腰肌勞損76例,效果良好。方法:針刺腎俞、大腸俞、委中穴,行提插撚轉補瀉手法,針感以患者能耐受為宜,留針30分鍾,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針後行捏脊療法,自尾骶部開始向上,沿脊柱兩側膀胱經捏至大椎穴水平,共3遍,以皮膚充血潮紅為度。並從關元俞(第5腰椎水平)到膈俞(第7胸椎水平),沿足太陽膀胱經腰背部第一、第二側線行走罐,慢慢向前推動,上下循經來回推動3~6遍,至皮膚充血潮紅、略為發紫為度,10次為1個療程。76例患者中痊愈46例,占6053%;好轉27例,占3553%,無效3例,占394%;總有效率9604%(王偉,陳勇,等針刺捏脊走罐相結合治療腰肌勞損76例遼寧中醫雜誌2004;8:682)。
【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