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耳鼻喉科做過檢查嗎?診斷是什麼?”
“做過,說是鼻竇炎。”
“做過什麼治療?”
“利害的時候用抗生素,做過鼻竇穿刺衝洗,也用過一些中藥。治一治好一些,一停藥一切如舊,我對治療已經失去了信心。”
“如果你能堅持一段時間的中醫湯藥治療,病情會有明顯好轉。”
我看病人麵色黃白,精神一般,舌苔黃厚,舌質淡紅,脈沉緩。
查完病人以後我對徒弟們說:“雖說是鼻子的病,從中醫整體觀點來看,其病仍然離不開髒腑。也就是說,此病與肺胃關係密切;病雖久,仍以邪實為主,治療仍需清解。”
中醫辨證:肺胃蘊熱,外感風邪,鼻竅不利(鼻淵)。
治法:清瀉肺胃,散風利竅,解毒散結。
處方:蒼耳子散、芎芷石膏湯加減。
桑葉10g杏仁10g辛夷10g白芷10g
蒼耳子6g川芎6g細辛3g生石膏20g
黃芩10g赤芍10g敗醬草20g蒲公英15g
桃仁10g冬瓜仁15g漏蘆10g皂角刺6g
水煎服,7劑。
“周老師,請你分析一下方藥配伍。”小龐要求。
“方中桑葉、杏仁宣肺清熱;辛夷、白芷、蒼耳子散風利竅,其中白芷入陽明經,並可作為陽明引經藥,用細辛加強宣通鼻竅的功能;川芎散風活血;生石膏、黃芩清瀉肺胃之熱;赤芍、桃仁、皂角刺活血破血;敗醬草、蒲公英、漏蘆清熱解毒;冬瓜仁化痰排膿。”
1周後病人來複診。
“周大夫,我們老李的病已經有明顯好轉,鼻子比以前通暢了,頭也不那麼暈了。”老太太說。
“現在還有什麼不舒服?”我問。
“鼻塞減輕,但還有,黃膿鼻涕也有減少,臭味不那麼重了。”病人說。
“我看病情已有好轉。但你的病已經長達近20年,治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堅持一段時間。在恢複過程中,有時會有反複,要有思想準備。”我說。
“這個我也想到了,這次我一定會堅持下去。”病人說。
治療原則不變,再擬上方加枳殼、苦桔梗各10g,14劑。
“鼻子病是一種局部病變,辨證的原則是什麼?”小商問。
“任何局部病變,也不能離開與髒腑的聯係。因為中醫理論是建立在以髒腑為中心的整體觀念之上的。”
“在對他的辨證之中,認為病變主要在肺胃,即風邪犯肺與肺胃蘊熱。風邪犯肺我能理解,因為肺開竅於鼻,風邪犯肺,使鼻竅不利。但是他沒有高熱,也沒有口渴喜飲,也沒有洪脈,為什麼說是肺胃蘊熱?”
“你說的是反映外感病肺胃熱盛的特點。這病人患的是鼻淵,是屬於雜病範疇,主要采用髒腑辨證結合局部病變的辨證方法。從髒腑及經絡循行來看,鼻部不僅與肺有關,而且與陽明胃有密切聯係,陽明胃經起於鼻翼旁,交於鼻根部;而且病人常感覺麵額部疼痛,麵額部都屬陽明。還有舌苔黃厚,鼻涕黃濁,均反映肺胃熱盛。”
“中醫辨證是一個複雜而細致的過程,需要廣泛而靈活的聯係。”小商說。
“對,但這種聯係必須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來進行,否則就成為無原則的聯係,必然得不出正確的結果。”
以後病情繼續好轉,治療仍以上方為基礎,進行加減治療。服藥3個半月,症狀已經很輕微,僅偶有鼻塞,基本病愈停藥。
眩暈
臨床治病不是從固定的概念出發,而是要努力去發現、捕捉辨證證據,而臨床經驗也是相當重要的。
某醫院特需門診給我來電話,說有一個兒科病人,家長要求我為他們的孩子診病,讓我過去一趟。我拿起裝有聽診器等看病用品的小包,趕到那裏。
“周教授,我們這個孩子得病已經兩三年了,主要是頭暈,暈得厲害的時候,會有一點兒惡心。經多方醫治無效,而且診斷也不明確,孩子頭暈不愈,我怕腦子會有什麼潛在病變,一直不放心。我在網上查到您1954年大學畢業,而且對兒科很有經驗。1954年我還沒有出生呢。算起來你臨床工作已經五十多年了,一定經手治療過各種各樣的疑難雜症,所以特地到這裏來找你為孩子診治。”患兒父親說。
“現在你把孩子的病情詳細地說一說。”
“他現在8歲,從5歲多開始,經常說頭暈,一般不影響吃,不影響玩,但是厲害的時候,就需要在床上躺一會兒,同時會有一些惡心,但沒有吐。此外孩子還常常有鼻塞,西醫做過各種檢查,沒有查出具體病變,耳鼻喉科檢查說有腺樣體肥大。”
我看患兒麵色黃暗,並較為消瘦。我問:“食欲如何,平時有無肚子痛?”
“他食欲不好,還常有肚子痛。”
“經過什麼治療?”
“因為診斷不明確,沒有經過特殊治療,用過一些維生素,也用過驅蟲藥,但沒有打下蟲來。”
了解完病情以後,為他做了檢查:麵色雖黃暗不澤,但精神尚好,舌苔白膩,脈弦細,舌質淡紅,腹平軟,無壓痛,肝脾未觸及,神經係統檢查無陽性發現。
我查完病人回到座位上,病人家長一直用急切的眼光看著我。於是我說:
“可以說我已經找到了你孩子頭暈的原因了。”
病人家長瞪大了眼睛,問:“是嗎?那是什麼原因?”
“腺樣體肥大以及腸寄生蟲。”
“腺樣體肥大可以引起頭暈我倒也聽說過,但腸寄生蟲證引起頭暈,我第一次聽說。這是什麼原理呢?”
“腸寄生蟲證可以引起頭暈,在我過去臨床實踐中也時有遇到。其原因是由於腸道寄生蟲的代謝產物讓人體產生一種中毒症狀。按中醫理論是由於素有蟲積,中焦脾胃升降失司,清陽不升故頭暈。”
“不會是腦子的問題嗎?”家長的疑慮並未完全打消。
“基本可以除外腦子病變。我這麼說根據有三:第一,以前做過一係列檢查,沒有發現有中樞神經病變;第二,疾病已經兩三年,病情並沒有進一步發展,如果是中樞神經病變,情況必定會有發展;第三,目前檢查仍無神經係統病理體征。”
“經您這樣分析,我心裏踏實多了。那就請你按照你設定的計劃治療吧。”
“好。”於是我在病曆上記錄如下。
西醫診斷:頭暈(腺樣體肥大,腸寄生蟲證)。
中醫辨證:肺熱感風,鼻竅不利,素有蟲積,清陽不升。
治法:清瀉肺熱,宣肺利竅,消食驅蟲,升清降濁。
處方:
蟬蛻6g桑葉10g辛夷6g菊花6g
黃芩6g知母6g焦四仙20g橘皮10g
竹茹6g法半夏6g蒼耳子6g細辛1. 5g
藿香10g石菖蒲10g鉤藤10g川椒6g
烏梅6g延胡索6g
水煎服,7劑。
1周後患兒在父母帶的領下又來複診,他們一進門,從其父母的臉上笑容,就可知道治療已經收到了效果。
“周教授,我們孩子服了你7劑藥後,情況有明顯改善。從服藥第3天開始,頭暈較前減輕,而且腹痛也減輕,次數也減少,證明你的治療方針是正確的,也說明我們找您治療也找對了。”孩子父親說。
“這是良好的開端,但由於病程已久,治療還須有一個過程。”我說。
我再次檢查病人:發現白膩苔有所減退,弦細脈之中帶有些滑象,餘證如前。原方未作改動,再擬7劑。
“周老師,你治療這一眩暈病例方法很特殊,我剛才翻閱他以前診療資料,以前其他醫生多從肝膽論治,有的還用了不少重鎮的藥物,治療效果並不好。你則從完全不同的途徑來治療,即從肺與脾胃入手。你為何一開始就想到這一治療方針?”
“臨床治病不是從固定的概念出發,而是要努力去發現、捕捉辨證證據,自然也離不開臨床經驗。”
“那就請你說一說辨證依據和經驗要點。”
“主要辨證依據經常的鼻塞症狀,表明風邪上擾,清竅不利;繞臍腹痛,時發時止,麵色黃暗,乃蟲積的征象。確定其與頭暈的聯係,相當大程度根據以往的經驗。”
“在你的方中,是上中焦同治,我感到兩方麵協調得很好,請你分析一下方藥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