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老師說一說方藥配伍。”學生丙要求。
“方中黨參、黃芪、茯苓、白術健脾益氣;山藥配蓮子健脾而澀,調中止瀉,在脾虛瀉時應用較宜;更加伏龍肝辛溫而澀,善於澀腸止瀉,以加強止瀉效果;砂仁理氣悅脾;當歸配黃芪乃當歸補血湯,益氣養血。”
結果:服上方調治1個月,一般情況明顯好轉,腹瀉已止,有時大便反而偏幹,麵色已稍有紅潤,精神亦見好轉,脈已轉為細滑。因腹瀉已愈,上方去伏龍肝,加阿膠6g繼服,療程滿2個月複查血常規,血紅蛋白上升至122g/L,RBC
3. 6×1012/L。貧血與腹瀉已愈,停藥囑營養調節。
再生障礙性貧血
貧血程度重,麵色蒼白無華,反映化源枯竭。辨證應從腎藏精及“精血同源”考慮,治療的重點在腎。
我們的“自行車小分隊”又奔馳在去某醫院的路上。
“周老師,今天我們去看的是麼病人?”有學生問。
“今天我們麵對的又是一個頑固堡壘。”
“什麼樣的堡壘?”
“再生障礙性貧血。”
“這確實是一個頑固堡壘。那我們應該持什麼態度呢?”
“強攻不行就巧攻,要千方百計,在頑敵麵前,就需要有這種精神。”我說。
到了某醫院,我們徑直就去了血液病房,先從病曆以及主管醫生介紹中了解患兒的病情:
患兒馬某,男,8歲。患兒近1年來逐漸出現麵色蒼白,易疲乏,近來時有皮下瘀點,有時鼻衄不易止住,反複感冒,1個月前因鼻血不止去醫院,經查血發現全血減低,血紅蛋白最低為3.
2g/dl。擬診再生障礙性貧血而收住院。住院後經骨髓檢查,發現骨髓有的部位增生不良,巨核細胞明顯減少,非造血細胞增多。於是再生障礙性貧血得到明確診斷。住院後用睾丸酮、皮質激素以及間斷輸血等治療,貧血未見根本好轉,故擬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請中醫會診。
中醫所見:麵色蒼白無華,但精神一般,唇、舌、指甲均淡白,舌苔薄白,脈弦細略數。
看完病人以後,照例來到會議室進行分析與討論。
“大家了解了病史,也看過病人,現在你們來談一談麵對這樣一個病例,第一印象是什麼?如何著手辨證與治療?”
“我以前沒有見到過再障病人,這次一見,留給我很深的印象。他的麵色很特別,不是一般蒼白,而是一種蠟白;貧血那麼嚴重,可是精神還不錯,我感到有點奇怪。”學生甲說。
“的確這個病人麵色特別,以後見到這樣的麵色,恐怕就會想到是再障。關於中醫的病因病機,我認為他血虛到這樣嚴重程度,已經到了虛癆的地步,正虛已經不局限於血虛,可能陰陽氣血都虛,治療至少要大補氣血。”學生乙說。
“周老師常說不要簡單地套用西醫病名,要從中醫病機考慮。根據《黃帝內經》‘中焦取汁,變化而赤,是為血’來看,應該抓脾胃功能,把脾胃調理好了,血色素自然就上去了。”學生丙說。
“大家說得不錯。這個患兒的特殊病容給予大家一個深刻印象,說明望診的重要性。在兒科望診尤其重要,因為小兒不會訴說病情,需要我們醫生善於察顏觀色。關於病因病機看,有同學說,此病例已相當於虛癆,並非局限於血虛,這都是對的。但是,再障與營養性貧血不同。再生障礙性貧血用一般改善營養及鐵劑治療無效,以中醫健脾益胃法治療亦難收效。這就暗示與一般貧血不同。貧血程度重,麵色蒼白無華,反映化源枯竭。辨證應從腎藏精及“精血同源”考慮,治療的重點在腎。”
“對這樣重的病人,我們提不出完整的治療方案,還是請周老師為我們說一說吧。”學生乙說。
“好吧,雖說治療重點在腎,但需要脾腎共調,氣血雙補。”說罷我讓學生記錄如下。
中醫辨證:脾腎兩虛,化原枯竭,精血不足。
治法:滋補脾腎,益精養血。
處方:右歸丸、當歸補血湯加減。
生、熟地黃各10g山茱萸10g懷山藥10g枸杞子10g
補骨脂10g鹿角膠10g(烊化)阿膠珠10g炙黃芪20g
金銀花10g連翹10g炒知柏各6g當歸10g
砂仁3g三七麵1g(衝)
水煎服,7劑。
“周老師,有的地方我還是不太明白。血為陰,氣為陽。補腎理應用左歸丸或六味地黃丸加減,但為什麼用補陽的右歸丸?”學生丁說。
“你這個問題問得好。這確實是有一個特殊考慮,《黃帝內經》有‘陽生陰長,陽殺陰藏’之說,說明陰陽互根,陰血之生,需有陽氣為主導;換言之,陽氣起到鼓舞陰血生成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助陽藥要恰當,不要太過。”
“這時我才真正體會到《內經》之言的實際意義!”學生丁頗有感慨地說。
結果:用上法治療後,一般情況逐漸改善。首先是感染和出血現象明顯減少。為加強補益氣血的作用,後又加入河車粉,每日6g;有時輕度感冒,原方減鹿角膠與補骨脂,加荊芥穗、薄荷、板藍根、羚羊角粉(代);感冒重時,發熱較高,則暫停原方,按解表清熱法治療。待退熱後繼續用原方。治療3個月後麵色有所好轉,血紅蛋白上升到60g/L上下。治療10個月後,血紅蛋白穩定在90g/L左右,骨髓檢查再生情況明顯改善。遂停用湯劑,改用丸藥鞏固。整個治療過程,西醫治療照舊進行,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1
從血小板紫癜的發病經過看,多數其病與感染有著密切的聯係。此病應屬於中醫溫病中的遺證。治療原則是以清熱解毒,滋陰養血為主。
今天我帶著兩個徒弟在某醫院特需門診應診。
上班不久接到一個電話:“周大夫嗎?我是特地從山東青島帶孩子找你看病的。我的孩子患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已經1年多了,到現在仍沒有好。我在網上查到你是治療紫癜專家。現在我剛下火車,我怕你今天萬一不出門診,所以先打一個電話跟你聯係一下。”
大約過了40分鍾左右,一個30歲左右的男子,領著一個五六歲的男孩走進診室。
“你就是周教授吧?是我剛才打的電話。”他走到我的跟前說。
他坐定以後,訴說起他孩子的病情:“孩子叫崔某,5歲了,1年多以前,我發現他身上起紫斑,還時不時地流鼻血,一流鼻血就不容易止住,後來在當地醫院檢查,發現血小板低,才45×109/L,還檢查過骨髓,診斷為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那裏的大夫給激素治療,用了激素血小板就上升,一減激素血小板就下降。我們怕激素用久了副作用大,所以跑來找你看中醫。”
“你孩子以前得過什麼病?常感冒嗎?”
“平時常感冒發熱,得過一次肺炎。”
我當時先為他開了一個化驗單,複查血常規,結果是:血小板58×109/L。
檢查患兒:咽微紅,舌尖紅,苔淡黃膩,脈細滑略數。皮膚無瘀斑,無出血點。
我讓小龐記錄如下。
西醫診斷:原發性血小板減少症。
中醫辨證:邪犯肺胃,餘熱未盡,耗灼陰血。
治法:清解肺胃餘熱,滋陰養血。
處方:
蟬蛻6g桑葉10g杏仁6g黃芩10g
知母6g板藍根15g拳參考15g金銀花10g
連翹10g玄參15g麥冬10g生地黃10g
川貝母6g枇杷葉10g生阿膠10g(烊化)丹參10g
水煎服,7劑。
“周老師,我看文獻報道,對血小板紫癜的治療意見不一,有的用清熱法,有的用補益法,而以後者占多數。我看你對此病的治療,清補結合,頗具特色。請說一說你對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治療的思路。”小商提出要求。
“從血小板紫癜的發病經過看,其病與感染有著密切的聯係。在病史當中多有反複感染。因此我認為此病屬於中醫溫病中的遺證。溫病學中有關於兼證、夾證和複證等記載,也有關於遺證的記載。即在溫熱病大病已去,而餘邪留戀,正氣已傷,可以出現種種病狀,對此種狀況的處理,稱為‘瘥後調理’。《溫病條辨》以及《通俗傷寒論》等書都有詳細記載。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也可歸於這類情況。因此我認為此病的發生多半是餘毒未盡,深入血分,耗灼陰血為主。治療原則是以清熱解毒,滋陰養血為主。”
“你經常善於將臨床複雜的情況與中醫基本理論結合,對我們啟發很大。”小龐說。
“在你方中,蟬蛻、桑葉、杏仁宣肺透邪;黃芩、知母清瀉肺胃之熱;板藍根、拳參、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玄參、麥冬、生地黃滋陰生津;生阿膠滋陰養血;川貝母、枇杷葉潤肺止咳;丹參活血生血。是這樣嗎?”小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