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精血同源血為寶,先後天中病源找(1 / 3)

第六章 精血同源血為寶,先後天中病源找

本章介紹血液造血係統醫案。血液為人身之寶。血在多方麵都有重要功用:首先是“血主濡之”,即濡養肌膚,四肢百骸;同時血是人身陽氣依附的基礎。中醫認為氣、血、精、神四者是生命的四要素。《類經》曰:“人身以氣血為本,精神為用,合是四者以奉生。”此四者密切相關,相互依存。因此涉及血就必考慮氣。常見的血液病變有:貧血、各種出血、血瘀等。

這裏有幾個問題需要說明。

①《黃帝內經》說“中焦取汁,變化而赤是為血”。又因為精血同源,而腎主藏精,所以血之滋生,主要和脾腎兩髒關係密切。但同時還須注意: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肺主氣,心主血,故心、肺、氣、血的關係在臨證時都需要考慮在內。

②關於貧血。貧血不一定都是虛證,在臨證時不一定全都用補血的方法。

③血雖寶貴,但也並非越多越好。《素問·六微旨大論》中說:“亢則害,承乃製”。無論哪種正常需要的物質超過正常限度,都要出現問題。血液也一樣,少了不行,過多也會成災。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就是一個例子。

④必須認識瘀血的危害與處理。離經之血即為瘀血,血瘀可以阻遏清竅和絡脈,妨礙營衛通行,還可妨礙新血產生等。所以我們在臨證時要對瘀血引起足夠重視。

營養性貧血1

貧血是由於中焦停滯,運化失司所致。不能認為是貧血就用補血法。否則有‘虛虛實實’之虞。貧血有當補,有不當補,應由辨證定之。

一個三十來歲的婦女,抱著一個3歲左右的男孩,帶著焦急的麵容,走進診室,坐到我身邊。

“大夫,我這孩子麵黃肌瘦的,西醫說是貧血,可是補鐵藥用了不少,我在家裏有什麼好的都給他吃,血色素還是上不來,真急死人了。請你一定為他想辦法。”

“你先別著急,把詳細情況給我說一說,我來為他找找原因。”

“這孩子現在3歲,1歲以前,胖乎乎的,誰見了都愛,1歲半以後,就不行了,吃東西不如以前了,老沒有食欲,心煩愛急躁,人也瘦了,麵色也發黃了,晚上睡覺時出汗多,上醫院檢查就說是貧血,血色素才8g。”

她說著遞給我化驗結果,其上寫道:血紅蛋白82g/L,RBC 2.8×1012/L。

“每天小孩的營養你是如何計劃的?”

“三頓飯,兩次奶,兩個雞蛋,外加水果,煮麵用排骨湯、雞湯。我想盡辦法給加強營養,可是他見飯就躲,我們得追著他喂。”

我看小孩麵色黃白,消瘦,肌肉鬆軟,頭發缺乏光澤,腹輕度脹滿,舌紅,舌苔白膩,脈細滑略數。

檢查完了以後我對患兒家長說:“現在我已經為你的孩子找到原因了。”

“真的嗎?那是什麼原因呢?”她急切地問。

“1歲以前小孩情況很好,因為小孩本來就很健康,你的奶水也好,所以孩子營養發育都好。後來斷奶前後你加輔食不適當,造成小孩營養混亂。”

“大夫都說他是貧血,所以我為他加強營養。要不然他血色素能上去嗎?”

“那麼你想過沒有?你這樣加強營養,血色素為什麼還上不去呢?”

“這個我可不知道了,所以來請教您。”

“簡而言之,是營養過剩,小兒的脾胃功能不堪重負,以致小兒拒食,吸收不良。”

“那怎麼辦呢?”

“將你的喂養方法調整過來,同時我為他開中藥治療。”

“好,那就謝謝大夫了。”

我讓小商記錄如下。

西醫診斷:營養性貧血。

中醫辨證:宿食積滯,滯熱內生,脾胃失調(積滯)。

治法:消食導滯,清化滯熱,醒脾開胃。

處方:保和丸加減。

藿香6g枳殼6g連翹10g胡黃連3g

炒萊菔子10g黃芩6g知母6g竹葉6g

焦四仙20g陳皮10g茯苓10g雞內金6g

水煎服,7劑。

接著,我對她的食譜作了調整:三頓正餐,兩次牛奶,正餐為麵食軟飯,煮麵可稍加雞湯,不要用濃雞湯、排骨湯之類,可加適量水果。最重要的是不要追著喂飯,一開始可聽其自然,能吃多少是多少。加上中藥調理,很快就能調整過來。

“周老師,我看你治療這個小孩根本就沒有理睬貧血的問題,重點是消積導滯,你的思路是什麼?”事後小商問。

“實際上,從中醫看來,此證屬於積滯,貧血隻是整個積滯證的一部分。由於西醫並無‘積滯’一說,故注意點集中在貧血上。按中醫全麵辨證來看,舌苔膩,煩急,病仍偏實,偏熱。貧血是由於中焦停滯,運化失司造成。不能一聽貧血,即用補血法。否則有‘虛虛實實’之虞。貧血有當補,有不當補,須由辨證定之。”

“我明白了,你是先為營養吸收掃清道路,調整脾胃功能。這樣即使不補血血色素也會上升,對嗎?”

“是這樣的。”

“還是請周老師解釋一下方藥配伍。”

“方中焦四仙(即焦神曲、焦麥芽、焦山楂、焦檳榔),四藥均為消導藥,炒黑後更利於消導,加雞內金、萊菔子、枳殼,以加強消導作用,並可理氣除滿;黃芩、知母、胡黃連、連翹清瀉滯熱;竹葉清心導熱除煩;藿香芳香悅脾;陳皮、茯苓健脾調中。”

結果:上方調治2周,症狀明顯減輕,食欲進步,煩急亦見輕,麵色轉潤。2個月後麵色紅潤,精神良好,查血紅蛋白已上升至130g/L。

營養性貧血2

營養性貧血辨證的關鍵在於脾胃,但不一定是脾胃虛弱,其早期多是中焦積滯實證,治療需用清熱導滯法;久病可致虛,治療須健脾益胃,適當加以補血。

一次,我到幼兒園為孩子們查體,查到一個孔姓女孩,麵色蒼白,肌膚鬆軟,精神不振。我問保育員關於這孩子的情況。回答是這個孩子體弱,常鬧病。於是我讓她轉告其家長,這孩子需要治療,讓她帶孩子到門診來找我。

兩天後,那個孔姓女孩,由母親帶領來到門診。

“哪位是周大夫?”她一進診室就問。

“我就是。”我回答。

“我聽幼兒園阿姨說,這孩子需要來找你治療。”

“對,你的小孩身體太弱,一定有問題。現在說一說你孩子的一般情況。”

“這孩子現在3歲半,最近半年常常拉肚子,拉起來不容易止住,平時食欲不好,醫院檢查說是消化不良、貧血。”

然後,我對小孩進行查體。患兒精神不振,麵色蒼白,消瘦,肌膚鬆軟,舌苔薄白,舌質色淡,脈細弱。查血血紅蛋白78g/L,RBC 2. 8×1012/L。

我讓學生記錄如下。

西醫診斷:遷延性嬰幼兒腹瀉,營養性貧血。

中醫辨證:脾胃虛弱,氣血不足。

治法:健脾益胃,補氣養血,調中止瀉。

處方:參苓白術散、當歸補血湯加減。

黨參6g茯苓6g白術6g懷山藥10g

炙黃芪15g蓮子6g當歸6g白芍6g

砂仁3g伏龍肝10g

病人走後學生們就貧血的辨治思路提出了一些問題:“西醫說的貧血是否等於中醫說的血虛?治療時是否應該補血?要叫我治,我可能用四物湯加減。可是在你的方中,卻以健脾益氣為主。我不知道應該如何認識?”

“這又是一個中西醫學之間的差異。凡是遇到帶著西醫診斷來找我們看病的,先要將西醫診斷放在一邊,首先要找出病人的主證,並且用中醫理論加以獨立分析。這一病例是在長期腹瀉的基礎上出現貧血,且脈證皆虛,表現為脾虛胃弱,故治療以健脾益氣為主。脾胃功能一恢複,則運化水穀的功能就可以加強,血色素自然就上升了。這就是治病必求其本,不要一聽貧血就補血。如果這一病例采用四物湯補血,我相信貧血還會加重。”

“那是為什麼呢?”

“因為患兒脾虛胃弱,不堪承受四物湯的滋膩,就會加重腹瀉,以致進一步使營養流失,加重貧血。”

“是否所有貧血的治療,都必須從補益脾胃入手?”學生乙問。

“那也不一定。按中醫理論,‘中焦取汁,變化而赤是為血’。所以水穀精微是血液的主要來源;同時又說‘精血同源’,腎主藏精,所以又與腎有密切關係。究竟是治腎還是治脾胃,就要看貧血種類以及具體證候表現。一般來說,營養性貧血關鍵在脾胃,但不一定是脾胃虛弱,早期多半是中焦積滯實證,需用清熱導滯法。這就是我要求你們先不要過多考慮貧血,而是從中醫證候分析入手的道理。但是病家是帶著貧血這個問題來找你,對此也不能不考慮。問題是要根據‘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則,達到治愈貧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