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倉廩之官不盡職,健胃調脾治中州 1(3 / 3)

黃芩6g肉豆蔻6g

3劑,水煎服。建議停止輸液。

3天後,我正等待患兒家長來電話,並準備再次去會診。不料患兒家長滿臉笑容,以輕快的步伐,抱著小孩來到門診說:“真是神醫神方,我孩子吃了您開的兩劑藥瀉就止住了。我們今天出院。想請您再開幾劑,鞏固一下。”

我看了一下小孩,情況不錯,仍以原方去肉豆蔻再開3劑。患兒家長拿著方,高高興興地離開了。

“通過這一病例,我有兩點深刻體會:一是都說中醫治病慢,我看其實不然。這主要看治的是什麼病。如果是難治的慢性病,不管中醫西醫都慢;要是急性病,中醫治起來並不慢,這個病例就是例子;二是中西醫各有優勢,如果腹瀉脫水酸中毒,西醫液體療法糾正脫水酸中毒立竿見影。但對於止瀉,中醫有豐富的內容和突出的療效。所以中西醫取長補短,才是治病的捷徑。”小商深有感觸地說。

“周老師,我看你治了不少腹瀉,效果特好。你能說說治瀉的訣竅嗎?”小龐熱切的望著我說。

“訣竅有四:一是病因治療。即針對導致腹瀉的原因,小兒常見的有傷食、濕熱、脾虛、中寒等。二是健脾燥濕。《黃帝內經》上說:‘濕勝則濡瀉’。凡是腹瀉,無論何種原因引起,均有濕,而且病在脾,故需健脾燥濕。三是利尿分利。因為泄瀉的發生,小腸泌別功能失職,清濁不分。所以需通過利尿分利,來調整小腸的分清利濁的功能。四是適當固澀。加強止瀉效果。”我回答。

“經你這麼一說,我就明白你的立法處方了。我試著對你的處方進行一下分析:患兒屬於傷食瀉,主要原因是傷食,故用焦三仙來消食導滯;蒼術、白術、厚樸健脾燥濕;藿香芳香化濕;大腹皮、豬苓、茯苓利尿分利;有滯必有熱,故用黃芩清熱燥濕;肉豆蔻取自四神丸,以澀腸止瀉。就這樣幾方麵藥協調一致,使得藥到瀉止。”小商說。

“說得好極了。”我讚揚他道。

“我仍有兩點不明:第一,既是傷食瀉,隻有消食導滯是治本,方中為何隻用焦三仙,而大多數藥與消食無關;第二,此例泄瀉尚未到久瀉脾虛,此時用固澀,是否會有‘閉門留寇’之弊?”小龐問。

我為他們問題提的深入而高興:“問得好,你提出的這兩個問題確是關鍵所在。其一,在此方中,治本藥確實顯得有點孤單,大隊藥物都是治標,但卻是符合‘急則治其標’的原則。現在泄瀉不止情況較急,故突出了止瀉。其二,關於固澀藥的應用。適當提前應用固澀藥,是我的臨床經驗。這樣能加速止瀉效果。但必須注意應用的前提是:熱象不重,積滯不甚。否則確有‘閉門留寇’之弊。”

腹瀉嘔吐

吐瀉交作伴有脫水,治療策略先以輸液糾正脫水,用中藥和中止吐,再繼以調中止瀉。

那是一個夏末秋初的下午,我在門診應診。大批病人剛剛看過去,正抽空與學生們討論小兒辨證要點。一個20多歲的青年人懷裏抱著一個小兒,滿臉焦急地走了進來,打斷了我們的討論。

“大夫,這孩子又吐又瀉,一天都沒有吃東西了,快給我們想想辦法……”他一邊在凳子上坐下,一邊述說小兒的病情。

“你先別急,把孩子的病情詳細地給我說一遍。”

“這孩子病了三四天了,一開始隻是拉稀,從今天早晨開始又出現吐,吃什麼吐什麼……”

“一天瀉了幾次?什麼顏色?”

“一天瀉6~7次,黃色,像蛋花湯樣。”

我看患兒精神委靡,麵色蒼白,皮膚彈性減退,尤其是以腹壁與大腿內側為明顯,四肢發涼,舌苔白膩,舌質淡紅,脈細弱。

“有沒有小便?今天尿幾次?”

“早晨尿1次,往後沒有尿,已經多半天沒有尿了。”

我看小孩已經有中度脫水的現象。於是對患兒的家長說:“你的孩子現在已經脫水,最好住院治療。”

“大夫,不瞞你說,我已經去過西醫醫院,他們也叫住院,我沒同意……我想先請你開中藥治療,要是不好我馬上送去住院,好嗎?”患兒家長要求。

“因為小孩有脫水現象,必須輸液。輸液以後先回家服中藥,先止吐,明天再來複診,你看行嗎?”

患兒家長點頭同意,於是我吩咐學生做以下記錄:

嚴某,女,3歲,2003年8月9日初診。

西醫診斷:嬰幼兒泄瀉,脫水(中度)。

中醫辨證:傷於飲食,夾穢濁之氣,升降逆亂,津氣兩傷。

治法:急以芳香辟穢,和中止吐(並予輸液糾正脫水),繼以調中止瀉。

止吐方:

藿香6g佩蘭6g石菖蒲6g橘皮10g

竹茹6g生薑2片法半夏6g黃芩6g

丁香3g茯苓10g

水煎服,2劑。囑:多次少量頻服,以避免服藥嘔吐。

第2天,患兒家長按時抱著小兒前來複診。他喜形於色,已經不那麼緊張了。一進門就說:“大夫,孩子好多了,吐止住了,已經能夠吃東西了。”

我看小兒脫水征已經消除,患兒精神好轉,麵色轉潤,判若兩人。但正如預料的一樣,腹瀉未止,次數亦無減少。於是我吩咐學生再擬以下調中止瀉之方:

蒼白術各10g藿香10g大腹皮10g黃芩6g

車前子10g焦三仙15g豬苓、茯苓各10g

伏龍肝15g

水煎服,3劑。

事後我對學生們說:“對這個病例的處理,關鍵是結果。當時我們運用一種以中西醫結合的辦法來處理這樣一個吐瀉交作,並有中度脫水的病例,能不能有療效還不知道。24小時後的今天,我們隻取得一半效果,即止住了吐,糾正了脫水,還沒有止住瀉。等到3天後再來複診,我們就能看到整個結果了,到時候我們再進行討論。”

“太好了,這正是我們所希望的。”學生們異口同聲地說。

3天後,這位患兒的家長,抱著小孩第三次走進診室。他麵帶笑容,口氣輕鬆地說:“周教授,你真像一個將軍,指向哪裏,打到哪裏,戰而能勝。頭一次1劑藥把吐給止住了,第二回兩劑藥把瀉也給止住了。”

我們看著麵色紅潤活潑可愛的小孩,與四天前的情況相較,真是判若兩人。家長高興,學生們高興,自然我也高興。

再看患兒的脈和舌,厚膩舌苔已經轉薄,正常小兒常見的滑脈重新出現。於是我吩咐學生將上次止瀉方減去伏龍肝,再擬3劑,以資鞏固。

等病人離去,按原定計劃,開始討論。

“周老師,我跟你說實話,當初我剛進校門的時候,對中醫還半信半疑,感到用這種古老的治病方法治病,存在許多疑問。自從下臨床跟了你一段時間後,看到良好的實際療效,就打消了原來的疑慮,學習起來也有勁了。”學生甲頗有感慨地說。

“你能這樣想我很高興。”我深信臨床實踐不僅能培養他們臨床技能,而且也能很好地鞏固學生們的專業思想。

“周老師,你為何要將治療分兩步走?能不能將治療嘔吐與腹瀉同時進行?”學生乙問。

“我在臨床上有一個原則:如果吐瀉並至,總是以止吐為急。因為如果嘔吐不止,則服藥及營養都保證不了,方子開的再好,營養再豐富還是等於零。所以要集中力量先止吐,以保證後來的治療。中醫對止吐很管用,但必須做到藥少力專,才能發揮最佳止吐效果。如果止吐和止瀉同時進行,處方勢必藥物過繁,藥力不集中,很可能兩者都落空。”

“通過這一病例使我認識到:臨床治病不僅要懂醫理,而且還要做到運籌帷幄。”學生丙說。

“周老師,請你將兩個方的配伍特點給我們講一講,好嗎?”

“止吐方中藿香、佩蘭、石菖蒲芳香辟穢化濁;橘皮、竹茹、半夏、生薑、茯苓皆是止嘔之品,係由橘皮竹茹湯與小半夏加茯苓湯變化而來;黃芩清熱降火以助止嘔;丁香與藿佩等藥配伍可芳香化濁,又與橘半等配伍可以降逆止嘔。止瀉方中藿香芳香化濕,蒼、白術健脾燥濕,焦三仙消食導滯,黃芩清熱燥濕,豬茯苓、大腹皮、車前子分利止瀉,伏龍肝澀腸止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