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倉廩之官不盡職,健胃調脾治中州 1(2 / 3)

“可以,你盡管問。”我回答。

“我得胃病十幾年了,曾經住過三次醫院,也沒有解決問題,請問中醫有什麼好辦法嗎?”

“您平時有什麼症狀?”

“經常胃痛、反酸水、打飽嗝、胃部脹滿,把我折磨得夠嗆……”

“你坐過來,我為你把把脈。”

她坐到我身邊,我為她把脈看舌。她麵色蒼白,舌苔呈白膩帶滑,舌邊尖紅,舌邊可見隱隱瘀斑,脈見弦細。然後我問:“你是否怕吃涼東西,脾氣急愛生氣?”

“你說的一點兒也不錯,你一眼就把我的病給看透了。”

“做過胃鏡檢查嗎?”

“做過,說是糜爛性胃炎。”

這時候小商已經拿起筆和紙,準備記錄。

辨證:中焦虛寒,肝氣犯胃。

治法:健脾散寒,疏肝調中。

處方:柴胡疏肝散、吳茱萸湯、半夏瀉心湯加減。

醋柴胡10g川楝子10g青皮10g陳皮10g

法半夏10g黃芩6g黃連3g吳茱萸3g

延胡索10g白芍10g煆瓦楞子20g海螵蛸10g

砂仁6g生曬參6g

徒弟小商做完記錄,頗有感慨地說:“昔日名醫葉天士,帶領學生遊洞庭湖,在船上信口說來,談到許多中醫溫病學至理,學生顧景文隨手加以記錄,就成了著名的溫病名著《外感溫熱論》;現在京醫周耀庭帶領學生泛舟在漓江,用醫術為民眾治病,何其相似!”

“我可不敢與葉天士相比。”

這時候已經有四五個人圍攏過來,要求把脈看病。因為我們這個團是以中老年為主,不少人有慢性病。

“你們不要影響老先生遊覽,大家回頭再找時間看病吧。”有人這樣建議。

“我們都住在同一個賓館,回去以後,要看病的晚上到我的寢室裏來,好嗎?”我也怕影響大家遊覽,於是這樣說。

“好!”大家答應著又回到了各自的座位上繼續遊覽。

晚飯後有些人來我寢室看病。等大家走了以後,兩個徒弟就那個糜爛性胃炎的病人提出一些問題。

小龐問:“老師,你對那個趙女士的辨證、治法和處方再給我們解釋一下好嗎?”

“辨證是中焦虛寒,有兩點重要根據,痛時喜按,惡涼食,還有麵蒼舌淡脈細;肝氣犯胃的依據是性情煩急、胸脘滿悶、脈弦、舌有瘀斑。”

“一般都說久病必虛,她病已經十餘年了,應當以補益為主,方中為何隻用人參一味補藥?”

“正虛是有的。在我對她的辨證中已經指出有中焦虛寒。但如何補什麼時候補很有講究。此時病人突出的症狀是痛和脹。痛是因為寒凝氣滯,經脈失通,‘不通則痛’;脹是因為肝鬱氣滯。此時如加以壅補隻會加重症狀。故治療以吳茱萸溫中散寒,柴胡、川楝子、鬱金、青陳皮、枳殼疏肝解鬱為主,取半夏瀉心湯中的半夏、黃芩、黃連苦辛通降;延胡索活血止痛,白芍平肝;瓦楞子、海螵蛸製酸;砂仁理氣和胃;隻加一味人參甘溫扶中。這樣一來,寒氣消,經脈通,肝氣舒,且中焦升降歸於正常,自然諸症得以緩解乃至消除。”

“老師,吳茱萸湯、半夏瀉心湯都是《傷寒論》的方,柴胡疏肝散是明代張景嶽的方子。這是你經方活用的典範。”小龐說。

後來這位趙女士回到北京後繼續找我來門診診治。經過半年的治療,症狀全消,胃鏡複查,病變已經消失。

反流性食管炎

長期反胃吞酸,胸悶脅痛多為肝氣犯胃,胃氣上逆。治宜疏肝解鬱,降氣平逆。

我收到加拿大的朋友樂君來信,他想讓我幫他愛人看病,並在信中附了病曆摘要和檢查結果。信上說他的愛人曲女士,病了兩年多。主要是胸口感到燒心,經常有反胃,常有酸水反上來,感到很痛苦。在當地醫院做過多次檢查,診斷是反流性食管炎。用了許多西藥仍控製不了病情。要求我用中藥為她治療。

為了了解更多的情況,我與病人通了電話。從電話中得知:病人除了上述症狀以外,還有心煩急躁,胸悶不舒,脘部有堵悶感,還有兩脅痛,而且大便偏幹。於是我得出以下結論。

辨證:肝鬱氣滯,肝氣犯胃,胃氣上逆。

治法:疏肝解鬱,降氣平逆,化痞散結。

處方:柴胡疏肝散、旋覆代赭湯、小陷胸湯加減。

醋柴胡10g川楝子10g廣鬱金10g枳殼10g

川黃連6g黃芩6g法半夏10g瓜蔞20g

旋覆花10g赭石20g吳茱萸3g薑黃6g

白芍10g檳榔10g

開好方以後,為她在同仁堂抓了20劑藥,郵寄過去,令其每日1劑,飯前服。

兩周後接到樂君電話,在電話中聽得出來他很興奮:“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我愛人的病好多了,基本上不往上反酸水了,有時有一點兒,不過很輕微。這兩年多她從來沒有這樣舒服過。她叫我好好謝謝你。”

“都是朋友,不必掛齒。”我回答。

“不過還需要請你考慮一下下一步的治療。”

“為了防止反複,最好再鞏固兩個月。我打算為她配製些丸藥,這樣保存、服用都方便。”

我在上方基礎上增加一味海螵蛸,配成水丸,令其每次服6g,每日兩次,飯前服。結果服完兩個月的丸藥,一切症狀消失,病愈停藥。至今已1年多,情況穩定,未見複發。

後來我對徒弟講起這一病例,他們對此頗感興趣。小商問:“對這一病例的治療,病人遠在異國他鄉,隻是通過信件和電話了解病情,既沒有切脈,又沒有看舌,但療效卻如此滿意,說明辨證準確,用藥恰當。你當時的辨證思路是怎樣的?”

“類似情況並不是第一次,平時我也常會收到一些來自外地的谘詢信件或電話,如果情況足夠清楚,我也會給予肯定答複;當然如果情況不夠明了,也就隻能提供一些參考意見而已。對於這一病例的治療主要基於對病史的進一步了解和以往的經驗。從病史中可以肯定肝氣犯胃和胃氣上逆的存在,同時在已往我經治的病例中有類似病例。”

“我知道在你方中,是多方組合,而且每一味藥都有安排,請你給我們講一講。”小龐要求。

“方中醋柴胡、川楝子、廣鬱金、枳殼疏肝理氣解鬱;川黃連、黃芩,配法半夏苦辛通降;連、夏再配瓜蔞乃小陷胸湯,清熱散結而化痞以治胸脘痞塞;旋覆花、赭石降氣平逆;吳茱萸辛苦溫而下行,既入脾胃,又入肝經,對肝氣犯胃之胃氣上逆最好;薑黃活血理氣止痛,白芍平肝緩急,檳榔理氣破結,導滯通腑。”

小兒泄瀉

小兒傷食泄瀉不止,乃食滯中州,脾失健運。治療時如熱象不重,積滯不甚,可適當提前應用固澀藥,以加強止瀉的效果。

徒弟小龐來找我,說:“我一個好朋友的孩子,因為腹瀉住某醫院已經1個星期了,天天輸液,就是止不住瀉,想請你跑一趟,給會診一下,為他開點中藥。他們的車在樓下等著呢。”

“徒弟的好朋友邀請,看來不能不去。那就走吧。”說完就整理書包跟他下樓。

車在路上開了半個小時左右就到了醫院。我被領進兒科病房。小兒的母親熱情地招呼我說:“周教授,實在對不起,您這麼大歲數了,還要讓你跑一趟。”

“沒關係,路又不遠,累不著。”

我看過住院病曆後,又向患兒母親了解了一些情況。患兒男孩8個月,腹瀉已經12天。起初在門診治療不見好轉,才在1周前住院。現在腹瀉每日5~6次,黃色稀水樣便,糞便檢查僅有0~3個白細胞,培養無致病菌生長。

我看小兒一般情況較好,無脫水現象。麵色黃白,舌淡紅,舌苔白膩,中等厚,脈細滑略數,腹平軟。

我在會診單上記載。

辨證:乳食停滯,脾胃失調,水穀並走大腸而作瀉。

治法:消食導滯,調中止瀉,佐以固澀。

處方:胃苓湯、保和丸、四神丸變通。

藿香6g蒼術6g白術6g大腹皮6g

豬苓10g茯苓10g厚樸6g焦三仙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