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現在用10分鍾時間,大家對病曆進行一下思考,然後提出此病例的病因病機以及辨證、立法與處方的意見。”
經過短時間考慮,學生甲發言:“現在立冬已過,已經是冬天了,此病應該屬於冬溫。葉天士說‘溫邪上受,首先犯肺’,溫邪從口鼻而入,侵襲肺髒,肺氣失宣,故發熱喘憋。”
學生乙表示異議:“老師在講溫病學的時候說過,溫病初期,溫邪犯肺,可以引起咳嗽,不常引起喘。因為風和熱都是陽邪,不容易引起肺閉。而寒為陰邪,其性收斂,容易導致肺閉而作喘。所以我認為此病應該屬於傷寒性質。”
“以上同學說得都有理,但我覺得還有一點矛盾。寒邪容易引起肺閉而致喘,但是高熱、煩躁又符合溫病;不知道如何解釋這一矛盾現象?”學生丙說。
學生們思想活躍,討論熱烈。意見雖有分歧,但都有一定理論根據。我對他們提出的做了以下梳理歸納:
“同學們說得不錯,不過意見還有一點兒分歧。你們在討論中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即寒邪、溫邪致喘問題。寒邪與溫邪性質不同,致病特點各異。寒邪是陰邪,屬於凝澀之氣,極易引起肺閉而致喘,所以傷寒證從一開始就可出現明顯的喘,大家可以回顧一下《傷寒論》,書中早就明確指出,傷寒初期麻黃湯證就可有‘惡風無寒而喘’;而溫熱之邪為陽邪,主開泄,除非有其他條件存在,一般引起喘憋的機會較少。因此溫病初起銀翹散證並沒有喘,而且銀翹散也不能治喘。那麼在這一病例身上就出現了矛盾:時值冬季,病人明顯喘憋,顯然與風寒有關;但另一方麵,高熱、煩躁等,又有明顯熱象,又像是溫病。實際上,大家腦子轉一個彎,這個問題就可解決。應該說此病例兼有溫病傷寒雙重特性。是溫熱夾寒,亦即外寒裏熱,亦稱‘寒包火’。大家看:發熱惡寒,無汗而喘是外寒;高熱煩躁,舌紅脈數是溫熱;病情發展呈溫病特點,故以溫熱為主。我這樣分析,大家的矛盾是否可以統一了?”
不少同學會意地笑了:“我們當時腦子為什麼就沒有轉過來!”
“經過討論,對這一病例的基本病機已經確立。但是你們是否還注意到,在這一病例身上,還存在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大家凝思片刻,都搖搖頭,似乎想不出適當的答案。於是我提醒說:
“你們注意到了沒有,小兒舌苔膩,而且曾有嘔吐。”
“噢,對了,應該還夾有食滯!”學生甲說。
“說的對,所以辨證應該是肺胃蘊熱,外感風寒,肺氣鬱閉,宿食停滯。”
在確定辨證以後,又對治法與方藥進行了討論。大部分學生都主張應用麻杏石甘湯,少數人主張用銀翹散合白虎湯。
我看大家討論得差不多了,於是我綜合大家意見說:“一般都認為小兒肺炎都應該用麻杏石甘湯。但我必須指出,我們在應用某一個經方或名方的時候,不能墨守成規,一定要針對當前的情況有所加減變化,以便使古方更好地適應於當前的臨床實際。比如治療肺炎,單純用麻杏石甘湯顯然不夠全麵:此方有麻杏之開,但缺乏有力的降氣平逆之品,故定喘之力不足;又溫病多兼毒,還需加入解毒之品;而且此病例還有夾食,所以還需加入消食導滯的藥物。這樣才比較全麵。”說完我又將病曆答案分發下去。
治法:清瀉肺胃,宣肺散寒,消食導滯,降氣平逆。
處方:麻杏石甘、蘇葶丸加減。
麻黃1.5g杏仁6g黃芩6g知母6g
生石膏15g金銀花15g連翹10g焦三仙15g
板藍根15g蘇子6g葶藶子6g枇杷葉10g
牛黃清熱散1g(衝服)
水煎服,3劑。
方中麻黃、杏仁宣肺透邪;黃芩、知母、生石膏清瀉肺胃之熱;金銀花、連翹、板藍根清熱解毒;蘇子、葶藶子、枇杷葉降逆平喘;焦三仙消食導滯;牛黃清熱散解熱退燒並加強清熱解毒之力。
結果:服藥1劑即退熱,3劑藥後喘止,治療1周肺部囉音消失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