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感染麵前路多艱,古老中醫放異彩 4(3 / 3)

“好,那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病情吧。”我回答。

隨即主管醫生過來向我們報告病史:患兒劉某,男,12歲,小學生,在上體育課時右踝部受傷,走路跛行但仍繼續上學。3天後突然高熱、寒戰、頭痛,很快神智模糊,遂入院治療。入院後經大劑量青黴素、新青黴素、慶大黴素、先鋒黴素等多種抗生素靜脈滴注、對症治療及包括輸液、輸血及血漿等支持療法,但仍持續高熱,體溫常在39~40℃波動,病情未能有效控製。住院第29天突然出現右側上下肢完全性癱瘓,精神委靡並有失語、高度消瘦,背部和臀部出現褥瘡。還有一個問題,長期感染對骨髓有抑製,雖然每周輸血,但貧血仍很嚴重,血紅蛋白隻有40~50g/L。西醫診斷:金黃色葡萄球菌性敗血症,合並大腦靜脈血栓形成。

這次我帶領的是西醫學習中醫班學員,學員的來源是從北京市各醫院抽調上來的西醫大夫,有的還是資深高職稱醫師。他們對此病例感到非常有興趣。學員們一邊聽病史介紹,一邊認真做記錄。聽完主管醫生的報告,我們在他的帶領下,到病室查看病人。我們來到該病人的病床前,看到患兒極度消瘦,精神極度委靡,神識模糊,肌膚甲錯,背部有成片褥瘡,左側肢體硬癱,唇舌淡白無色,舌中前無苔,根部殘留黃白苔,脈浮弦大無力。

看完病人,我帶領學員到會議室進行討論。

“這是一個很嚴重的病例。現在他對抗生素已經出現全麵耐藥,西醫治療已經到了一個非常困難的境地。目前將希望寄托在中醫。但對這樣一個危重病例,治療效果如何,我也很難說。但必須盡我們最大的努力來挽救他的生命。現在大家對患者的情況已經有了初步了解,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重點是病因病機、當前的情況以及治療要點。”我對學員們提出要求。

“西醫治療感染有三大方法,即抗生素、激素和支持療法。現在抗生素和支持療法都用了;激素沒有用是對的,因為在感染沒有得到控製的情況下應用激素是危險的。已往我也常遇到這類病例,確實治療很困難,希望從中西醫結合中找到新的路子。”學員中一位副主任醫師這樣說。

“我想從中西醫結合中一定會找到有希望的途徑。現在大家從中醫角度來分析一下,尤其是要明確此病例的病因病機。”我說。

學員們低頭沉思了好一陣。看得出來,那些西醫學員,對西醫了如指掌,但一接觸到如此複雜病例的中醫病因病機,似乎一下子把握不好,不知道從哪裏談起。於是我進一步引導他們:“通過此病例急劇的病情經過可以確定,應當屬於溫病已毫無疑問。那麼就請大家分析一下此病的傳變層次,正虛與邪實的關係如何?還有,當前病情的關鍵是什麼?”

“我想病的傳變層次應該是邪入血分,因為有高熱和神誌不清。治療重點應該是清熱涼血。”學員乙說。

“肢體癱瘓屬於肝風,是邪入厥陰的表現。”學員丙說。

“至於邪正對比,病人消瘦、脈虛,正虛明顯;但現又有高熱、神識模糊,應該是邪實為主。治療重點應該是清熱開竅。”

學員們顯然已經悟出一些頭緒來了,發言變得踴躍起來。雖然說得都有一定根據,但尚不能全麵把握病情。於是我說:“從病情上看,邪入厥陰沒有問題,所謂厥陰就是手足厥陰,神識模糊,手厥陰心包經有邪;肢體癱瘓,足厥陰肝經有邪。心主脈,肝主絡;今病發於外傷之後,夾有瘀血;瘀血阻絡,致肢體癱瘓。關於邪正對比,不能僅僅以體溫高低來衡量。要四診合參,全麵衡量。發熱雖高,但舌苔無根,舌不紅絳而淡白,脈象空虛,此外,褥瘡也是氣血不足之象。如此看來,雖有邪氣,仍以正虛為主,尤以陰虧液竭為急。”

“周老師,既然邪氣不盛為什麼會出現高熱呢?”學員丙問。

“這是水火不能既濟的表現:陰液匱竭,陽火獨亢。葉天士有言:‘若斑出熱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就是說的這種情況。此時治療以救陰為急務。”

“還有一個明顯的問題,病人的貧血,反複輸血也難以改善,中醫如何來解釋?”學員丁問。

“通過這一複雜重症病例,許多中醫基本理論可以在此病例身上得到印證。分析這種貧血,要同整個病情結合。中醫所說‘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就是指的這種現象。病史中有‘瘀傷宿血’,當前症狀有瘀血阻絡。所以其貧血也與瘀血有密切關係。這種貧血的解決,主要不是通過補血,而是必須通過化瘀來解決。”

“病人還有肌膚甲錯,皮膚看起來猶如魚鱗癬,這種情況很少見,不知其產生機製是什麼?”學員丁問。

“這種情況也與瘀血有關。大家是不是還記得在《金匱要略·血痹虛癆篇》中有記載:‘經絡營衛氣傷,內有幹血,肌膚甲錯,兩目暗黑……大黃蟲丸主之’。幹血也就是瘀血。”

“這種經典著作的記載,確實很可貴。但隻有在臨床上得到印證時才能深刻體會到。”學員甲甚有感觸地說。

我看學員們已經理解了以上的分析。於是我提出了辨證治療。

中醫辨證:外感溫邪,邪陷厥陰,熱邪久羈,陰液將竭,絡脈瘀阻。

治法:生津救液,清熱涼血解毒,開竅達邪,佐以活血。

處方:增液湯、犀角地黃湯加減。

茅蘆根各15g金銀花30g連翹15g紫草10g

石菖蒲6g遠誌6g玄參10g麥冬10g

石斛30g地龍10g生地黃15g赤芍10g

鱉甲10g水牛角麵15g(衝)西洋參10g(另煎代茶飲)

水煎服,4劑。

等我們4天後再來醫院的時候,病人出現了三個可喜的變化:一是體溫開始下降,平均下降1℃,未再超過38.5℃;二是神誌開始清醒;三是已能進食,此乃胃氣來複的佳象。上方加減繼服,10天後體溫恢複正常,但右側肢體癱瘓情況改善不大。既然熱邪已解,陰液已複,而絡脈瘀阻仍未消除。於是更改前法,采取益氣養血通絡法,方用補陽還五湯加減:

桃仁10g紅花10g赤芍10g當歸10g

生黃芪20g桂枝6g炙鱉甲10g蟲6g

地龍10g

此方加減調治1個月,患者已能下地走路,基本痊愈出院。而且更奇怪的是,20餘天沒有輸液輸血,不僅全身營養狀況大為改善,而且血紅蛋白已經上升到130g/L,中醫瘀血理論在這裏進一步得到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