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感染麵前路多艱,古老中醫放異彩 4(2 / 3)

“在這一病例中,應如何分析淋巴結和頜下腺腫原因和性質?”小龐問。

“頸頜部位有腺腫,可由於熱毒蘊結,也可由於痰濕鬱結,表現為紅腫熱痛為熱毒,不紅不痛就有痰核的可能。此例腺腫不紅不痛,乃由濕聚為痰,鬱結少陽所致。”

“從治療看,前後兩方,藥物配伍不同:第一方以生石膏、知母、黃芩、板藍根、草河車清胃熱解毒,配玄參、浙貝、連翹、僵蠶以解毒散結消腫;第二方以用茵陳蒿、連翹、草果、檳榔、滑石清熱化濕為主,同時也配瓜蔞、貝母、法半夏化痰散結。前方意在治療熱毒並散結消腫,後方旨在清化濕熱並化痰散結。這是有濕無濕在治法上的區別。但是前後兩方都用柴胡、青蒿,不知在配伍上有無不同目的?還有,兩方都用了散結消腫法,其中有何區別?”小商問。

“這一問題問得好,說明你們看問題已經比較深入。兩方用柴胡、青蒿雖同,但用意截然不同:前方用此二藥,意在透邪。因為該病人患病已久,邪氣已經比較深入,一般解表藥已經鞭長莫及,青蒿、柴胡能透達深層之邪外出;而方二之用柴、蒿,重點是與黃芩配伍,意在和解表裏。至於兩方均寓有散結之法,但方一以翹、貝、蠶、玄等與解毒藥配伍,旨在解毒散結;方二用半夏、貝母、瓜蔞、厚樸配以草果、茵陳,意在化濕開達。”

“周老師辨證用藥之精妙,真所謂絲絲入扣。”小龐說。

多發性神經根炎

痿分虛實。因於氣血不足為虛,因於濕盛屬實。此例患者因暑濕壅盛,阻遏經絡,水泛高原,濕邪傷氣。治以清暑利濕,宣肺化痰,益氣通脈。

這天又是我帶領學生來某醫院臨床實踐的時間。我們被帶到重病救護室。一進到那裏,見到裏邊有6張病床,床上都有病人,床邊都有輔助呼吸機在運轉。

我們被領到第二病床邊,上麵躺著一個六七歲女孩,已行氣管切開術,正借助輔助呼吸機進行呼吸。主管醫生向我們介紹該患兒的病史:

王某,女,6歲,1976年7月14日入院,患兒於7月7日下午起床,發覺兩下肢軟弱無力,難以行走,走則倒地,右上肢也感乏力,不能持物,7月9日早晨出現呼吸困難,說話聲低、音啞,遂自河北農村送來北京治療,入院檢查體溫正常,雙側上下肢完全性麻痹,肌力為0度,無疼痛感。西醫診斷:多發性神經根炎。入院後經吸氧,維生素B1、維生素B6、維生素B12等治療,病情進一步發展,出現肋間肌與膈肌麻痹,遂行氣管切開術,並以人工呼吸機輔助呼吸。

7月13日又因合並肺炎肺不張,體溫上升至38℃,應用慶大黴素,體溫未降,遂請中醫會診。

中醫所見:患兒完全不能自行呼吸,神誌清醒,四肢痿軟無力,完全不能活動,喉間痰鳴,痰量多,須時時抽吸,四肢發涼,舌淡紅,舌苔白膩滿布,中心微黃,脈浮弦大略數,重取無力。

按照常例,看完病人,我們還是選擇會議室作為討論的場地。

“大家已經了解了此病例的病史,又看了病人,現在我們首先對此病例的中醫病因病機進行討論。”

“周老師,我想先提一個問題。這一病例是四肢肌肉和呼吸肌麻痹,沒有發熱。是屬於雜病還是屬於外感病?”

“此病一般不發熱,現在因為有合並症才有發熱。看起來像雜病,實際上屬於外感病,而且屬於溫病範疇。根據是:發病突然,有明顯的季節性,好發於暑天。”

“病人肢體痿軟無力,應該屬於痿證。痿證可有兩種主要原因,即氣血虧虛和濕盛。現在是初秋,根據季節以及舌苔白膩,似乎是濕盛引起。”學生甲說。

“說得很好。確實此病是由暑濕之邪引起。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有類似記載‘風暑寒濕,雜感混淆,氣不主宣,肢體若廢,杏仁薏苡湯主之。’但有兩個問題還需深入討論:一是濕盛為什麼會導致肢體麻痹?二是該病人的呼吸困難的原因,西醫說是呼吸肌麻痹,我們中醫如何解釋?”我問。

“因為濕是重濁之邪,感之使肢體沉重不舉。”

“濕阻肺絡則呼吸困難。”

我覺得學生們的回答雖然與濕邪緊密聯係,但沒有能夠將機理說清楚:“如此回答還不夠確切。應該說濕邪過盛,經脈被阻,氣血通路閉塞不通,以致氣血不能達於四末,肢體不能得到濡養,故痿廢不用;又肺為水之高原,濕聚為水,水泛高原則喘促。這樣我們知道了病因病機,就有治療方法了。”

“按以上分析,治療方法應該用化濕通絡來治痿,用瀉肺利水來治喘。”學生甲說。

“完全正確。”我誇獎道。

我看對此例的病因病機討論差不多了,於是吩咐學生做以下記錄。

辨證:暑濕壅盛,阻遏經絡,水泛高原,濕邪傷氣。

治法:清暑利濕,宣肺化痰,通經活絡,佐以益氣。

處方:

晚蠶沙9g絲瓜絡9g桑葉9g杏仁6g

厚樸6g石菖蒲9g鬱金9g黃柏9g

牛膝9g桑白皮9g蒼術9g生黃芪15g

連翹15g生薏苡仁10g蘇子10g葶藶子10g

水煎服,7劑。

在學生的要求下,我對處方作了解釋:“方選宣痹湯、杏仁薏苡湯配三妙散(蒼術與黃柏和牛膝)加減。晚蠶沙與絲瓜絡化濕通經絡和胃;桑葉清熱消暑,與杏仁配伍並能宣肺止咳;厚樸行氣化濕消脹;石菖蒲與鬱金化濕理氣開竅;黃柏、牛膝和蒼術清熱燥濕,並導濕熱下行;桑白皮清瀉肺熱;生黃芪補益肺脾氣虛;連翹清熱解毒散鬱結;生薏苡仁清熱利濕,引濕熱下行兼健脾和胃。”

7日後,等我們再來醫院的時候,患兒的情況已經出現了明顯變化:下胸部及兩手手指出現了輕微活動。但雙足發涼如故,痰仍多,苔仍微黃厚膩,把前方加化濕通陽之品,上方去牛膝與連翹,加桂枝與草蔻各6g此後病情繼續好轉,體溫恢複正常,8月7日停用呼吸機,15日停用中藥,病愈出院。

後來我對學生說:“這個病例的痊愈,是中西醫密切配合的結果。整個病情的恢複,中醫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沒有西醫的搶救,尤其是呼吸機輔助呼吸,病人的生命就不能延續,就沒有我們中醫治療的機會。這就叫做‘留人治病’,先把人留下,再來治病。”

金黃色葡萄球菌性敗血症、大腦靜脈血栓形成

外傷後嚴重感染,應用抗生素無效,中醫按溫病治療,效果顯著。

我帶領學生剛進某醫院的病房門,就被病房主任迎進醫師辦公室,對我說:“周老師,現在我們病房住著一個嚴重感染的病人,對許多抗生素都耐藥,治療非常棘手。想請你看一看中醫有什麼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