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感染麵前路多艱,古老中醫放異彩 3(3 / 3)

“你發熱有多久了?”我問。

“不瞞你說,我斷斷續續發熱已經20年了。我現在30歲,這病是從10歲時開始的。”

“那就把你的病情說一說吧。”

“從10歲開始,我就經常不斷發熱,每星期可以發熱1~2次,發熱的時候體溫多在38~39℃,上醫院輸液用抗生素能退下來。但是過不了幾天又發熱,總是斷不了根。胸部X線照相就說是紋理粗,沒有發現別的。”

“你小時候得過什麼病?”

“得過兩次肺炎,第二次比較嚴重,住院兩星期才治好。”

“每次發熱的時候有什麼其他症狀?”

“咳嗽吐黃痰,有時還有一點兒胸痛。”

“還做過什麼檢查?你們那裏醫生給你作出什麼診斷?”

“做過一係列化驗,沒有查出什麼來,也沒有明確診斷,就說是支氣管感染,支氣管感染能發熱20年嗎?我就不相信。”

“發熱前有無怕冷?一天當中什麼時間發熱最高?”

“發熱前有怕冷,下午發熱較高。”

了解完病人的病情,我開始檢查病人:病人體質偏瘦,麵色有一點兒蒼白,舌苔淡黃膩,舌質紅,脈細滑略數。

“根據病史及臨床特點,西醫診斷以及發熱原因基本可以肯定。”經過一番思考,我對病人說,同時也是對兩個徒弟說。

聽我這樣說,病人睜大眼睛看著我說:“診斷問題我們那裏的大夫一直不敢肯定。那就請周教授說一說我得的究竟是什麼病?為什麼那麼頑固?”

“你的病很可能是支氣管擴張。因為這個病光是X線照相難以發現,必須作支氣管造影或者作磁共振才能確定。”

“診斷的依據是什麼?”小商問。

“主要根據年幼時兩次肺炎,其中一次病情較重。多次肺炎和重症肺炎後,有可能引起支氣管擴張;反複發熱以及咳吐黃痰,是支氣管擴張常見的症狀。”

“那中醫應該如何認識呢?”小龐問。

“從中醫看主要是痰熱蘊肺,久蘊成毒,故常咳吐黃痰甚至膿痰。反複發熱是由於肺病日久,衛外不固,又反複感受外感所致。從其發熱特點看,主要表現為往來寒熱,乃為半表半裏性質。”

“痰熱蘊肺和半表半裏發熱有無內在聯係?”小商問。

“是存在內在聯係。少陽膜原的半表半裏證的病源,非濕即痰。現在痰熱蘊肺,引起咳痰;痰熱阻於少陽膜原,表現為往來寒熱。”

“過去我從來沒有聽說過發熱竟達二十年之久。這麼長時間的發熱應該怎樣解釋?”小龐問。

“支氣管擴張猶如一個病灶,分泌物排泄不暢就會引起感染發熱,給予抗生素治療可暫時退熱,但病灶不除,故可反複發作。一般說來,這類發熱,全身中毒症狀相對較輕,所以能長期久延,而一般情況也相對較好。從中醫來看是屬於伏邪為病,痰濕長期內伏肺絡與膜原,鬱久成毒,故咳吐黃痰,往來寒熱。”

“針對這種情況,中醫應該如何治療?”小商又問。

“主要采取治療肺癰的方法,並結合和解少陽。”

他們點頭表示理解,於是我讓小商記錄如下。

西醫診斷:發熱待查,支氣管擴張。

辨證:痰熱蘊肺,痰阻少陽。

治法:清化解毒排痰,和解少陽。

處方:柴胡達原飲、千金葦莖湯、甘桔湯加減。

柴胡10g黃芩10g桔梗10g枳殼10g

甘草6g蘆根20g冬瓜仁15g魚腥草30g

敗醬草20g瓜蔞20g枇杷葉10g草果6g

水煎服,7劑。

開完方,我又對此方加以解釋:“蘆根、冬瓜仁、生薏苡仁、桃仁為千金葦莖湯,具有清熱排膿作用,可治療內癰,此處用蘆根、冬瓜仁以清熱排痰;桔梗、甘草為甘桔湯,也有排膿和排痰的作用;魚腥草、敗醬草清熱解毒;柴胡、黃芩和解表裏,枳殼、草果化濕開達膜原;枇杷葉肅降肺氣。”

結果:7日後複診,發熱已退,咳痰也明顯減少。繼續擬上方20劑,令其帶回家繼服。後追蹤得知,服藥半年,服藥期間僅有兩次低熱,咳痰基本消除,病情穩定而停藥。

長期低熱

濕熱留戀氣分,治療應寒以清熱,溫以化濕,寒溫兼用。而濕熱的辨證要點在於舌苔。

近來,常有一些病人,按照網上查到的信息,到門診部找我看病。今天又有一位長期低熱病人,來到我的跟前。這是一個38歲女性病人,不明原因的午後低熱已經3年多。

“周教授,這3年多以來,我一直低熱,”她這樣向我述說病情,“發熱一般在下午較高,體溫常在37.5℃左右,發熱時臉頰發紅,但手足發涼,心煩。我在幾個醫院做過一係列檢查,沒有查出是什麼原因,抗生素等西藥用了一大堆,也用過一些中藥,沒有取得明顯效果。我在網上查到你專治各種發熱。所以來找你醫治。”

“除了發熱,還有什麼不適?”

“有時鬧咽炎,嗓子痛。”

“有沒有感到口渴?”

“有口渴,平時喜歡喝茶,特喜歡喝濃茶。”

“有汗沒有?”

“發熱時微微有汗。”

我看病人麵部發紅,精神尚可,舌質紅,舌苔淡黃膩,根部較厚,咽紅,脈細滑略數。

“周教授,您看我這低熱是什麼原因引起?”病人問。

“你以前在幾個大醫院做過一係列檢查,但是沒有查出具體病變,所以從西醫角度看仍然是低熱待查。不過在我們中醫看來,原因已經比較清楚:你體內有濕熱。這是因為你平時喜歡喝茶,而且喜歡喝濃茶,這樣體內容易有濕,加上你舌苔厚膩,濕熱征象比較明顯;另外你也有慢性咽炎,但單純慢性咽炎引起長期低熱的可能性不大。不過你咽炎治療不徹底,可以有餘熱不盡,與濕熱結合,使邪氣不易解除,也可成為低熱的原因之一。”

“中醫能治療我的病嗎?”

“中醫有辦法治療你的病。不過長期低熱甚至比長期高熱更為頑固,而且你的病程太長,邪氣比較深入,治療需要時間,希望你能堅持治療。”

向病人做了必要的解釋以後,我讓小龐記錄如下。

西醫診斷:低熱待查。

中醫辨證:肺熱不盡,濕熱留戀氣分。

治法:化濕清熱,清肺利咽。

處方:甘露消毒丹加減。

青蒿10g茵陳15g射幹10g金銀花15g

連翹15g柴胡10g黃芩10g陳皮10g

法半夏10g茯苓10g枳殼10g白豆蔻10g

竹葉6g青黛10g(包)滑石10g(包)炒梔子6g

水煎服,7劑。

“周老師,我對病人的病情性質仍有一些疑問。在溫病臨床,分清溫熱與濕熱顯得非常重要。像教科書上所描寫的典型病例,辨證不至於太困難。但是我感到臨床現象錯綜複雜,有許多不典型病例,對那些不典型病例,辨證就會遇到困難。像這一病例,就不是很典型:病人熱象明顯,比如舌紅、咽紅,尤其是口渴喜飲,是熱甚的突出征象;如果是濕勝,應該口不渴,或渴不喜飲。濕熱的唯一根據是舌苔膩,僅根據這一點能確定為濕熱嗎?”小商問。

“你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溫病臨床分清濕熱與溫熱,的確很重要。有濕無濕,疾病演變和處理方法有原則性的不同,所以一定要區別開。從臨床實際情況來看,不典型的多於典型病例,我們就是要在錯綜複雜的臨床現象中,把握辨證要點,確定病情性質。此病例我確定其為濕熱根據有三:一是病人平時有超乎尋常的喝茶習慣,長時間的過量喝茶或飲酒,都是產生內濕的重要因素;二是病情纏綿,這是濕性黏膩的表現;三是膩苔,低熱3年而舌苔仍膩,這是濕熱證最有力的依據;如果是一般溫熱,如此長期發熱,必然會有傷陰,而不會呈現如此舌像。”

“那口渴喜飲如何解釋?”

“她雖有濕,但熱象也很明顯,實際上是一種濕熱並重的征象。濕熱證可以口渴,也可以不口渴。舌苔厚膩而口渴,決非燥熱傷津之口渴,而是濕熱中阻,津不上承之口渴,著眼點在濕,辨證要點在舌苔。葉天士在他的《外感溫熱論》中反複指出‘必驗之於舌’,可見舌診在溫病中的重要地位,我們必須充分注意。”

“看來我們還須加強溫病原著的學習。”小商說。

治療結果:一周後複診,體溫略降,最高體溫降至37.3℃,觀病人膩苔不減,為加強化濕效力,白豆蔻改為草果6g以後體溫穩步下降,第四診起恢複正常。再以原方鞏固半月,病情穩定而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