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脹是否是濕熱傷脾,脾失健運所致?”另一同學說。
“如果是濕熱傷脾引起,那就是脾虛,治療就需要補脾。那麼現在能補脾嗎?”我反問。
聽我這樣問,大家又覺得上麵學生的回答不夠確切,好幾個同學都搖頭不語。於是我接著說:“大家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濕阻清陽’的問題。請看《溫病條辨》上焦篇43條自注中說:‘胸悶不饑,濕閉清陽之路……’這就是說濕邪有一種普遍的特性,阻遏陽氣。因為濕屬陰邪,與人身陽氣相對立,濕邪所到之處,陽氣會受到阻遏。濕在胸膈,阻遏氣機升降之路而出現胸痞;如果阻於中焦則出現腹脹。所以此患兒高度腹脹,乃由濕阻中焦,升降失司引起。治療需要化濕宣暢氣機,決不能壅補。好,下麵我們議論一下立法處方。”
學生們對此又進行了熱烈討論。有的主張用三仁湯,有的認為應該用通腑消脹法,主張用厚樸三物湯;有的則說,‘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當用茵陳五苓散化濕利小便……
我對學生們的討論進行總結:“大家討論很熱烈,有的意見也很不錯。但我必須指出兩點:一是不能用厚樸三物湯通下。濕熱在氣分,病在脾不在腸胃,也無燥結,禁用下法。吳鞠通有‘下之則洞瀉’之戒。二是單純利尿難以退熱,亦無助於消脹。”
“那到底該怎麼治療才是正確的方法?”有學生問。
“正確的方法是分消。分消是治療濕熱證的訣竅:或表裏分消,或上下分消。要知濕與熱膠結在一起,徒清熱則熱不除,但利尿濕不去。必須采取分而消之的辦法。這個病例是濕阻中焦,三焦失通,須采取宣肺、暢中、導下三管齊下。如此三焦通,水道利,濕去熱退,雖不理氣,腹脹也能得到消除。現在我提出辨證立法處方。”
辨證:中焦濕熱,濕重於熱,鬱阻氣機,升降失司。
治法:清熱化濕,芳香化濁,宣暢氣機,調中和胃。
方劑:三仁湯合一加減正氣散加減。
處方:
白豆蔻6g薏苡仁6g竹葉6g法半夏6g
藿香10g杏仁5g滑石10g茯苓10g
黃芩6g連翹10g厚樸6g檳榔6g
茵陳10g
學生丁提出要求:“請周老師解釋一下方義。”
“杏仁宣暢肺氣而利三焦,白豆蔻辛溫化濕,宣暢中焦,生薏苡仁配合淡竹葉滲利下焦,引濕熱從小便出;藿香芳香化濕,滑石清利濕熱,黃芩清熱燥濕,茵陳、連翹清熱利濕散鬱結;厚樸與檳榔化濕理氣破濕熱之結而消脹。”
3日後複診,服藥3劑,發熱竟然已退,昨起體溫降至37℃以下,精神胃納好轉,腹脹顯著減輕。原方繼服,10天後病愈出院。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長期發熱,頸部、腋下、腹股溝淋巴結腫,應注意是溫毒還是濕熱留戀少陽?治療時應瀉火解毒還是化濕和解?達原飲針對濕重,開達之功較勝,蒿芩清膽湯針對濕熱並重,其清化之力較強。
1987年10月的一個上午,我照例在兒科門診應診。今天有一組新輪轉到兒科的實習學生來到。開診不久,來了一個發熱不退的端姓患兒,男,3歲。患兒因發熱兩周,用抗生素無效而來中醫門診。體溫在37~38.5℃,每天晨起及上午熱輕,午後熱重,每次體溫上升以前均有怕冷現象,輕咳有痰,口微渴,尿黃,胃納欠佳,大便正常,頸與腋下及腹股溝有淋巴結腫大,尤其以頸淋巴結腫大為著,可觸及小棗大小淋巴結多個,活動不粘連。血液檢查白細胞總數18×109/L,淋巴細胞60%左右,異常淋巴細胞11%,肝大7.5cm,脾3cm。中醫所見:麵色黃白,精神尚好,無煩躁不安現象,舌尖紅,舌苔淡黃膩,脈弦滑略數。
我讓學生們輪流望舌切脈。因等著看病的病人較多,無法進行即時討論,所以我對學生說:
“我們先對病人進行處理,等下班前重點討論這個病例。現在你們來記錄立法處方。”
在我口述下學生做了以下記錄。
西醫診斷: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中醫辨證:濕熱留戀,鬱結少陽。
治法:清化濕熱,和解少陽,化痰破結。
處方:蒿芩清膽湯加減。
青蒿10g黃芩10g柴胡10g枳殼6g
金銀花10g連翹10g茵陳10g滑石10g
青黛10g夏枯草10g土貝母6g瓜蔞15g
檳榔6g
水煎服,3劑。
等病人散去,我們圍坐在一起,開始對這一病例的討論。
“現在我們來討論一下端姓患兒的發熱病例。討論從兩方麵進行:第一,西醫診斷。因為長期發熱原因很複雜,為了排除一些可能的嚴重因素,西醫診斷也需考慮。第二,中醫辨證與治療,這是我們重點要討論的。充分發揮你們的獨立思考性,你們發言不要受我的思路影響,隻要言之有據,就可以推翻我的結論。”
學生甲首先發言:“我先來說一說西醫診斷。患兒白細胞增高,異常淋巴細胞達11%,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我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的診斷應該沒有問題。關於中醫辨證與治療,我還有一些其他想法。我最近翻閱雜誌,碰巧看到過有關報道,一般多將此病當作中醫溫毒來對待,治療多用普濟消毒飲加減。請周老師為我們分析一下,這種認識有無道理?”
“這位同學說得好,有不同意見才能討論得好。請大家繼續發言。”我鼓勵他們。
“有肝脾腫大需排除病毒性肝炎的可能性。但是患兒有往來寒熱,我同意周老師的邪在少陽的辨證。”學生乙接著發言。
“長期發熱,淋巴結腫,是否還應排除淋巴結核,治療是否可以用內消瘰鬁丸加減?”
學生們思路很活躍,提出各種假想,我為此而感到很高興。等到他們發言差不多了,我開始為他們總結:“關於西醫診斷,大家提出各種設想,這很好。在診斷疾病時,確實需要做廣泛的假設,不要遺漏各種可能性。大家提出的診斷線索,都有道理。不過這些可能比較容易排除。比如肝炎問題,小兒肝炎以甲型黃疸型的較多,多數會有黃疸,而且會有明顯的厭食、嘔惡、疲乏等消化係統症狀,此患兒缺乏這些症狀;淋巴結核是慢性經過,兩星期就出現如此腫大的淋巴結不太可能,而且腫大的淋巴結活動性好不粘連,也可以幫助排除淋巴結核。最重要的是現在患兒有典型的‘傳單’表現,包括白細胞總數高,淋巴細胞高,並有11%異淋出現,‘傳單’診斷應該沒有問題……”
“周老師,那從中醫角度該如何把握,與溫毒有沒有聯係呢?”
“好,現在我重點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有關此病的報道,確有將此病當作溫毒來處理的。可能也會有些根據,那就是明顯的發熱加上頭頸部淋巴結腫大,表現有些近似溫毒。但我們隻要較全麵地分析一下,也可以予以排除:溫毒的性質是熱盛毒甚,頭為諸陽之會,火性炎上,故表現高熱,或頭麵、咽喉腫痛。但此患兒雖有頭頸部淋巴結腫,並無紅腫熱痛等熱盛的表現,屬於無痛性的淋巴結腫;溫毒如有高熱應為持續性高熱,而不會出現體溫起伏寒熱交替;更重要的是舌苔變化,溫毒無濕,苔應黃而少津;此為濕熱,故苔為淡黃而膩。”
“那麼淋巴結腫如何解釋?”學生丁問。
“聯係整個病情也比較好解釋。我們已經明確此證屬於濕熱性質。痰濕同源,濕熱凝結為痰,聚結於局部,就成為痰核。此患兒呈現無痛性腺腫,是痰核性質。與紅腫熱痛屬熱毒所致者迥然不同。”
“一切都明白了,周老師分析很透徹。”學生乙說。
“老師,請你分析一下方藥配伍。”
“好的,我們所擬之方是由《通俗傷寒論》的蒿芩清膽湯加減而來。大家知道蒿芩清膽湯也是一個和解少陽,清化濕熱的良方。它與達原飲不同之處在於彼為針對濕重,開達之功較勝,此則針對濕熱並重,清化之力較強。方中青蒿、柴胡入少陽與黃芩和解表裏並清泄少陽;金銀花、連翹、茵陳、滑石清熱利濕解毒;枳殼、夏枯草、土貝母、瓜蔞、檳榔清熱化痰破結以消淋巴結腫。
結果:服藥3劑發熱即退,淋巴結亦見明顯縮小。原方繼服6劑,淋巴結縮小接近正常,血象:白細胞總數9.6×109/L,異常淋巴細胞2%,肝肋下2cm,脾已不能觸及,病愈而停藥。
長期發熱
20年間斷發熱乃是痰熱蘊肺、痰濕阻遏膜原。
2006年3月的一個上午,門診部來了一個長期發熱的病人。
“周教授,我聽人介紹說您治發熱經驗豐富,效果好,我特地從山東跑來這裏找您看病。”病人一邊說一邊在我旁邊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