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感染麵前路多艱,古老中醫放異彩 2(2 / 3)

幾個學生先互相低聲討論一陣,然後學生甲首先發言:“川崎病我們第一次聽到,腦子裏沒有概念。經周老師剛才的介紹,又看過病人,對此有了一點兒認識。我想此病發病比較突然,而且有高熱,皮膚有斑疹,應該屬於外感病,而且是溫病性質,表現出營血熱盛。”

“我同意上麵同學意見。但我覺得此病甚為複雜。營血是有熱,但如何解釋腫脹,又如何解釋後來可能出現的合並症?”學生乙說。

“四肢腫好像是水腫,《黃帝內經》說‘諸濕腫滿,皆屬於脾’,是否同時有脾虛?”學生丙補充說。

“大家的發言已經接近此病的本質。我先把大家的意見歸納一下:根據本病臨床特點,在發熱同時,見有斑疹、局限性水腫,確實屬於溫病性質。大家知道,溫病有新感溫病和伏邪溫病之分。新感溫病邪由表及裏,而此患兒一開始就出現明顯的營血熱證,類似中醫的伏邪溫病,即濕熱毒邪內伏營分,由新感引動伏邪外發所致。按照這一病因病機分析,對本病的主要臨床表現解釋如下:

發熱:感受時邪,即新感,多為風熱之邪;斑疹:營分伏邪,由新感引動外發肌膚;淋巴結腫:熱結少陽,乃由部分伏邪由少陽外出所致;心血管合並症:則多由熱毒深入營血,與血相搏,導致夾瘀所致。

問題是水腫的性質。有同學認為是由脾虛引起。是不是因為脾虛,這要看水腫的特點以及全身情況。那麼此病人的水腫的特點是什麼呢?他周身情況又是怎樣呢?”

“水腫是局限於肢端,按之發硬,周身情況是一派熱象。”學生甲回答。

“回答得好。局限性水腫,按之硬。這是典型的陽水表現。大家知道,水腫可分為陽水和陰水,陽水屬熱屬實,陰水屬虛屬寒。如果因脾虛引起,多為全身可凹性水腫;這樣看來,此病人屬陽水無疑。乃由於熱毒之邪夾濕,泛溢肌膚所致。”

我看學生們對該病例的病因病機已經認識清楚。於是吩咐他們做以下記錄。

辨證:熱毒內蘊,兼感外邪,氣營俱熱。

治則:清氣涼營,利濕消腫,解毒透斑。

處方:清營湯合白虎湯為主。

青蒿10g柴胡10g黃芩10g知母15g

生石膏20g生地黃20g赤芍10g牡丹皮10g

連翹15g玄參10g大青葉20g紫草10g

茵陳15g滑石10g豬苓10g

5劑,每日服3次,配合口服牛黃清熱散,每次0.5g,每日2次。

結果:5天以後再去醫院時,我們發現患兒發熱已經退至37.5℃,精神好轉,水腫基本消退。治療仍按此方加減調理半月後體溫正常,皮疹與口腔黏膜充血消失,基本痊愈出院。

方解:柴胡、黃芩、青蒿清熱透邪,並清泄肝膽;知母瀉肺熱;生石膏清泄氣分實熱;生地黃、赤芍與牡丹皮清營涼血,三藥共同清泄營分熱邪兼透疹;連翹、玄參、大青葉與紫草清熱解毒;茵陳、滑石、豬苓清熱利濕消腫。

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

營分熱盛,重傷陰液。其辨證要點為絳舌。營分證絳舌鮮澤,血分證絳舌紫暗,臨證時應注意辨別。治療宜清營解毒,滋陰救液。

那是1983年秋季的一個早晨,我帶領學生騎自行車去某醫院進行臨床實踐。

“周老師,今天我們去看什麼病人?”一個學生問。

“病房主管大夫通知我,有一個高熱不退的病人,需要我們中醫會診。”我回答。

“又該考驗我們中醫了”。

“隻有不斷地考驗,才會前進。”

一會兒就來到了某醫院,換上白大褂,在主管醫師帶領下進了病室。這是一個兒科病房。我們被帶到3號病床前。

“這個患兒發熱已經2周了,”負責患兒的住院醫師報告說,“兩肺有片狀陰影,痰液培養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生長。我們診斷為金葡肺炎。已經用多種抗生素治療,但未能控製病情,一直高熱不退……”

我們檢查病人發現:小兒精神委靡,煩躁不安,皮膚、口唇幹燥,口唇因幹裂而出血,身上散在紅色皮疹,舌紅絳,無苔少津,脈細數無力。但小兒隻有輕度咳嗽,並無喘憋。

看過病人回到辦公室,學生們圍坐一圈,展開了討論:

我向學生們提出問題:“大家已經了解了病史,看過病人,你們先來做一個分析。首先要弄清證型……”

“口唇有出血,應該是血分證”。

“高熱煩躁,舌紅絳,好像是氣血兩燔”。

“舌絳是營分證”。

“因為是肺炎,我認為主要以肺氣鬱閉為主”。

還沒等我說完,學生們就爭先恐後地說開了。發言中已經出現了分歧。於是我說:

“正確辨證是我們正確治療的決定性步驟,我們首先要解決好。剛才大家說的都有一定道理,但不夠全麵。現在你們進一步分析一下:營血症狀肯定是存在的,但究竟偏於營還是偏於血,有無氣分證,有無肺閉,如何考慮肺炎的問題?”

學生乙說:“我認為偏於血分,因為有出血,這是邪入血分,迫血妄行的表現。”

學生甲表示異議:“我認為邪在營分,因為舌絳是邪入營分最有力的證據。”

學生丙說:“上麵兩位同學說的都有道理,我認為應該既有營分證,又有血分證,還有高熱煩躁,屬於氣血兩燔。在營血熱證同時,還存在氣分證。”

我很高興學生們踴躍發言,而且他們的討論已打中病情的要害,這是他們勤奮學習的結果。不過仍有些顧此失彼。於是我總結道:

“大家說得不錯,不過還有欠缺。從證狀上看,這個病人是營分證,不是血分證,也不是氣血兩燔。現在已無氣分證。據葉桂名著《外感溫熱論》中所說‘其熱傳營,舌色必絳。絳,深紅色也’。葉氏已經為我們指出了辨證要點,絳舌是辨營分熱最主要的依據。但我們也必須知道,血分證也可以出現絳舌。不過營分證之絳舌絳而鮮澤,就像這一病例那樣;血分證之絳舌,絳而紫暗,同時可伴有各種出血和神誌症狀。此病例精神不振,但神誌清醒。故應該屬營分證。”

“但是病人有出血。”學生乙反問。

“你們仔細觀察了沒有?小孩雖然口唇有出血,但這是因口唇幹裂而出血,並非自然滲血。故不能算是迫血妄行。試想平時常可見到因環境幹燥等因素,引起皮膚、口唇或口角幹裂而出血。這種情況重點考慮的是陰虛津虧而不是血熱。”

“老師,經你分析我們清楚了。但是否還有氣分證,還能應用白虎湯嗎?”學生丙問。

“我們還是到葉天士名著中去找答案:‘初傳絳色,中見黃白色,氣分之邪未盡也’;‘營分受熱,則血液受劫……即撤去氣藥’。由此我們可清楚地知道,絳舌的出現表明邪已入營分,氣分熱盡了沒有,主要看舌上是否還有苔。如仍有黃白色的舌苔,則氣分熱未盡;如絳舌而無苔,則邪熱完全入營,因此亦無需氣分藥了。所以這一病例就無需用白虎湯。”

“老師,經你講解,使我們深刻地體會到學習理論,尤其是學習原著的重要性。”

“還有如何對待肺炎的問題,亦須澄清”我接著說,“許多人隻知道肺炎都應該有肺閉,都應該用麻杏石甘湯清熱開閉。我們一定要避免那種一提到西醫的什麼病,就聯想到什麼固定的方,這不是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肺炎的表現有多種,可以有肺閉,即表現為咳嗽喘憋;也可以沒有肺閉症狀,這一患兒就缺乏肺閉症狀,因此不能用麻杏石甘湯。好,現在我來提出對此病例的立法與處方。”

辨證:外感風熱毒邪,化火入裏,深入營分,陰液大虧。

立法:清營解毒,滋陰救液。

處方:清營湯加減。

青蒿6g桑葉10g杏仁6g金銀花15g

連翹10g生地黃15g玄參10g北沙參10g

川黃連3g石斛10g赤芍6g牡丹皮6g

西洋參10g廣角麵1.5g(水牛角10g代)安宮牛黃散0.6g(衝)

水煎服,3劑。

“老師,你說這是清營湯加減,但我已經看不出這是清營湯了。能否請你解釋一下此方的方解。”學生戊說。

“此方雖源於清營湯,但確實有較大不同。此方保留了清營湯中清營解毒之力,如生地黃、玄參、赤芍、牡丹皮、川黃連、廣角等,又增加了安宮牛黃散,從而大大加強了這一功能。此外,你們是否注意到除了清營解毒以外,此方又突出了哪一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