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感染麵前路多艱,古老中醫放異彩 1(1 / 3)

第一章 感染麵前路多艱,古老中醫放異彩 1

第1卷

本章介紹感染性疾病醫案。感染性疾病相當於中醫的外感熱病,屬於傷寒與溫病範疇,其中尤其以溫病為多見。對感染性疾病,西醫的主要治療手段是應用抗生素。但隨著抗生素的廣泛應用,尤其是不恰當地運用,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例如耐藥菌株不斷增加,各種毒性作用出現等;與此同時,抗生素治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它對病毒基本無效,而目前由病毒引起的感染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而且有不斷增加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努力發掘中醫有關的理論與方法,不斷充實治療感染的手段,應該是一個重要途徑。

中醫以《傷寒論》和溫病學的理論與方法為主治療感染性疾病,有著良好的效果,而且存在很大潛力。但是它不是拿來就能用的,而是需要根據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根據病人的情況,運用醫生的智慧與經驗,選取其中的相應方法,才能發揮最佳的效果。這就是說它不像青黴素、頭孢黴素等拿來就用,而是要經過醫生的思考與推理確定治療方法。一句話,療效好壞與醫生的臨床技能緊密聯係。我們要在臨床上取得好的療效,就必須下工夫熟悉中醫理論,並不斷地在臨床積累經驗。隻有這樣,對感染性疾病的處理才能做到得心應手。

上感發熱

溫病初期表證與裏熱並存,應以解表與清裏相結合。

我的一個治療上感發熱的驗方,由病理教研室許老師做了一係列實驗,結果很理想,她越做越有信心。那天她剛做完實驗,就帶一個朋友李君來教研室找我,說她這個朋友昨天開始發熱,明天就要上飛機去外地出差,機票已經買好了,最好今天能將發熱給退下來。他已經用過一些退熱藥,但服藥後當時降一點兒,過後體溫又上升。因為聽說中藥治本,退熱以後不容易再上升。並且問我能否服用正在研究的藥?

“除了發熱還有什麼不舒服?最高體溫多少度?有沒有出汗?”等病人坐定後我問道。

“最高體溫39.2℃,沒有汗,嗓子痛,輕咳,還有一些頭暈。”病人回答。

我為他做檢查:顏麵有點兒發紅,咽部紅腫,舌苔中心發黃,舌質紅,脈浮滑數,當前體溫38.5℃。我對許老師說:“我們研究的藥基本適用於李君,但為了加強療效,我為他開一個湯藥方,效果來得更快。”我說完就為他進行辨證立法與處方:

西醫診斷:上呼吸道感染。

中醫辨證:外感風熱,肺胃熱盛。

治法:疏散風熱,清瀉肺胃。

處方:白虎湯與銀翹散加減。

荊芥穗10g薄荷10g牛蒡子10g黃芩10g

生石膏30g知母10g金銀花10g連翹10g

板藍根30g玄參15g羚羊角粉(代)1.2g牛黃清熱散3g(衝)

我開方以後,對病人做了如下交待:

“回去以後立即將藥煎好服用,今天爭取將1劑藥服完,晚上好好睡覺,十有八九明天早晨你的熱就會退下來。我開2劑藥,先服1劑,另1劑煎好了帶走,萬一熱未退盡,再將它服了。”

徐老師看看我寫的病案,又看看方子說:“李君發熱才兩天,而且脈浮明顯,表證現象突出。但是我看你開的方子,以清裏熱為主。我知道治療急性外感病要分清表證和裏證。但我仍理解不好解表與清裏的關係。你能否給我說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