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
1日,召開慶祝昌都戰役勝利大會。11日,西南軍區慰問團到達甘孜。12日,十八軍發生關於劃分各部隊過冬駐地部署。17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中國人民解放西藏是不可幹涉的》。28日,甘孜機場開工。
1951年
5月,毛澤東主席指出,一麵進軍,一麵生產。政治重於軍事,補給重於戰鬥。23日,和平解放西藏的談判在北京舉行簽字儀式。下午,毛澤東主席指示,在西藏考慮任何問題,首先要想到民族和宗教這兩件事,一切工作須慎重穩進。25日,毛澤東主席簽發了向西藏進軍的訓令,命令由四川、青海、新疆進藏的部隊,應以戰備姿態進駐西藏,雲南部隊進駐察隅。7月25日,十八軍先遣支隊司令兼政委王其梅率隊同阿沛等由昌都向拉薩進軍。8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駐藏代表張經武將軍抵達拉薩。9月29日,一五四團三營奉令趕至拉薩。10月26日16時,十八軍軍直與一五四團在拉薩舉行入城式,受到西藏地方政府及三大寺代表以及僧俗萬餘人的盛大歡迎。11月底,一五四團相繼進駐重鎮日喀則、江孜。至此,西藏宣布和平解放。
二、西南軍區昌都戰役簡報
(—)戰前昌都地區藏軍正規軍四千餘、民兵三千餘。共約八千人。其主力置於昌都周圍之生達、江達、同普及類烏齊線,圖阻我進軍,一部分置於寧靜、鹽井、碧土、門工地區。我為殲滅上述藏軍之主力並占領昌都地區,造成明年解放全藏之有利條件:以十八軍一部及青海軍區之騎兵支隊與十四軍一部共二萬餘人,遂行昌都戰役之任務。戰術上力求以迂回包抄動作圍殲該敵主力於昌都及其以東地區。
具體部署:以十八軍五十二師全部自鄧柯渡江,其一個團會同自玉樹出動之騎兵支隊經囊謙插類烏齊、恩達,斷敵向西及西北退路。該師主力向鄧柯西南經生達、東鬆楚卡直取昌都。十八軍偵工兩營由德格渡江西進,從正麵向昌都攻擊。五十三師之一五七團同時自巴安渡江圍殲寧靜之敵後,主力出邦達、八宿,以斷昌都敵西南逃路。十四軍四十二師一個團,由雲南之貢川、德欽出動,殲滅門工、碧士、鹽井地區之敵。爾後向西北方麵佯動。以上各部隊均於10月6、7兩日分別按照予定計劃開始行動,沿途擊破抵抗之敵,並在寧靜爭取了第九代本的起義,於10月19日至21日先後進抵昌都地區。……此役於十月二十五日結束。初步戰果計共殲敵五千七百餘人,殘敵一部西竄至洛隆宗、邊壩地區,旋為我一五四團一部於11月12日以遠程奔襲在洛隆宗殲滅,計俘藏敵第七代本普龍沙以下三十餘人,並即占領該地。
(二)戰前我曾估計戰役開始後敵軍可能有三種變化,即:
(1)收縮兵力扼守要點與我激戰;
(2)就地分遣扭打遊擊;
(3)發現我力量強大時以一部扼守要點,逐步阻我前進,以掩護主力後撤,並以後者之可能性為大。故我一麵專由一部進行兩翼迂回合圍,斷敵退路,一麵即令各部隊適時作適應情況之機動,迅速而確實的抓住相關地區之敵,進行一股一股的同時捕捉殲滅,並強調在察明敵人退卻時,應不顧疲勞迅速勇猛地追殲。
根據此次戰役情況之演變,上述估計與作戰方針是正確的。昌都守敵雖有盡力防守之意圖,但缺全盤周密的作戰計劃(戰役開始前寧靜之第九代本即與昌都失掉聯絡),始則分頭迎擊,繼則倉促西逃,加之藏軍內部腐敗,士兵多係二、三十年之老兵,官兵隔閡極深,士兵均帶家屬,行動遲笨:戰鬥力甚弱,故表現極為混亂。由於我軍一般地均能不顧疲勞積極追擊:特別右翼部隊(騎兵支隊與五十二師一五四團),發揮了奮勇前進的精神,能遠道急進適時的將敵退路截斷,而取得預期的戰果,對整個戰役的勝利作用極大。
然在戰役中,亦有個別部隊未按上述原則執行,且有的因顧惜疲勞而喪失戰機與遭受不應有之損失。如一五六團先頭營12日在國德(鄧柯西南二百餘裏)近郊與藏方民兵四百餘接觸,敵繞道向生達逃竄,該營未乘勝追擊,並延至次日早飯後始行前進,使敵逃逸,該部原決定三日內趕至生達,竟延誤兩日之久。在德格方麵渡江的十八軍偵工兩營因對“戰役中正麵部隊應緩進以求抓住敵人”的精神領會不足以及有輕敵麻痹急於取勝的心理,未執行五十二師推遲一天渡江之命令,而於7日白晝渡江,又因火力未組織好,步炮協同不夠,迂回部隊未起作用之故,致崗拖之敵能據險頑抗15小時,我消耗很多彈藥,傷亡二十餘人,且未將敵殲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