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生意人雖多,但是能夠做到如鬆下幸之助、喬布斯般帶有傳奇色彩的是少數。
每一個成功的商人,心裏麵總是或多或少地包含著成功的秘密。了解世界上一些的著名商人生意經,成為一個現代商人的基本素質。
洛克菲勒:不要怕別人說自己吝嗇
“緊緊地看住你的錢包,不要讓你的金錢隨意地出去,不要怕別人說你吝嗇。你的錢每花出去一分都要有兩分錢的利潤的時候,才可以花出去。”
美國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是這個信條虔誠的遵守者,節約在他的一生裏都是很明顯的。
洛克菲勒早年在一家大石油公司做焊接工,任務是焊接裝石油的巨大油桶。要焊接就會有焊條的鐵渣掉落,他細心地發現他每焊接一個油桶要掉落的鐵渣每次不多不少正好是509滴,他想要焊接那摞得像山一樣的油桶要浪費多少焊條呀!於是他改進了焊接的工藝和焊接的方法,讓每次滴落的鐵渣正好是508滴。這樣這家大石油公司全年的節約資金是5.7億之多!而洛克菲勒本人也因此獲得晉升機會。
當他有了一些積蓄的時候,他開始自己創業。由於剛開始步入商界時,經營步履維艱,很快就花完了他好不容易積攢的一點錢。於是他冥思苦想怎樣發財,卻苦於沒有方法。一天晚上,他從報紙上看到一則廣告,推銷一種發財秘訣。他為此高興極了,第二天急急忙忙到書店去買了一本。他迫不及待地把買來的書打開一看,隻見書內僅有“勤儉”二字,就再沒有任何內容了,這使他大為失望和生氣。後來,他反複考慮這個“秘訣”的“秘”在哪裏?起初,他認為書店和作者在欺騙他,一本書隻有這麼簡單的兩個字,他想指控他們在欺騙讀者。後來,他越想越覺得此書言之有理。確實,要想發財致富,除了勤儉之外,沒有其他辦法。這時,他才恍然大悟。此後,他將每天應用的錢加以節省儲蓄,同時加倍努力工作,千方百計地增加一些收入。這樣堅持了五年,積存下800美元,然後將這筆錢用於經營煤油。在經營中他精打細算,千方百計地將開支節省,把贏利中的大部分儲存起來,到一定時間再把它投入石油開發。照此循環發展,如滾雪球一般使其資本越來越多,生意也越做越大。經過30多年的“勤儉”經營,洛克菲勒成為北美最大的三個大財團之一,其財團下屬的石油公司,年營業額可達1100多億美元。
努力掙錢是開源,設法省錢是節流。巨大的財富需要努力才能追求得到,同時也需要杜絕漏洞才能積聚。
洛克菲勒成為億萬富翁以後,他的經營管理也是以精於節約為特點的。他給部下的要求是提煉一加侖原油的成本要計算到小數點後的第三位。每天早上他一上班,就要求公司各部門將一份有關成本和利潤的報表送上來。多年的商業經驗讓他熟稔了經理們報上來的成本開支、銷售,以及損益等各項數字,他常常能從中發現問題,並且以此指標考核每個部門的工作。1879年的一天,他質問一個煉油廠的經理:“為什麼你們提煉一加侖原油要花19.8492美元,而東部的一個煉油廠幹同樣的工作隻要19.849美元?”這正如後人對他的評價,洛克菲勒是統計分析、成本會計和單位計價的一名先驅,是今天大企業的“一塊拱頂石”。
到了老年,有一天,他向他的秘書借了5美分,當洛克菲勒給秘書還錢的時候,秘書不好意思要,洛克菲勒當即大怒:“記住,5美分是1美元一年的利息!”由此可見他對於金錢的節儉和計算真是精明。
鬆下:點石成金的商界傳奇
1965年2月,鬆下幸之助在關西商界討論會上提出了這一概念,作了題為“堤壩經營和適正經營”的演講。他說:“關於行之有效的經營方法,我想在這裏提倡‘堤壩經營’的方法。為什麼要修堤壩呢?是為了不讓河水不創造任何價值而白白流走。如果河流的水量劇增就會變成洪水,帶來巨大災害;而如果遇到幹旱天氣就會造成水量減少。因此,要在河流的適當位置修建堤壩,一來調整水流,二來利用水力發電。修建堤壩的目的就是珍惜老天賜予的每一滴水,並加以有效利用。這樣既能夠保證安全,又能夠創造價值。經營公司的道理不是一樣的嗎?經營也需要堤壩。”
堤壩式經營的實質,是避免經營過程中的周期性震蕩,減少不確定性對企業的衝擊。企業家在經營中所建造的堤壩不止一種,市場如同河流,經營如同堤壩。堤壩的功能多種多樣,蓄水、防洪、供水、發電等都少不了堤壩。對於企業來說,需要建立的堤壩主要有:
(1)“資金水壩”。經營10億資金的項目,需要11億或12億資金的準備。如果不留餘地,一旦有意外情況發生,再追加資金的可能性甚微,如此就會造成計劃中的項目半途而廢。
(2)“設備水壩”。就是設備的使用不需要達到100%,那種“滿負荷”的設想,有可能會使企業運行的?弦繃得太緊,環境稍有風吹草動,就會拉斷?弦。一般來說,使設備隻運用到80%或90%,應該就能正常獲利。如果設備到了100%的營運才能贏利,那是相當危險的。一是疲勞,容易發生故障而不能運行;二是一旦市場需求增加,也無能為力。如果保有10%或20%的設備能力,一旦產品市場反應良好,即可提高產量,滿足市場。
(3)“庫存水壩”。即要有適量的原材料和能源及產品庫存,以適應因原材料減少、能源供應緊缺等原因造成的減產,及對市場需求激增作出及時的反應。產品庫存要適量,這些庫存有兩個作用方向:對內作為生產線出問題時的緩衝,對外作為市場波動時的緩衝。就好像中國古代建立的“常平倉”,豐收則糴,歉收則糶,維持市場供應的大致平衡,使物價保持穩定。
(4)“新產品水壩”。在新產品投入市場的同時,其換代產品已經研製定型並等待投產,另有更新的第三代產品已經投入開發。
但是,有一點還必須注意,“設備水壩”或“庫存水壩”並不是設備閑置或庫存過剩。如果一個企業預估它的銷售量,並根據這一預測來購置設備和進行生產,卻因為沒有賣出去而有庫存,設備也沒有完全利用。這和“堤壩式經營”沒有關係,隻不過是估計錯誤所造成的,而這種剩餘是不應該發生的。鬆下幸之助特別強調“堤壩式經營”是基於正確的估計,事先保有10%或20%的準備。
同時,鬆下幸之助認為除了有形的水壩,還有更加重要的無形水壩——“心理堤壩”。經濟有漲有落,任何一個企業,經營過程絕不可能一帆風順。所以,從董事長、總經理到基層員工,都要對環境變化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在心理上以不變應萬變,在行動上以變製變,實現經營的自主性。
在企業中,不論設備、資金、人員、庫存、技術、企劃等各方麵都必須有水壩,並發揮其功能。換句話說,在經營各方麵都要保留寬裕的運用彈性。
“堤壩式經營”的道理很簡單,無非就是把經營中的剛性變為彈性,預留出適應環境變化的餘地。但是,現實中的經營者卻往往做不好這一點。按照鬆下幸之助的說法,日本的企業一直靠貸款運行,沒有走上堤壩式經營的道路。要建立各種堤壩,首先需要不再靠貸款經營。這一點,鬆下幸之助已經做到了。但是,建壩不易,護理堤壩更難。鬆下幸之助認為,護理堤壩實際上仍然是一個觀念問題。首先要考慮如何運用堤壩,如果不能隨機應變,即便建立了堤壩,也不會根據水量的變化進行適時調節。其次要明確堤壩的用途,堤壩是為消費者服務的,不是為企業自身服務的。偏離了顧客導向,堤壩的作用就會適得其反。另外還要密切關注各種信息,如果水源枯竭卻毫不知情,或者溢水管湧卻視而不見,堤壩就失去了意義。
總而言之,鬆下幸之助要求公司各部門不論幹什麼都要寬打窄用,留有餘地,不能吃光用盡,要有儲備。除了這些有形的“水壩”外,鬆下幸之助尤其倡導建立無形的“水壩”。他要求各部門領導者要有超前的意識,未雨綢繆。商場如戰場,情況瞬息萬變,隻有經常處於有準備的狀態下,方能遇事不驚,遊刃有餘。
這就是鬆下幸之助的“堤壩式經營”法。隻要遵循這種經營方法,隨時做好準備,寬裕地運用各項資源,企業不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能長期穩定地發展。
在我國,有許多中小型企業取得一時性的成功後,往往沒有多長時間就會走向衰亡,使得企業的平均壽命隻有3年左右,形成了“各領風騷三五載,你方唱罷我登台”的局麵。究其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能克服過度擴張的風險,而鬆下幸之助的“堤壩式經營”法能很好地克服這種風險。這種“經營要留有餘地”的思想,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永續經營提供了重要的保證,是值得我國企業經營者借鑒和學習的。
與“堤壩式經營”法並列,鬆下幸之助還提出了適應性法。鬆下幸之助認為,經營的規模大小、門類多少,一定要和公司的綜合實力相稱,一定要與經營者的才能、精力相稱。如果貪大求多,其效果反而不如專而精。
企業擴張前,應先確切了解公司在技術、資金、銷售等各方麵具有多少實力而在能力的範圍內經營;要一步一步在自己能力之內前進,不要勉強。
這就好比相撲比賽,最好是與自己級別相同的對手比賽;如果與高出自己級別許多的那一級比賽,無論怎樣拚命,也隻能以失敗告終。
因此,任何一個公司,最好能認清自己的綜合實力,做與此相符的工作。
鬆下幸之助認為:公司不分大小,規模大小無關緊要,隻要讓它的長處發揮出來,再加上“堤壩式經營法”,這才是安定經營的大道。
另外,鬆下幸之助總結了使商店的生意興隆的七大原則,它們看起來好像極為平凡,但如果你能靈活地應用起來,必定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原則之一:力求創新。隻有努力創新的商店,才會有前途。墨守成規或一味模仿他人,到最後一定會失敗。任何商店,都必須表現出自己的特色,才能不斷增加顧客。做生意總會遭遇到困難和挫折,這就要靠自己去突破了。不可為商品的滯銷找借口,也不可低價出售。你一定要拿出魄力和決斷力,在創新方麵,去尋求機會。
原則之二:追求成長。做生意如果不追求成長,或不向更高的目標挑戰的話,就無法感受到身為商人的喜悅和充實感了。要是生意人隻想混口飯吃,抱著成不成長都無所謂的心理,在他底下做事的人,自然就會很散漫了。業務的成長,通常都是以營業額來衡量的。要想擴大營業額,就必須加強有關的一切活動,例如銷售、采購、門市、部屬、資金等。當然,這些大量的工作,必須有一個完善的製度來管理。
原則之三:確保合理的利潤。做生意,必須獲得合理的利潤。你不能以低價的方式,去吸引顧客。你必須以更好的服務,才能獲得正常的利潤。從正常的利潤中,取出一部分再投資到所有事業,以便長期性地對顧客提供更佳的服務以及更佳的商品。
原則之四:以顧客為出發點。做生意要站在顧客的立場為出發點,才能讓他買到他所需要的東西。顧客的價值觀念,不見得跟我們的相同,何況顧客還分男女老幼。因此我們應該設法去了解顧客的需要,然後去滿足他。經營商店,必須把自己當做是替顧客采購商品,這樣才會去設法了解顧客的需要和數量。因此,了解顧客是開店的第一步。
原則之五:傾聽顧客的意見。要了解顧客需要最好的辦法,就是耐心地傾聽。經營事業,要順應自然,集思廣益,然後才去做該做的事,必然無往不利。如果隻顧推銷商品,而聽不進顧客的意見,就不會受到大眾歡迎。在日常生意中,以謙虛的態度,去傾聽顧客的看法,隻要持之以恒,必然會生意興隆。
原則之六:掌握良機。生意的成功,關鍵在是否能夠把握良機。平時,就要選擇適當的時機,調查顧客預定購買的物品以及購買時機,這樣在銷售上,就方便多了。比如電器商店,不論是去顧客家送貨或修理,事情辦妥後,不要扭頭就走,最好再順便看看他家的電器用品是否有小毛病,同時做一點簡單的服務,這樣必然會培養顧客對你的信賴感。到客戶家安裝空調時,在安裝過程中,一定要表現出親切、仔細的態度。同時,問問客戶,是否有認識的朋友想要購買空調,如果他對你有好感,覺得值得信賴,就會把生意介紹給你。
原則之七:發揮特色。賣同樣東西的商店到處都是,要使顧客上門,非得有一些特點不可。商店的特征,好比每個人的特點。商店沒有特色,就變得毫無品位。陳列的商品雖然相同,但若服務不同,則會使商品顯得不同,這就是因為發揮了商店特性的關係。商店的特色,當然要配合顧客的需要。至於如何去發揮,則要個別考慮。除了要注意地域性和開店條件,還要考慮該地區的生活水準、文化水平等。如果是在工薪階層居住的地段,最好在周末或假日,也能照常營業。必要時,還可將商店的營業時間延長。但有時候,難免受到空間、人事、技能、資金等現實因素的限製。因此,應該先從可能的事項著手,一步步去發揮特色。例如,把重點放在自己比較熟悉、較有競爭性的商品,由較內行的經理,親自介紹上門的顧客,也是一種很好的辦法。其實,特色並不限於商品,其他如良好的服務、舒適的店麵、誠懇的員工等,隻要發揮其中一兩項特點,就足以吸引顧客上門了。
鬆下幸之助指出:經營不是變幻莫測的魔術,不是見不得人的神秘玩意兒,也不是詭譎多變的權術,不是靠心機詭詐所能完成的;經營就是實實在在地做事情。坦誠地向員工講明情況,坦率地提出要求,說實話,做實事的鬆下幸之助在日本,甚至在其他發達國家,都被稱作“經營之神”。
巴菲特:誰的投資聖經
2007年3月1日,許多股民和投資愛好者都異常地興奮,因為這一天又是他們的偶像巴菲特向全世界股民演講的日子。大家一致將這一演講(《致伯克希爾集團的全體股東信》,又稱為年度報告)稱之為股票聖經。
巴菲特《致伯克希爾集團的全體股東信》內容涵蓋很廣,涉及公司管理、財務會計等關於投資的各個方麵。巴菲特文筆風趣,真誠坦率,深入淺出。信中充滿了含意深刻和機智詼諧的妙語,在常識中蘊涵著精深的哲理。他通過一年一度致股東的信,來評述伯克希爾當年的主要投資舉動,以及對公司所投資的優秀企業的經營管理的評述,其中包括可口可樂、吉列公司、美國運通公司、富國銀行、華盛頓郵報公司、穆迪公司和布洛克公司,既有對商界和人性的洞察,也有對伯克希爾公司各類企業經理們的讚揚,還有別的一些公司年報所缺乏的坦率。
《競爭力》雜誌在此前發表了一篇評論巴菲特的文章,裏麵有這樣一句話:巴菲特的偉大之處不僅在於高額的投資回報率,還在於其健康的投資理念和務實的投資策略。
是的,伯克希爾是否萬無一失,80%取決於巴菲特。在巴菲特自1970年開始擔任伯克希爾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至今的四十多年間,他每年在公司年報中都要給股東寫一封信。這些被股民稱為“股票聖經”的書信每每都牽動著數萬投資者的心,他們每年一次像聖徒朝聖一樣,到奧馬哈參加伯克希爾年度股東大會,聆聽巴菲特關於投資的智慧言論。
伯克希爾每年的股東大會成為了美國投資界每年一次的盛大活動,如同一場超大型的投資課堂,巴菲特比任何一位教授都更加受到他們的股東也是學生的熱愛。許多投資界人士為了聆聽巴菲特的教誨,特意花費數萬甚至幾十萬美元購買一股或幾股伯克希爾公司的股票,每一年都不辭勞苦、千裏迢迢到奧馬哈參加伯克希爾公司年度股東大會。每個參加過股東大會的人都感到受益匪淺,許多股東都認為參加股東大會完全物超所值,是非常明智之舉。聽了巴菲特關於投資的智慧言論後,他們感歎:“巴菲特總是將那些偉大的投資真理言簡意賅地表達出來,我們卻天天忙於把簡單的投資搞得非常複雜。”
1970~2010年,巴菲特把伯克希爾公司變成了一所傳授他的投資思想的學校,課堂就是伯克希爾公司股東大會,教材就是他每年在公司年報中寫給股東的信。所有閱讀過伯克希爾年報的人,都認為從巴菲特致股東的信中所得到的教益遠遠勝過任何商學院的課程。亞當·史密斯說:“一位投資者閱讀了過去四十多年來巴菲特致股東的信,就相當於閱讀了一本教科書,而這本教科書也許是目前能夠找到的唯一的,也是最好的關於股票市場、財務、投資的教科書。”
巴菲特的合作夥伴芒格在1997年伯克希爾公司股東大會上說:“人們低估了那些非常簡單卻非常有效的思想的重要性。而且我認為,如果說伯克希爾公司是一家傳授正確思考方式的學校的話,那麼它所開設的主要課程,就是教授少數幾個非常重要的思想。我覺得我們選擇出來的這些思想非常簡單,但卻非常有效。”
巴菲特甚至認為成功的投資並不需要高等數學知識,“如果高等數學是必需的,我就得回去送報紙了,我從來沒有發現在投資中高等數學有什麼作用。”“你不需要成為一名火箭專家。投資並非一個智商為160的人就能擊敗智商為130的人的遊戲。”“我感到,做管理與做投資是相似的——欲成非凡之功,未必需做非凡之事。”
《世界先驅者報》專欄記者羅伯特·麥克莫裏斯對住在1英裏(約1.5公裏多)之外的鄰居巴菲特的報道中這樣寫道:“他家裏和辦公室裏都沒有計算機,甚至於計算器一類的東西都沒有。他告訴我這類東西沒有什麼用處,因為他的工作沒有那麼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