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0章 用血與火迎接黎明(12)(1 / 2)

中共西昌地委與西昌軍分區黨委研究並報西康區黨委、西康省軍區批準,決定金江一、二支隊全部集中會理整訓,合編為一個支隊,即“西康寧屬人民軍金江支隊”,歸中國人民解放軍西昌軍分區領導。金江一支隊於1950年4月中旬奉命開赴會理,與二支隊合編,進行整訓,並從中抽調了一批幹部轉業地方工作,為會理、寧南、會東、米易四縣建黨建政輸送了骨幹力量,還選調了約200名武裝人員編為會理、德昌、寧南、鹽邊等縣的公安隊以及西昌公安處的武裝。合編後,金江支隊約1000人、6個中隊,他們勝利完成了清匪反霸、征糧任務,為黨和人民作出了應有的貢獻。經過血與火的戰鬥洗禮、經過整訓,金江支隊指戰員的素質得到了提高,於1950年12月正式列入人民解放軍的建製,改編為會理、寧南、鹽邊三縣警衛營,完成了金江支隊的曆史使命。至於起義後參加金江支隊的川軍24軍李廣惠營,則在1950年4月開赴雅安,歸還24軍原建製,整編後光榮地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

至此,經過浴血奮戰的金江第一支隊和第二支隊終於迎來了最後的勝利。據1984年的黨史材料粗略統計,中共會理地下組織及其領導的金江第一支隊、第二支隊,在會理和西昌解放前的武裝鬥爭中,共斃敵200餘人,傷、俘敵500餘人,繳獲各種武器470餘件;遊擊隊共犧牲80餘人,加上隨後征糧剿匪戰鬥犧牲的50餘人,總計犧牲130餘人,負傷100餘人。

1949年10月,中共川西邊臨工委在大邑領導了有上萬群眾參加的武裝減租鬥爭後,為暫避敵人“清剿”鋒芒,迅速組織所屬的黨員幹部和武裝人員分散轉移或就地隱蔽。同時,在成都柵子街召開了臨工委會議,根據形勢的發展,研究決定:1.於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公開打出“川康邊人民遊擊縱隊”旗號,草擬並發表宣言;2.盡快將武裝力量向邛崍、大邑的山區、平壩交界一線集結,首先打擊“清剿”敵軍和地主武裝,然後配合解放軍,參加解放川西的戰役;3.臨工委以李維嘉為書記,鄒玉琳為副書記,李安瀾、周鼎文、李唯實為委員,遊擊縱隊由肖紹成(大邑減租鬥爭中犧牲的肖國珂烈士之父,川軍卸職副師長,已加入共產黨)任司令員、李維嘉任政治委員、周鼎文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李安瀾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縱隊以下按地區編為8個支隊和兩個直屬大隊,共有基幹武裝5000餘人槍、70挺機槍、兩門迫擊炮(不包括後加入的新津、安縣、簡陽、資陽、仁壽、彭山等縣的3000餘武裝);4.縱隊在成都設“留蓉工作部”(200餘人),擔負遊擊隊的後勤、聯絡任務,並參加統戰策反工作。

會後,臨工委成員分別到各地集結武裝。李維嘉、周鼎文偽裝成蔣軍軍官,乘坐蔣軍聯勤44補給分區司令曾慶集(該部已暗中起義)提供的吉普車,通過成都南門憲兵檢查站安全到達名山縣。除仁(壽)簡(陽)支隊和岷江支隊(由灌縣、崇寧、郫縣、溫江、汶川等縣的地下武裝組成)就地活動外,其他支隊均向大邑、邛崍預定地點進發。

1949年冬,重慶解放的消息傳來後,李維嘉、肖紹成、李安瀾率川康邊人民遊擊縱隊直屬大隊、大渡河支隊、名邛支隊的3個大隊和名雅支隊的1個大隊共千餘人,從名山出發,向預定會合點——邛崍縣石坡鄉進軍;周鼎文在大邑、邛崍一帶指揮崍山支隊、斜江支隊、崇大新支隊、邛大邊支隊、臨邛大隊共約3000武裝接應。隨即,一場配合解放軍成都戰役圍殲國民黨殘軍的遊擊戰打響了。從12月19日起被堵在雙流、新津、邛崍一線的數萬敵軍,紛紛折向邛崍、大邑山區逃竄,意欲繞道進入康、滇,致使邛、大、崇三縣相連地帶到處都是敵軍。此時,各遊擊支隊雖不知解放軍具體的進軍情況,但見到有成股敵軍逃竄時,立即主動地各自為戰,遍地開花,向敵軍發起攻擊;在得知解放軍到來時,又馬上去聯係,全力配合,投入圍殲國民黨軍的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