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生大黃適宜於腸胃積熱、大便燥結的患者,用量為3~20g,要注意掌握各個患者的有效治療量。生大黃宜後下,便前常有輕微腹痛感,不必過慮,便後迅失。
②對於大便偏幹而脾胃虛弱或者是年老的慢性腎衰患者,則宜選用製大黃同煎,用量為3~20g。有時還可采用配服麻仁潤腸丸或連翹敗毒丸等成藥以圖緩瀉。
由於慢性腎衰竭患者正氣多虛,縱然腑氣不通,亦多為本虛標實證,所以應采用扶正攻下法方合病機,如此可避免一意攻下後正隨邪脫的險候。
①脾胃虛寒大便偏幹者,常用重砂六君子湯加製大黃。
②肝腎陰虛而致便秘者,常用六味地黃湯加大黃。
③氣陰兩虛兼有大便秘結者,常用參芪地黃湯加大黃。
④腎陽虛而大便偏幹者,可用腎氣湯加製大黃。
⑤若痰熱中阻較甚且大便幹結者,可暫不配扶正藥,湯選用黃連溫膽湯加生大黃以清化痰熱、通腑瀉濁為首務。
運用通腑湯瀉濁法一般掌握藥後每日排便兩次為度,過多則傷正氣。對於慢性腎衰大便並不秘結或反溏薄,甚至腹瀉的患者,則不宜選用大黃,倘若濫用之則有“虛虛”之弊。
(4)注重調理脾胃:脾腎兩髒關係密切,相輔相成。病理上兩髒也相互影響。就慢性腎衰而論,尿毒症患者常以消化係功能紊亂為突出表現,如惡心、嘔吐、口粘納呆、便秘或腹瀉等,舌苔黃膩,或水滑,或焦黃起刺,或焦黑燥裂等。通過臨床觀察,消化係統症狀的輕重,與腎功能毀損的程度呈正相關性。中醫學認為上述現象是腎病及脾的結果,它是五髒相關學說在病理上的具體表現。由於慢性腎衰患者腎氣衰敗,氣化無權,二便失司,遂致濕濁內停,上幹脾胃,從而影響胃納脾運,升清降濁的功能。繼之波及他髒,變證叢生。因而治療慢性腎衰,要權衡標本緩急,注意護養胃氣。
①腎病日久,雖然腎之氣陰俱耗,但久病之人脾胃多弱,欲補腎虛,益氣之品容易壅塞氣機,養陰之藥則滋膩礙胃,多見虛不受補。倘若蠻用補品則使脾胃更為呆鈍。
②腎病患者,病機複雜,本虛標實,雖為氣陰兩虛,但濕濁中阻,嘔惡頻作,徒進溫補滋膩之屬,不僅難以受納,且增濕助熱,使其膠結難解,往往適得其反,加重病情。
③對於脾胃瀕臨衰敗的患者,其穀藥難進,若不迅即調養脾胃,則預後不佳。此時如能顧護胃氣,使患者漸進水穀,不僅可以後天補先天,而且脾胃健也能夠充分地發揮補益藥的作用,於腎髒有所裨益。
常用的調治脾胃法如下兩種。①溫胃降濁法:此法適宜於慢性腎衰患者,證屬脾胃氣虛,兼挾寒濕而現惡心嘔吐,納差便溏,神疲乏力等症。其辯證要點為舌淡胖潤,邊有齒痕,苔白膩。常用方為香砂六君子湯。方中木香的用量為10g以下,過量易傷氣,且於便溏不利;半夏以薑半夏或法半夏為佳,一般用量10~15g,重症者可增至30g。②清胃降濁法:慢性腎衰竭患者常常濕濁中阻,鬱而化熱則成濕熱之證。施用清胃降濁法,每奏良效。方如黃連溫膽湯、蘇葉黃連湯等。黃連溫膽湯宜於慢性腎衰患者形體偏胖,素有痰熱之人。臨床表現有嘔惡納呆、失眠等。蘇葉黃連湯藥僅兩味,但輕靈好用。每遇嘔惡頻作,藥難受納之際,以少量濃煎頻頻呷服,常顯奇功。必須指出,辨識濕熱,察苔黃膩,口發黏,口幹不欲飲,脈滑數是為要點。方中的黃連用量為3~10g,應注意中病即止,以防久用損傷胃氣。
本小節“辨證論治要點·關於大黃的應用”和“辨證論治要點·注重調理脾胃”,可以參見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聶莉芳的有關著作。
二、辨證分型
(一)水腫
陽水·風水相搏證
【證候】
①主症:眼瞼浮腫,繼則四肢及全身皆腫,來勢迅速,按之水腫凹陷易恢複。
②兼症:惡寒發熱,肢節酸楚,小便不利,伴咽喉紅腫疼痛,或兼惡寒,咳喘。
③舌脈:舌質紅,脈浮滑數;舌苔薄白,脈浮滑或緊,亦可見沉脈。
【病機】 風邪襲表,肺氣閉塞,通調失職,風遏水阻。
【治法】 疏風清熱,宣肺行水。
陽水·濕毒侵淫證
【證候】
①主症:眼瞼浮腫,延及全身,皮膚光亮,身發瘡痍,甚者潰爛。
②兼症:小便不利,惡風發熱。
③舌脈: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或滑數。
【病機】 瘡毒內歸脾肺,三焦氣化不利,水濕內停。
【治法】 宣肺解毒,利濕消腫。
陽水·水濕浸漬證
【證候】
①主症:全身水腫,身體困重,下肢明顯,按之沒指,小便短少,起病緩慢,病程較長。
②兼症:胸悶,納呆,泛惡。
③舌脈:苔白膩,脈沉緩。
【病機】 水濕內侵,脾氣受困,脾陽不振。
【治法】 健脾化濕,通陽利水。
陽水·濕熱壅盛證
【證候】
①主症:遍體浮腫,皮膚繃急光亮。
②兼症:胸脘痞悶,煩熱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幹結。
③舌脈:苔黃膩,脈沉數或濡數。
【病機】 濕熱內盛,三焦壅滯,氣滯水停。
【治法】 分利濕熱。
陰水·脾陽虛衰證
【證候】
①主症:腰以下腫甚,按之凹陷不易起。
②兼症:脘腹脹悶,納減便溏,麵色萎黃,神倦肢冷,小便短少。
③舌脈:舌質淡,苔白膩或白滑,脈沉緩或沉弱。
【病機】 脾陽不振,運化無權,土不製水。
【治法】 健脾溫陽利水。
陰水·腎陽衰微證
【證候】
①主症:麵浮身腫,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 。
②兼症:腰部冷痛酸重,尿量減少或增多,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麵色灰滯或白,心悸胸悶,喘促難臥,腹大脹滿。
③舌脈:舌質淡胖,苔白,脈沉細或沉遲無力。
【病機】 脾腎陽虛,水寒內聚。
【治法】 溫腎助陽,化氣行水。
陰水·瘀水互結證
【證候】
①主症:水腫延久不退,腫勢輕重不一,四肢或全身浮腫,以下肢為主。
②兼症:皮膚瘀斑,腰部刺痛或伴血尿。
③舌脈:舌紫暗,苔白,脈沉細澀。
【病機】 血水瘀塞經脈,三焦氣化不利。
【治法】 活血祛瘀,化氣行水。
(二)淋證
熱淋
【證候】
①主症:小便頻數短澀,灼熱刺痛,溺色黃赤。
②兼症:少腹拘急脹痛,或有寒熱、口苦、嘔惡、或有腰痛拒按,或有大便秘結。
③舌脈: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病機】 濕熱蘊結下焦,膀胱氣化失司。
【治法】 清熱利濕通淋。
石淋
【證候】
①主症:尿中夾砂石,排尿澀痛,或排尿時突然中斷,尿道窘迫疼痛。
②兼症:少腹拘急,往往突發一側腰腹絞痛難忍,甚則牽及外陰,尿中帶血。若病久砂石不去,可伴見麵色少華,精神萎頓,少氣乏力;或伴腰腹隱痛,手足心熱。
③舌脈:舌紅,苔薄黃,脈弦或帶數;或舌淡邊有齒印,脈細而弱;或舌紅少苔,脈細帶數。
【病機】 濕熱蘊結下焦,尿液煎熬成石,膀胱氣化失司。
【治法】 清熱利濕、排石通淋。
血淋
【證候】
①主症:小便熱澀刺痛,尿色深紅,或夾有血塊。
②兼症:小腹或尿道疼痛滿急加劇,或見心煩,口幹。
③舌脈:舌尖紅,苔黃,脈滑數。
【病機】 濕熱下注膀胱,熱甚灼絡,迫血妄行。
【治法】 清熱通淋,涼血止血。
氣淋
【證候】
①主症:鬱怒之後,小便澀滯,淋瀝不宣。
②兼症:少腹脹滿疼痛,心煩易怒。
③舌脈:舌苔薄白,脈弦。
【病機】 氣機鬱結,膀胱氣化不利。
【治法】 理氣疏導,通淋利尿。
膏淋
【證候】
①主症:小便渾濁乳白或如米泔水,上有浮油,置之沉澱,或伴有絮狀凝塊物,或混有血液、血塊。
②兼症:尿道熱澀疼痛,尿時阻塞不暢,口幹。
③舌脈: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
【病機】 濕熱下注,阻滯絡脈,脂汁外溢。
【治法】 清熱利濕,分清泄濁。
勞淋
【證候】
①主症:小便不甚赤澀,溺痛不甚,但淋漓不已,時作時止,遇勞即發。
②兼症:腰膝酸軟,神疲乏力,病程纏綿。
③舌脈:舌質淡,脈細弱。
【病機】 濕熱留戀,脾腎兩虛,膀胱氣化無權。
【治法】 補脾益腎。
(三)關格
脾腎陽虛,濕濁內蘊證
【證候】 小便短少,色清,甚則尿閉,麵色晦滯,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浮腫以腰以下為主,納差,腹脹,泛惡嘔吐,大便溏薄,舌淡體胖,邊有齒印,苔白膩,脈沉細。
【治法】 溫補脾腎,化濕降濁。
肝腎陰虛,肝風內動證
【證候】 小便短少,嘔惡頻作,頭暈頭痛,麵部烘熱,腰膝酸軟,手足抽搐,舌紅,苔黃膩,脈弦細。
【治法】 滋補肝腎,平肝息風。
腎氣衰微,邪陷心包證
【證候】 無尿或少尿,全身浮腫,麵白唇暗,四肢厥冷,口中尿臭,神識昏蒙,循衣摸床,舌卷縮,淡胖,苔白膩或灰黑,脈沉細欲絕。
【治法】 溫陽固脫,豁痰開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