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及時治療水腫的嚴重變證
①濁阻陽明,和降受擾:本證多由濕熱壅塞,及通降受阻發展而來。症見神昏嗜睡,泛惡嘔吐,口有尿味,不思納食,小便短少,甚或二便不通,舌苔濁膩、脈細數。治宜通腑泄濁,和胃降逆。方用黃連溫膽湯加大黃、石菖蒲。
②水淩心肺,陽氣衰微:本證多由陽虛水泛,發展而來。症見心悸胸悶,喘促難臥,咳吐清涎,手足腫甚,舌淡胖、脈沉細而數。治宜通陽泄濁,溫振心陽。方用真武湯合黑錫丹。
③虛風擾動,神明不守:本症是由腎精內竭、肝風內動發展而來。症見頭暈頭痛,步履漂浮,肢體微顫等。治宜熄風潛陽,補元固本。方用大補元煎合羚角鉤藤湯。
④邪毒內閉,元神渙散:本證多由各型陰水,遷延不愈發展而來。症見神昏肢冷,麵色晦滯,泛惡口臭,二便不通,肌衄牙宣,舌紅絳、苔焦黃、脈細數。治宜清熱解毒,通竅泄濁。方用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口服,大黃煎液保留灌腸。
(二)淋證
1.淋證的概念
(1)概念:淋證是指小便頻數短澀,淋漓刺痛,小腹拘急引痛為主症的病證。
(2)沿革:淋之名稱,始見於《內經》。東漢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五髒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中稱其為“淋秘”,將其病機歸為“熱在下焦”,並在《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中對本病的症狀作了描述。
漢代華佗《中藏經》提出了淋有冷、熱、氣、勞、膏、砂、虛、實八種,乃為淋證臨床分類的雛形。
隋朝巢元方指出:“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這種以腎虛為本,膀胱熱為標的淋證病機分析,成為多數醫家臨床診治淋證的主要病機理論。
唐代《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將淋證歸納為石、氣、膏、勞、熱五淋;宋代《濟生方》又分為氣、石、血、膏、勞淋五種。
2.淋證的病機
(1)基本病機:淋證的基本病機為濕熱蘊結下焦,腎與膀胱氣化不利。
①濕熱客於下焦,使膀胱氣化不利,故而小便灼熱刺痛,發為熱淋。
②膀胱濕熱,灼傷血絡,迫血妄行,血隨尿出,故而小便澀痛有血,發為血淋。
③濕熱久蘊,熬尿成石,發為石淋。
④濕熱蘊久,阻滯經脈,脂液不循常道,故而小便渾濁不清,發為膏淋。
⑤肝氣失於疏泄,氣火鬱於膀胱,發為氣淋。
⑥久淋不愈,濕熱留戀膀胱,繼則脾腎受損,發為勞淋。
(2)病位:病位在膀胱與腎,且與肝脾有關。
①腎者主水,維持機體水液代謝;膀胱州都之官,有儲尿與排尿功能。腎與膀胱相表裏,經脈相互絡屬,共主水道,司決瀆。二者失司,乃有淋證。
②肝氣失於疏泄,氣火鬱於膀胱;脾氣不足,氣虛下陷,氣化無權。兩髒失調,氣淋由作。
(3)病機轉化:初起多實,病久轉虛,每見虛實夾雜。
①初起多因濕熱為患,正氣尚未虛損,故多屬實證。
②淋久濕熱傷正,由腎及脾,每致脾腎兩虛,而由實轉虛。如邪氣未盡,正氣漸傷,或虛體受邪,則成虛實夾雜之證。
3.辨證要點
(1)首辨六淋主症:辨六淋主症,除小便頻澀、滴瀝刺痛、小腹拘急引痛的共同症狀外,各具特征。
①小便灼熱刺痛者為熱淋。
②尿中夾血或夾血絲、血塊者為血淋。
③尿中有細小沙石排出者為石淋。
④尿液渾濁乳白或夾凝塊,或伴血液、血塊者為膏淋。
⑤少腹墜脹,尿出不暢,或尿有餘瀝者為氣淋。
⑥小便淋漓不盡,遇勞即發者為勞淋。
(2)辨虛實:從病程、症狀、脈象等方麵辨別。
①實證係濕熱蘊結,膀胱氣化不利所致,病程較短,主要表現為小便澀痛不利,苔黃舌紅,脈實數。
②虛證係脾腎兩虛,膀胱氣化無權,病程長,主要表現為小便頻急,痛澀不甚,苔薄舌淡,脈細軟。
(3)虛實轉化:虛實轉化過程中,辨標本虛實之主次及六淋相互兼見。但在淋證虛實轉化過程中,每多虛實夾雜,故必須分清標本虛實的主次。
①由實轉虛的初期多為實多虛少,以後漸為虛多實少。
②虛證兼感新邪,一般多為本虛標實證,但亦可暫時出現以標實為主者。
③各種淋證除自身的虛實轉化外,六淋往往互見。如:石、膏、血淋可兼見熱淋症狀;熱、石、膏淋可伴血淋;勞淋因複感、疲勞、情誌而發作時,可見血淋、熱淋、氣淋(實)證候;諸淋日久皆可見勞淋、氣淋特征。
4.治療原則
(1)治分虛實:實證治予清熱利濕通淋;虛證宜培補脾腎。並根據六淋的不同,配用止血、排石、行氣、活血、泄濁等法。
(2)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治當先標後本或標本兼顧。虛實夾雜時,治標治本應有側重。一般標急者,先予治標,標證緩解轉予治本;若標邪不著,則標本兼顧治療。
(三)關格
1.關格的概念
(1)概念:關格是由於脾腎虛衰,氣化不利,濁邪壅塞三焦而致的危重病症,小便不通與嘔吐並見為臨床特征。分而言之,小便不通謂之“關”,嘔吐時作稱之“格”。多見於水腫、淋證、癃閉的晚期。
(2)沿革:中醫學雖無慢性腎衰竭的名詞,但古代文獻中的癃閉、腎風、關格所描述的病證,與慢性腎衰患者的臨床表現是很相似的。如《素問·標本病傳論》:“膀胱病,小便閉。”《靈樞·本輸篇》:“三焦者……實則閉癃。”又《素問·奇病論》:“有病痝然,如有水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病生在腎,名為腎風。腎風而不能食,善驚,驚已,心氣痿者死。”《傷寒論·平脈法第二》:“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根據醫學傳統與臨床中西醫結合經驗,目前很多醫家認為慢性腎衰的中醫病名以關格較為恰當,因為它集中地突出了慢性腎衰終末期,由於正虛至極,樞機不利,氣機升降失司,三焦壅塞這一病理機轉所反映的臨床特點。同時關格一病,曆代醫家向來認為是疑難重症,這對於判斷預後是有一定意義的。
2.關格的病機 關格的發生多由多種疾病反複不愈遷延日久而引起。基本病機為脾腎衰憊,氣化不利,濕濁毒邪內蘊三焦。
(1)病理性質為本虛標實,脾腎虛衰為本,濕濁毒邪為標。
(2)初起時,病在脾腎,病至後期可損及多個髒器。
(3)若腎陽衰竭,寒水上注,則淩心射肺,久則轉變為心悸、胸痹。
(4)若陽損及陰,腎陰虧耗,肝陽上亢,內風自生,則可有眩暈、中風。
(5)若濁邪內盛,內陷心包,而成昏迷、譫妄。
中醫傳統對關格病病機的認識,概括起來以邪實立論者居多,如巢元方認為是“陰陽氣不和,營衛不通”;朱丹溪認為是“痰阻”;李東垣認為是“邪熱”;張子和認為是“三焦約束不行”;陳士鐸認為是“肝膽之氣失於疏泄,而致一身氣機閉塞”;何廉臣認為是“溺毒入血,血毒上腦”等。
以正虛立論者唯張景嶽一家,他認為是因於“酒色傷腎,情欲傷精”。並指出關格“雖與勞損證若有不同,而實即勞損之別名也”。
但是當代中醫界,通過對傳統的繼承發揚和中西醫結合的研究,基本上確定了關格(慢性腎衰尿毒症期)本虛標實的病理性質。慢性腎衰的病因與素體脾腎虛弱,加之過勞與外邪等誘因均密切相關。其中醫病機的特點是:病位廣泛、寒熱錯雜、正虛邪實。
在臨床診療中應抓住正虛邪實這一對主要矛盾,而且要注意觀察整個病程中正邪的消長情況,才能執簡馭繁。正虛之中有陰、陽、氣、血虛損之異,但以氣陰兩虛者最為多見;邪實有外邪、水停、濕濁、瘀血、風動、蘊痰、腸胃燥結等諸種。虛實之間的關係是“因虛致實”,倘若實邪久羈,又可更傷正氣,終致惡性循環。
3.辨證論治要點 關格的辨證,應首辨脾腎虛損程度;次辨濁邪之性質;再辨是否累及他髒。
治療宜攻補兼施,標本兼顧。其中以把握正與邪的關係最為重要。從正邪雙方來說,正虛是本,邪實是標。
(1)緩則治本,扶助正氣:腎病患者,病程纏綿,久病多虛,及至慢性腎衰,其虛損之程度必然更重。臨床表現有腰酸痛,極度乏力,麵色萎黃無華,耳鳴頭暈,咽幹口燥,自汗或盜汗,手足不溫,甚則身畏寒,或五心煩熱,精神萎靡,形容憔悴等各種虛損症狀。此時當辨清究屬氣、血、陰、陽何者虛損,而采用相應的益氣、補血、養陰、助陽之法。即治病求本,扶助正氣,俾氣血陰陽歸於平衡。
(2)急則治標,以祛邪為首務:主要是在標病甚急,可危及患者生命或影響對本病治療時采用的一種臨時應急措施。臨床上常常看到慢性腎衰患者因複感外邪、濕濁中阻嘔惡頻作,大便不通、尿閉、濁邪惡滯留、水淩心肺、喘憋心悸、肝風內動、時現抽搐等急症,以致病情發生急劇變化,生命垂危。此時若仍拘泥於扶正治本,不僅難以奏效,且貽誤病機。我們遵急則治標之旨,以祛邪為首務,往往可使病情很快得到緩解。
祛邪之法,大要為疏通,即首先應使邪有出路。如感受外邪而現惡寒發熱等症,當微汗以解(發汗解表);證屬風寒,現小便不利、全身水腫等症,視其病機可用溫陽利尿諸法等。
(3)關於大黃的應用:中醫的通腑瀉濁法主要是運用瀉下藥通導大便,排除腸胃積滯,使濁邪從下竅而出。此法常用於慢性腎衰竭患者。現代醫學認為尿素氮75%由尿中排出,25%由腸道隨糞便排出,因而近年來問世的口服的腸道吸附藥如氧化澱粉等,就是著眼於導瀉以降低尿素氮。
然而在臨床運用中,腸道吸附藥出現了腹瀉過多,患者體力不支;胃腸不適,難以受納;尿素氮雖降而患者症狀不減的情況。中醫通腑瀉濁的長處在於結合患者的個體證侯特點,靈活地運用大黃,不僅無以上弊病,且在降低尿素氮的同時,患者便調納香神振,確有扶危救急之功。
運用大黃治療關格始自唐代,近20年來大黃治療慢性腎衰竭已成常規,方法多采用灌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