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祛濕劑(2 / 3)

(組成)9味:木通500克、炙甘草500克、瞿麥500克、滑石500克、燈芯(適量)、山梔子仁500克、扁蓄500克、車前子500克、大黃500克。

(用法)為散,每服6~9克,水煎加入少量燈芯,湯成溫服,小兒酌減。

(功效)清熱瀉火,利水通淋。

(應用)主治濕熱下注,蘊結下焦。症見:熱淋,血淋,小便渾赤,溺時澀痛,淋漓不暢或癃閉不通,小腹急滿,口燥咽幹,舌苔黃膩,脈滑數。加減:本方用治血淋,宜加小薊、白茅根;石淋澀痛,宜加金錢草、海金沙、琥珀等;膏淋濕濁,宜加萆蘚、菖蒲;若熱毒較盛,高熱,寒戰,可加柴胡、銀花、紫花地丁、野菊花等。現代臨床常用於膀胱炎,尿道炎,急性前列腺炎,泌尿係結石,腎盂腎炎等屬於下焦濕熱者。

二妙散

(情節)畫師之子,受其父熏陶,也喜愛畫畫,特別是對畫蒼柏感興趣。畫師為指導孩子提高畫技,便畫了許多蒼柏作為範本,讓其子描摹。

(湯歌)二妙散中蒼柏煎,若雲三妙牛膝添,痿痹足疾堪多服,濕熱得消病自痊。

(組成)2味:蒼術黃柏各等份

(用法)為散劑,每服3~5克;或為丸劑;也可作湯劑,水煎眼。

(功效)清熱燥濕。

(應用)主治濕熱下注之瘦證。症見:兩足痿軟無力,或足膝紅腫熱痛,或濕熱帶下,或下部濕瘡,小便短黃,舌苔黃膩。

五苓散

(情節)一官員為其母祝六十大壽,邀些伶人前來助興。某伶在婆娑的舞姿當中,把攜帶的許多珠子,隨手跪擺在地上,形成一個大“福”字。老夫人見了,非常高興,重重地賞賜了她。

(湯歌)五苓散是利水方,二苓澤瀉白術襄,桂枝化氣兼解表,腫消水去體自康。

(組成)5味:澤街15克、豬苓10克、桂枝6克、白術10克、茯苓10克。

(用法)製成散劑,每服3~6竟,或作湯劑水煎服。

(功效)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應用)主治:①外有表證,內停水濕。症見:頭痛發熱,煩渴欲飲,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脈浮。②水濕內停。症見:水腫,泄瀉,小便不利,吐瀉等。③痰飲。症見: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眩,或短氣而咳。現代常用本方治療慢性腎炎水腫,急性胃腸炎,證屬水濕內停者。

(注意)①本方藥性偏於滲利,故脾虛腎氣不足者過服,可出現頭暈,目眩,口淡,納差等反應。體弱者常與補養脾胃之劑合用。②本方傳統劑型為散劑,吞服後要多飲水,至微汗出則效佳。

防己黃芪湯

(情節)漢末,關中大旱,人們背井離鄉,四處逃荒。一位年老多病的人,來到一處房基荒淒之地,見到一間草房,雖破舊尚可居住,就在這棲身。其實這也不是安居之地,這裏的人們也都受到災荒的打擊,早已紛紛逃亡。

(湯歌)金匱防己黃芪湯.白術甘草棗生薑,汗出惡風身腫重,表虛濕盛用之良。

(組成)6味:白術9克、炙甘草6克、防己12克、生薑9克、大棗3克、枚黃芪15克。

(用法)水煎服,服後取微汗。

(功效)益氣祛風,健脾利水。

(應用)主治衛表不固,風水或風濕。症見:汗出惡風,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浮。加減:濕重腰腿沉重者,加茯苓、薏苡仁;胸腹脹滿,加陳皮、枳殼行氣寬中。現代常用本方合五苓散力,渰療慢性腎炎及心髒病水腫,而見濕重小便不利者。

實脾散

(情節)年邁的母親,壽誕之日將近。小兒子很懂事,買來十匹並幅的白綾,厚厚地摞疊在一起,作為壽禮。同時把自己栽種的瓜果、棗、柑等也采來滿滿的一筐,水果的漿液聞起來香甜,母親為小兒子的孝心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