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祛濕劑(1 / 3)

平胃散

(情節)曹丕死後,魏曹的帝位形同虛設,大權早落在司馬懿及其子司馬昭等人的手裏。司馬昭一死,其子司馬炎再也按捺不住當皇帝的野心,便於公元二百六十五年,召集諸將臣,推翻魏曹,將元帝曹奐貶為陳留王,自己取而代之,改國號為晉。

(組成)6味:炒甘草4克、大棗2克、梭厚樸9克、蒼術15克、生薑9克、陳皮9克。

(用法)共為粗末,每服6~9克,生薑、大棗煎湯送下;亦可水煎服。

(功效)燥濕健脾,行氣和胃。

(應用)主治濕滯脾胃。症見: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口淡無味,惡心嘔吐,噯氣吞酸,肢體沉童,怠惰嗜臥,常多自利,舌苔白膩而厚,脈緩。現代常用治療急、慢性胃腸炎,胃腸神經官能症屬於濕鬱氣滯而見上述症狀者。

藿香正氣散

(情節)探馬來報邊關吃緊,寇準忙把征集的貨餉備齊,與兵丁結伴前來邊關。來到甘江邊,天色已晚,隻好駐紮下來,支起爐灶做飯,其後便宿在江邊草嶺。寇準卻一夜沒合眼,總是惦念邊關的將士,特別是楊家的眾將。

(湯歌)藿香正氣腹皮蘇,甘桔陳苓術樸俱,夏曲白芷加薑棗,風寒暑濕並能驅。

(用法)為散,每服6~9克,生薑、大棗水煎調臞;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效)解表化濕,理氣和中。

(應用)主治外感風寒,內傷濕滯。症見:嘔吐泄瀉,發熱惡,美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舌苔白膩。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性胃腸炎及胃腸型嫌冒,進屬外感築寒,內傷濕滯者。

茵陳蒿湯

(情節)梁武帝時,陶某不但博學多才,而且足智多謀。他隱居山中,煉丹修身,並撰寫醫書。國家每有吉凶征伐之類的大事時,皇帝都要派遣使臣向他谘詢一番。故被人們稱為“山中宰作。

(湯歌)茵陳蒿湯治陽黃,梔子大黃共煎嚐,濕邪瘀熱蘊結裏,清熱利濕亦退黃。

(組成)3味:大黃9克、梔子15克、茵陳30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熱利濕退黃。

(應用)主治濕熱黃疽。症見:一身麵目俱黃,黃色鮮明如皮色,腹微滿,小便不利,舌苔黃膩,脈象沉數或沉實。現代廣泛應用於急性黃疽型傳染性肝炎,膽囊炎,膽石症,鉤端螺旋體病等所引起的黃疽,屬濕熱內蓬者。

三仁湯

(情節)三個頑童,用竹桶盛滿采集來的杏子,來到山坡頂,為了取捷徑下山,便將竹桶滑下山坡,不料竹桶翻倒,滿桶的杏子全都扣在半山坡上,到處都是,弄得三人啼笑皆非。

(湯歌)三仁杏蔻薏苡仁,竹葉樸通滑夏存;宣上暢中又滲下,清利濕熱此方能。

(組成)8味:滑石18克、竹葉6克、白通草6克、杏仁15克、生薏仁18克、白栽仁6克、製半夏15克、厚樸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宣暢氣機,清利濕熱。

(應用)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邪在氣分證。症見:頭痛,惡寒,身重疼痛,麵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後身熱,苔白不講,脈弦細而濡等。對於暑溫,水腫,淋症,痹症,霍亂,吐瀉等,誣屬濕熱者;腸傷寒,胃腸炎,腎盂腎炎,波狀熱等屬於濕童於被秦,均可用本方加減治療。

八正散

(情節)正月已過,小童要取下高挑的花燈。杆高人矮,小童便把家的獨輪車推到髙杆前。其父見到後說踩著車子可以,隻許車晃,不許車倒”。小童微微一笑,他踩著車架,一隻穩穩地取下花燈。

(湯歌)八正木通與車前,扁蓄大黃梔滑研,草梢瞿麥燈芯草,濕熱諸淋服即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