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下 品 5(3 / 3)

衣 魚

【經文】味鹹,溫。主婦人疝瘕;小便不利;小兒中風,項強背起,摩之。一名白魚。生平澤。

【名醫論】

張隱庵曰:衣魚色白,碎之如銀,稟金氣也;命名曰魚,氣味鹹溫,稟水氣也。水能生木,故治婦人之疝瘕,婦人疝瘕,肝木病也;金能生水,故治小便之不利,小便不利,水不行也。小兒經脈未充,若中於風,日久不愈,則項強背起,乃督脈為病,督脈合肝部,屬太陽,衣魚稟金水之氣化,故當用以摩之。

【編者按】衣魚為衣魚科昆蟲衣魚的全蟲。衣魚生久藏衣帛或書紙中,因其形稍似魚,其尾又分二鰭,故得魚名。衣魚,性味鹹溫,鹹能入血軟堅,溫能散行血中之滯,有潤下通利之功。《本草衍義》認為衣魚“世用以滅瘢痕”。合鷹屎、白僵蠶可敷瘡滅瘢。今衣魚之藥,已很少應用於臨床,應重視其藥用價值。

鼠 婦

【經文】味酸,溫。主氣癃不得小便;婦人月閉血瘕;癇痙;寒熱;利水道,墮胎。一名眉蟠。生平穀。

【名醫論】

張隱庵曰:鼠婦感陰濕而生,氣味酸溫,稟太陽寒水、厥陰風木之氣化。太陽水氣行於膚表,則氣癃而不得小便者可治也。厥陰木氣上行外達,則婦人月閉而為血瘕者可治也。膀胱氣癃,在內則不得小便,在外則有癇痙寒熱之病。鼠婦治氣癃,則癇痙之寒熱亦可治也。不得小便,則水道不利,鼠婦治不得小便,則水道亦可利也。婦人惡血內閉則為血瘕,新血內聚則為妊娠,鼠婦治婦人月閉血瘕,則墮胎亦其驗也。

【編者按】因其感陰濕而生,故又名濕生蟲鼠婦,為鼠婦科動物平甲蟲的幹燥全蟲。鼠婦味酸鹹,能軟堅,性溫能助陽行氣,利水通閉,且為血肉有情之品,性善行走血分,故長於治婦人經閉血瘕。正如《金匱要略》治久瘧,鱉甲煎丸中用之,以其主寒熱去瘀積也。古方治驚、瘧、血病多用之,亦因其厥陰經血分藥也。配巴豆、胡椒,飯丸,治風牙疼痛。

水 蛭

【經文】味鹹、苦,平。主逐惡血;瘀血月閉;破血癥積聚,無子;利水道。生池澤。

【名醫論】

張隱庵曰:水蛭乃水中動物,氣味鹹苦,陰中之陽也。鹹苦走血,故主逐惡血瘀血,通月閉;鹹軟堅,苦下泄,故破血癥積聚及經閉無子。感水中生動之氣,故利水道。仲祖《傷寒論》治太陽隨經,瘀熱在裏,有抵當湯,內有水蛭,下瘀血也。

徐靈胎曰:水蛭味鹹,平。主逐惡血,瘀血月閉,破血瘕積聚,諸敗血結滯之疾皆能除之。無子,惡血留於子宮則難孕。利水道,水蛭生於水中故也。

凡人身瘀血方阻,尚有生氣者易治,阻之久,則無生氣而難治。蓋血既離經,與正氣全不相屬,投之輕藥,則拒而不納,藥過峻,又反能傷未敗之血,故治之極難。水蛭最喜食人之血,而性又遲緩善入,遲緩則生血不傷,善入則堅積易破,借其力以攻積久之滯,自有利而無害也。

【編者按】方書多謂水蛭必須炙用,不然則在人腹中能生殖若幹水蛭,張錫純認為此屬無稽之談,且認為最宜生用,甚忌火炙。本品腥味甚烈,煎劑往往令人聞之欲嘔,宜隔紙烘幹(不能油炙,炙則效減),研細末,以膠囊裝盛或吞服為宜。

木 虻

【經文】味苦,平。主目赤痛,眥傷淚出;瘀血血閉,寒熱;酸疼;無子。一名魂常。生川澤。

【編者按】木虻為虻科昆蟲複帶虻的雄性全體。因其從木葉脫蛆而出,且以服食草之汁液為生,故名木虻。蘇恭曰:“虻有數種,並能啖血,商浙以南江嶺間大有。木虻,長大綠色,殆如蜩蟬,咂牛馬或至顛仆。蜚虻,狀如蜜蜂,黃黑色,今俗多用之。又一種小者名鹿虻,亦名牛虻,大如蠅,齧牛馬亦猛。市人采賣之,三種同體,以療血為本;雖小有異同,用之不為嫌。”

木虻味苦而性平,以草木汁液為食,性稟疏達,且味苦清熱,故具疏散風熱,行瘀散血之效。根據《本經》記載:木虻有破血通經,平肝明目之功用,適用於瘀血血閉的證候,亦可用於肝熱目赤痛,淚多者及酸楚戰栗等證。現臨床很少應用,古方記載亦罕見。

蜚 虻

【經文】味苦,微寒。主逐瘀血,破下血積、堅痞、癥瘕寒熱;通利血脈及九竅。生川穀。

【名醫論】

張隱庵曰:虻乃吮血之蟲,性又飛動,故主逐瘀血積血,通利血脈、九竅。《傷寒論》:太陽病,表不解,隨經瘀熱在裏,抵當湯主之,內用虻蟲、水蛭、大黃、桃仁。近時兒醫治痘不起發,每加牛虻,此外未之用也。

【編者按】蜚虻即虻蟲。李時珍曰:“虻以翼鳴,其聲虻虻,故名。”虻蟲,以血為食,味苦微寒有毒,其性剽悍,善入血逐瘀,化堅積為水,為逐瘀破血藥物之佼佼者。因其性微寒,故對瘀熱為患者尤為適用。

蜚 蠊

【經文】味鹹,寒。主血瘀癥堅寒熱,破積聚;喉咽痹;內寒無子。生川澤。

【編者按】蜚蠊又名蟑螂,味鹹性寒,入肝經,凡肝經血分有瘀血兼有熱象用之最宜。故古代醫家用之最多的是外科瘡瘍癤腫,然而本品有惡臭味,所謂“以此治療猶刑罰之治盜賊,非得已也”。

【經文】味鹹,寒。主心腹寒熱洗洗,血積癥瘕;破堅下血閉,生子大良。一名地鱉。生川澤。

【名醫論】

張隱庵曰:《金匱》方中治久病結積,有大黃蟲丸。又治瘧痞,有鱉甲煎丸,及婦人下瘀血湯方並用之。今外科、接骨科亦用之,乃攻堅破積行血散瘧之劑,學者以意會之可也。

【編者按】蟲,味鹹性寒,爬行蟲類,善攻隙穴。成無己曰:“鹹勝血,血蓄於下,勝血者,必以鹹為主。得此鹹寒入血軟堅,靡不因是而除。而血脈調和,營衛暢達,月事時至,又安有血枯血閉而不見其生育者乎”。因此,本藥具有搜剔、破瘀、消癥之功。“以刀斷之,中有汁如漿,關節即連,複能行走”。又為接骨續筋之上品。古今醫者均有應用,每收奇效。其作用皆取其“祛瘀生新”之理。

貝 子

【經文】味鹹,平。主目翳;鬼疰;蠱毒,腹痛,下血;五癃,利水道。燒用之良。生池澤。

【編者按】貝子通用名為貝齒,氣味鹹平,味鹹軟堅,故專主目翳。其治五癃等病,取其鹹潤走血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