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下 品 4(3 / 3)

【經文】味苦,平。主久咳上氣,腸中虛羸;女子陰蝕;漏下赤白沃。一名百歲城中木。生平澤。

【編者按】據李時珍《本草綱目》雲:“按《吳普本草》:淮木生晉平陽、河東平澤,與《別錄》城裏赤柱出處及主治相同,乃一物也,即古城中之木,晉人用之,故雲生晉平陽及河東。今並為一,但淮木字恐有差訛耳。”根據《本經》所雲,此物具有較好的藥用價值,但惜乎今人應用較少,對此藥應予以挖掘、總結,以彰《本經》之經義,弘揚中藥學。

大豆黃卷

【經文】味甘,平。主濕痹筋攣痛。生大豆,塗癰腫;煮汁飲,殺鬼毒,止痛。生平澤。

【名醫論】

張隱庵曰:黑大豆水浸出芽,約五寸長,便幹之,名曰黃卷。《金匱》薯蕷丸,治虛勞不足,風氣百疾,內用大豆黃卷,義可知矣。

【編者按】大豆黃卷,黑大豆發芽是也,《金匱要略》薯蕷丸用之,取其入脾胃散濕熱也。後世多用大豆黃卷治療暑濕、濕溫、水病腫滿、頭風、濕痹等,有清熱利濕的作用。

赤 小 豆

【經文】味甘、酸,平。主下水腫,排癰腫膿血。生平澤。

【名醫論】

張隱庵曰:赤豆煮熟,其味則甘;生時其氣微酸,故曰甘酸平。豆者,水之穀也,其性下沉,是主從上而下,由外而內;色赤屬火,又主從下而上,由內而外。《本經》主下水腫,乃從上而下,由外而內也;排癰腫膿血,乃從下而上,由內而外矣。

【編者按】赤小豆,即赤豆之小而色黯者,俗名豬肝赤,為心之穀也。此豆以顆粒緊小而赤黯色者入藥,其稍大而鮮紅、淡紅色者,沒有療效。因其性下行而善通利小腸,故能利水、降火,久食瀉津液,則易令人枯燥,傷脾胃之氣也。瓜蒂散用之,以瀉胸中寒痰,正以其利水清熱也。生末敷癰腫,為外科發頤要藥。發芽同當歸為當歸赤小豆散,治消化道之潰瘍所致便紅膿血有較好療效,取其能散蓄積之毒也。臨床上,赤小豆配鯉魚,治腳氣水腫;配通草,下心氣;配杏仁,瀉肉裏濕熱;配雞子白,敷痘後癰毒;配苧根末,治癰疽效佳;佐桑皮,去水腫;合黃蠟,治水穀積痢。

腐 婢

【經文】味辛,平。主痎瘧寒熱邪氣;泄利;陰不起;病酒頭痛。

【編者按】腐婢,今多稱為赤小豆花,多用於治療瘧疾。

瓜 蒂

【經文】味苦,寒。主大水,身麵四肢浮腫,下水;殺蠱毒;咳逆上氣及食諸果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生平澤。

【名醫論】

張隱庵曰:甜瓜生於嵩高平澤,味甜,臭香,色黃。蓋稟天地中央之正氣,其瓜極甜,其蒂極苦,合火土相生之氣化,故主治大水,及身麵四肢浮腫。所以然者,稟火土之氣,達於四旁,而能製化其水濕,故又曰:下水。土氣運行,故殺蠱毒。苦主下泄,故治咳逆上氣。苦能上湧,又主下泄,故食諸果病在胸腹中者,皆可吐下之也。

愚按:苦為陰,甘為陽,此係蔓草,性惟上延,以極苦之蒂,生極甜之瓜,直從下而上,從陰而陽,故《傷寒》、《金匱》方作為吐劑。

【編者按】仲景瓜蒂散用瓜蒂之苦寒,合赤小豆之酸甘,以吐胸中寒痰。《金匱要略》瓜蒂湯治中暍無汗,今人較少用之,又以其搐鼻取頭中寒濕黃癉;配麝香、細辛治鼻不聞香臭,亦可謂善學者也。瓜蒂乃陽明除濕熱之藥,能吐去胸膈痰涎,因此凡尺脈虛,胃氣弱,病後、產後吐藥皆宜戒慎。

苦 瓠

【經文】味苦,寒。主大水,麵目、四肢浮腫,下水;令人吐。生平澤。

【編者按】《本草綱目》稱其為苦壺盧,古代多用其治療腫滿、黃疸、蠱毒等水濕過盛的疾病。

六畜毛蹄甲

【經文】味鹹,平。主鬼疰;蠱毒,寒熱;驚癇癲痙狂走。駱駝毛尤良。

【編者按】六畜,弘景曰:“六畜,謂牛、羊、豬、馬、雞、狗也。六畜蹄甲乃血肉之餘,精氣所生,故有補性,多能補血益精,強筋骨。其性平涼,故多能清熱除邪,其質重,多能降逆潛陽鎮靜,故又可息風止搐。”

燕 屎

【經文】味辛,平。主蠱毒、鬼注,逐不祥邪氣;破五癃,利小便。生平穀。

【編者按】燕屎,味辛,平。辛能通利九竅,性平入脾補中利濕,若蠱毒,鬼注,不祥邪氣用之,不使外邪內侵,有主持正氣之力。其色白歸肺金,味色氣皆俱,助肺氣宣發肅降而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州都,小便利,五癃症則去。

惜後世幾乎不用,燕屎較易得,燕春來秋去,作巢於人家屋內,尤其是春季,於其巢下,隨手可取,如能進一步研究驗證,亦不失為對中藥藥物學的一大貢獻。

天 鼠 屎

【經文】味辛,寒。主麵癰腫,皮膚洗洗時痛;腹中血氣,破寒熱積聚,除驚悸。一名鼠法,一名石肝。生山穀。

【名醫論】

張隱庵曰:蝙蝠形極類鼠而飛翔空中,故曰:天鼠。身有翼而晝伏,故曰伏翼。屎乃蚊蚋乳石之餘精,氣味辛寒,感陽明太陽金水之氣化。主治麵癰腫者,麵屬陽明也。皮膚洗洗時痛者,皮膚屬太陽也。癰腫則氣血不和,陽明行身之前,而治麵之癰腫,則腹中血氣之病,亦可治也。皮膚洗洗,則身發寒熱;皮膚時痛,則寒熱積聚。太陽主通體之皮膚,而治皮膚洗洗之時痛,則自治發寒熱,而邪積凝聚者,亦可破也。肝病則驚,心病則悸,除驚悸者,稟陽明金氣而除風木之驚,稟太陽水氣而除火熱之悸也。

【編者按】天鼠屎,今多稱夜明砂,為眼科常用之要藥,歸厥陰肝經血分也。《本經》未言及“明目消翳”之功。直至北宋《太平聖惠方》始有明目柏葉丸(柏葉、夜明砂)治青盲之記載,後世遂廣為應用,成為治療目盲障翳的聖藥。

伏 翼

【經文】味鹹,平。主目瞑明目,夜視有精光。久服令人喜樂,媚好;無憂。一名蝙蝠。

【名醫論】

徐靈胎曰:伏翼味鹹,平。主目瞑,明目,夜視有精光,存養肝經陰氣之精。久服,令人喜樂媚好無憂,肝氣和則樂。

凡有翼能飛之物,夜則目盲。伏翼又名天鼠,即鼠類也,故日出則目瞑而藏,日入則目明而出,乃得陰氣之精者也。肝屬厥陰,而開竅於目,故資其氣以養肝血,而濟目力,感應之理也。物有殊能,必有殊氣,皆可類推。

【編者按】治癇證,大蝙蝠一個,以朱砂三錢,填入腹內,新瓦盛火炙令酥,候冷為末,分作四服,氣弱及幼兒,分五服,空心白湯下。治多年瘰鬁不愈方:用蝙蝠一個,貓頭一個,俱撒上黑豆,燒至骨化,為末摻之(幹即油調敷),內服連翹湯。(《集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