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 品 3
百 合
【經文】味甘,平。主邪氣腹脹心痛;利大小便;補中益氣。生川穀。
【名醫論】
張隱庵曰:百合色白屬金,味甘屬土;晝開夜合,應天道之晝行於陽,夜行於陰;四向六合,應土氣之達於四旁。主治邪氣腹脹心痛者,邪氣下乘於脾,則地氣不升而腹脹;邪氣上乘於肺,則天氣不降而心痛,蓋腹者,脾之部;肺者,心之蓋也。利大小便者,脾氣上升,肺氣下降,則水津四布,糟粕運行矣。補中者,補脾;益氣者,益肺也。
徐靈胎曰:百合味甘,平。主邪氣,腹脹心痛,肺氣不舒之疾。利大小便,肺為水源。補中,甘能補脾。益氣,肺主氣,補肺則氣益矣。
此以形為治也。百合色白而多瓣,其形似肺,始秋而花,又得金氣之全者,故為清補肺金之藥。
【編者按】《聖惠方》載:“治傷寒,腹中滿痛,用百合一兩,炒令黃色,搗為散,不計時候服,粥飲調下二錢服”。近人有運用百合湯治療胃脘痛、心痛偏熱者療效顯著。用法:百合30克,烏藥9克,酒兩杯煎七分服。可以看出百合實為邪氣腹脹心痛之要藥,尤宜於陰虛或偏熱證者。
知 母
【經文】味苦,寒。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一名蚔母,一名連母,一名野蓼,一名地參,一名水參,一名水浚,一名貨母,一名蝭母。生川穀。
【名醫論】
張隱庵曰:知母質性滋潤,得寒水之精,故氣味苦寒,有地參、水參之名。又名連母、蚔母者,皮有毛而肉色白,稟秋金清肅之氣,得寒水之精,而稟秋金之氣,須知水之有母也。稟寒水之精,故主治消渴熱中。皮外有毛,故除皮毛之邪氣。肉厚皮黃,兼得土氣,故治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者,補腎水之不足;益氣者,益肺氣之內虛。夫金生其水,故補腎水之不足;土生其金,故益肺氣也。
葉天士曰:知母氣稟天冬寒水之氣,入足少陰腎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氣味俱降,陰也。腎屬水,心屬火,水不製火,火爍津液,則病消渴;火熏五內,則病熱中,其主之者,苦清心火,寒滋腎水也。除邪氣者,苦寒之味,能除燥火之邪氣也。熱勝則浮,火勝則腫,苦能退火,寒能退熱,故主肢體浮腫也。腎者水髒,其性惡燥,燥則開闔不利,而水反蓄矣,知母寒滑,滑利關門,而水自下也。補不足者,苦寒補寒水之不足也。益氣者,苦寒益五髒之陰氣也。
陳修園曰:《金匱》有桂枝芍藥知母湯,治肢體疼痛,身體尫羸,腳腫如脫。可知長沙諸方,皆從《本經》來也。
【編者按】今人多用於滋陰、清熱。《本經》言知母能“下水”,仲景熟諳《本經》,桂枝芍藥知母湯中用知母療肢體浮腫,可知仲景諸方皆從《本經》來。
貝 母
【經文】味辛,平。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痹;乳難;金瘡風痙。一名空草。
【名醫論】
張隱庵曰:貝母川產者味甘淡,土產者味苦辛,《本經》氣味辛平,合根苗而言也。根形像肺,色白味辛,生於西川,清補肺金之藥也。主治傷寒煩熱者,寒邪在胸,則為煩為熱,貝母清肺,故胸中之煩熱可治也。淋瀝邪氣者,邪入膀胱,不能隨太陽而出於膚表,則小便淋瀝,貝母通肺氣於皮毛,故淋瀝邪氣可治也。疝瘕乃肝木受病,治疝瘕,金能平木也。喉痹乃肺竅內閉,治喉痹,通肺氣也;乳難乃陽明津汁不通;金瘡風痙,乃陽明經脈受傷,貝母色白味辛,稟陽明秋金之氣,內開鬱結,外達皮膚,故皆治之。
葉天士曰:貝母氣平,稟天秋平之金氣,入手太陰肺經,味辛無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陽明大腸經。氣味降多於升,陰也。其主傷寒煩熱者,傷寒之有五,風寒濕熱溫,而風與熱,乃陽盛之證,陽盛所以煩熱也,貝母氣平則清,味辛潤散,故主之也。淋瀝者,膀胱有熱也;邪氣者,熱邪之氣也,膀胱以氣化為主,貝母味辛入肺,肺乃主氣之髒,肺潤則氣化及於州都,小便通而不淋瀝矣。其主疝瘕者,肺氣不治,則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因而濕熱之邪,聚結成疝瘕,貝母氣平,可以通調水道,味辛可以散熱結也。大腸之脈,其正者上循喉嚨,火發於標,乃患喉痹,痹者閉也,其主之者,味辛氣平,能解大腸之熱結也。肺乃津液之府,主乳難者,味辛能潤,潤則乳自通也。肺主皮毛,味辛氣平,則肺潤而皮毛理,可愈金瘡也。風痙者,風濕流於關節,致不能養筋,而筋急也,貝母味辛,辛則散風濕而潤血,且貝母入肺,潤則水道通而津液足,所以風濕逐而筋脈舒也。
陳修園曰:貝母氣平味辛,氣味俱屬於金,為手太陰、手陽明藥也。其主傷寒煩熱者,取西方之金氣以除酷暑,《傷寒論》以白虎湯命名,亦此意也。其主淋瀝邪氣者,肺之治節行於膀胱,則邪熱之氣除而淋瀝愈矣。疝瘕為肝木受病,此則金平木也;喉痹為肺竅內閉,此能宣通肺氣也;乳少為陽明之汁不通;金瘡為陽明之經脈受傷;風痙為陽明之宗筋不利,貝母清潤而除熱,所以統治之。今人以之治痰嗽,大失經旨,且李士材謂:貝母主燥痰,半夏主濕痰,二物如水炭之反,皆臆說也。
【編者按】《本經》言貝母主“淋瀝、邪氣”,今臨床已少用。然醫聖張仲景的當歸貝母苦參丸,即取此意,治妊娠小便難。
白 芷
【經文】味辛,溫。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閉陰腫;寒熱;風頭侵目淚出,長肌膚潤澤,可作麵脂。一名芳香。生川穀。
【名醫論】
張隱庵曰:白芷臭香色白,氣味辛溫,稟陽明金土之氣化。主治婦人漏下赤白,血閉陰腫者,《經》雲:陽明胃脈,其氣下行而主闔。白芷辛溫,稟陽明燥金之氣下行,則漏下赤白,血閉陰腫可治也。治寒熱頭風侵目淚出者,白芷芳香,氣勝於味,不但稟陽明燥金之氣下行,且稟陽明中土之氣上達,故寒熱頭風侵目淚出可治也。土主肌肉,金主皮膚,白芷得陽明金土之氣,故長肌膚,麵乃陽明之分部,陽氣長,則其顏光,其色鮮,故潤澤顏色。白芷色白,作粉如脂,故可作麵脂。
葉天士曰:白芷氣溫,稟天春和之木氣,入足厥陰肝經;味辛烈而兼芳香,得地西方燥金之味,入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氣味俱升,陽也。其主女人漏下赤白者,蓋肝主風,脾主濕,風濕下陷,則為赤白帶下,白芷入肝散風,芳香燥濕,故主之也。肝藏血,血寒則氣閉,溫散寒,故治血閉。陰者,男子陰莖,女子陰戶也,屬厥陰,陰腫而寒熱,肝經風濕也,濕勝故腫,白芷入肝,辛可散風,溫可行濕,所以主之也。肝經會督脈於巔頂,風氣通肝,肝開竅於目,頭風侵目淚出,肝有風而疏泄之也,其主之者,以辛溫可散風也。胃主肌膚,而經行於麵,辛溫益胃,故主長肌膚;芳香辛潤,故澤顏色;可作麵脂,乃潤澤顏色之餘事也。
徐靈胎曰:白芷味辛,溫。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閉陰腫,風在下焦而兼濕熱之證。寒熱,風在營衛。風頭侵目淚出,風在上竅。長肌膚,潤澤,可作麵脂,風氣幹燥,風去則肌肉生而潤澤矣。
凡驅風之藥,未有不枯耗精液者。白芷極香,能驅風燥濕,其質又極滑潤,能和利血脈而不枯耗,用之則有利無害者也。蓋古人用藥,既知藥性之所長,又度藥性之所短,而後相人之氣血,病之標本,參合研求,以定取舍,故能有顯效而無隱害。此學者之所當殫心也。
【編者按】白芷氣味俱輕,陽也,為陽明經之引經藥,亦入手太陰肺經,同辛夷、細辛合用治鼻病。與升麻同用,入內托散長肌肉,可排膿。寇宗奭曰:“藥性論言,白芷能蝕膿。今人用治帶下,腸有敗膿,淋露不已,腥穢殊甚,遂致臍腹冷痛,皆由敗膿血所致,須此排膿。”
淫 羊 藿
【經文】味辛,寒。主陰痿絕傷;莖中痛,利小便,益氣力;強誌。一名剛前。生山穀。
【名醫論】
張隱庵曰:羊為火畜,藿能淫羊,蓋稟水中之天氣,而得太陽陽熱之氣化也。稟水中之天氣,故氣味辛寒。得太陽之陽熱,故主治陰痿絕傷。太陽合膀胱寒水之氣,故治莖中痛,利小便。太陽之氣,上合於肺,內通於腎,故益氣力,強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