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階段讀到《聊齋誌異》,被其中神奇的一切吸引,確定了寫作的理想。經過多年曆練,2007年正式拐到了寫作的軌道上。近五年時間,得益於母校導師郎偉、李生濱、王岩森、孫紀文教授的提攜,諸位老師耐心細致的指導和幫助、支持和鼓勵,是這本拙作集成的最大基石。得益於文學老師石舒清、漠月、夢也的指點,從多位作家老師那裏領悟了些許創作經驗,楊梓、安奇、單永珍、馬占祥很多詩友的督促推動,還有許多文友的相互學習,都是進步的動力源泉。閱讀寫作逐漸提升,慢慢走上了寫作的路途,終於積累成了第一本作品集。付梓時,心生忐忑,不知道拿出來的東西意義何在,唯一可以確定一點,就是多年來,在閱讀寫作的道路上,如一個行者,從未放棄前進。
走著,走著,道路愈加明晰和開闊。聖賢、老師、親友的助推作用,讓早年播撒的種子麵對陽光,增長了自信。在文學的園林裏感受土地、小草、森林、河流、天地風物的靈動美,讓營養化為汁液,潤澤身心,心懷感恩,壅厚天賦靈感與才情,將內在世界的期許與外在世界的回饋,融於以藝術為樂的同一生活平台上,不虛、不武,簡潔樸素地履約寫作也是一種布施的警醒。在文學的河流裏,豐富水的細胞,平和心境。
很想以散文的筆法抒懷,寫著寫著,不知不覺又是評論的形式。讀別人的文章,談自己的感想,似乎比認識自我還要明了些,因為那是站在有距離的地方,審視著對象,分享著不同方麵的思想與智慧的撞擊。而麵對自己,處在自我框定的模式裏,無法分離出他者的視角來觀照自我。因此,麵對自己的作品,無論是褒揚還是批評,愧疚都深深隱藏到心靈底層,極希望聽到不同的聲音,借以拂拭自我的那麵鏡子,清晰地認識這個世界還有多少未曾有幸接近的神奇。
隨著歲月的推移,漸漸將心靈停靠在經年累月積澱下來的曆史厚重的永恒裏,才逐日消解了那些沉積在心底的恐慌。有時,讀讀經書,在曆史文化典籍的殿堂裏遊走,心靈的空間得以擴充;有時,在天地間感受風吹來的氣息,低頭看看近處人們的生活狀況,細心感應來自腳下土地的回饋,也逐漸明了為什麼要寫作。
寫著,寫著,不再無端地心生落寞,以為寫不過是用夢語的方式表現內在世界的向往,反而想把很多生活中的意義借文字保存下來。因為,這些都是曆史必然的組成部分,也隻有這些保留下來的東西,才能真正懂得秉承、傳承、師承的價值。
所以,享受獨立思考,享受寫作應該是很多喜歡寫作者共同的精神財富,同時也是閱讀者樂意分享的精神食糧。文中的那些名篇佳作,是學習筆記的隨機整理,願放在此處,作為向往的高地。品評老師和文友的作品,蘊含著因他們而得的感動和感謝。感恩天地萬物賜予靈犀,感念親情友情助力,閱讀觸手可及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溝通思想、交流感情和汲取營養的機會。感謝師弟王佐紅和編輯靳紅慧女士的辛勤勞作,才使這些零散的拙作變成了比較完美的樣式。
靜靜點亮藝苑那盞燈,隨緣悅心,慢慢走在寫作的路途上。
絮絮數語,不知所雲,是為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