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起腦動脈粥樣硬化:大量飲酒後,血中乙醇濃度30分鍾可以達到高峰。乙醇不但可以直接刺激血管壁,使血管失去彈性,還能刺激肝髒,促進膽固醇和三酰甘油合成,進而導致動脈硬化。硬化了的腦血管彈性減弱,管腔狹窄,容易形成腦血栓;而腦動脈硬化的病人,過量飲酒後,血壓突然升高,血管破裂,又容易發生腦出血。
(2)引起高血壓:飲酒引起高血壓的確切機製尚不十分清楚,可能與乙醇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心髒排血量增加,以及引起其他血管收縮物質的釋放增多有關。而高血壓是腦血管病的易發因素。
(3)影響凝血物質和血小板:長期大量飲酒影響肝髒功能,使肝髒合成蛋白質的功能明顯減退,進而引起某些凝血因子缺乏,纖維蛋白質溶解活動增加,血小板生成減少,使出血時間延長而發生出血性腦血管病。
(4)通過刺激使腦血管平滑肌收縮,或改變腦代謝,而降低腦血流量。
(5)飲酒後利尿增強(抑製垂體抗利尿素分泌)而致脫水:由於脫水,血液濃縮,有效的血容量和腦血流量減少,血液黏度增加,促發腦血栓形成。過量飲酒有害。不過,如果身體健康,若適量間斷的飲一些低濃度的黃酒、啤酒、葡萄酒也是無可非議的,但是對不飲酒者不提倡用少量飲酒來預防腦卒中的發生。
12.性別與腦血管病有關係嗎?
腦血管病的發病性別略有差異,發病率男性高於女性。從我國幾個城市調查情況看,上海報道男∶女=1.3∶1;青島報道男∶女=1.5∶1,可見性別與腦血管病有一定關係。
美國對45~54歲,55~64歲,65~74歲3個年齡組病人進行18年的隨訪觀察,發現男女之間腦梗死的發病率無差異,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病率,男性略高於女性。而我國有關資料表明,腦出血的發病率男性為57%,女性為43%,蛛網膜下腔出血發病率男性為55.21%,女性為44.79%,這些數據顯示在出血性腦血管病中,男性比女性好發。
男性腦血管病發病率較高的原因,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男性高血壓多於女性高血壓。
(2)男性吸煙與飲酒者比女性多。在腦血管病的諸多危險因素中,吸煙和飲酒是很重要的。據美國的一項流行病學研究結果顯示,吸煙與不吸煙對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相對危險係數為2.5,對出血性腦血管病的相對危險係數為2.8,同時還指出吸煙者腦血管病的發病率高,且與每日吸煙量、吸煙持續時間長短成正比。由於曆史和社會的原因,男性吸煙和飲酒的人數遠遠超過女性,所以,男性較女性有著較高的危險因素,影響其發病率。
(3)男性從事重體力勞動較多,突然用力可能誘發腦血管病。
(4)個別男性脾氣暴躁或過於抑鬱,這些都是腦血管病的誘發因素。
(5)男女不同的遺傳基因及內分泌因素,均影響腦血管病的發病率。
13.預防腦卒中如何服藥?
根據治療作用機製的不同,腦卒中的預防性藥物治療包括:針對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礎疾病的藥物治療及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治療、神經保護藥治療。
首先,針對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的藥物治療是預防腦卒中的基礎,應根據醫師的建議堅持服藥,並需要經常監測,定期調整藥物的相關用法、用量,把血壓、血糖、血脂控製穩定在目標範圍內。與腦血管病的發病直接相關的各種危險因素的控製,是預防腦卒中的重點,但是也是目前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點,究其原因,還是很多人沒有形成正確的觀念。一方麵,血壓、血脂、血糖的升高,在一定的範圍內可以延續很長的時間,而不引起任何不適或僅引起輕微不適症狀,在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的診斷上,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醫學專業的檢測、化驗。由於沒有什麼不適感覺,導致很多人在疾病的早期並不會想到前往醫院就診。另一方麵,即使是明確診斷的高血壓病、糖尿病、高血脂病人,他們的血壓、血糖、血脂也並不是總高於正常,或者經過藥物的治療,血壓、血糖、血脂已經得到了初步的控製。此時很多人往往誤以為疾病已經治愈,不需要再堅持服藥控製了,殊不知就現有醫學技術水平而言,對於上述疾病還不能徹底根治,而多數需要終身服藥控製,貿然中斷藥物治療,隻能造成原有疾病的反彈甚至突然加重;還有人總存在一定的僥幸心理,認為自己並沒有患上這些“不治之症”,諱疾忌醫,其實拒絕承認疾病,拒絕服藥治療,並不會使疾病“自動”消失,更不能減輕疾病所帶來的危害,隻能將小病拖成大病,早期變為晚期,錯過盡早治療的寶貴機會。其次,目前認為,對於預防缺血性腦卒中最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藥物為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噻氯匹定、雙嘧達莫。其中,尤以阿司匹林為最為重要,是預防缺血性腦卒中的首選用藥。阿司匹林在預防缺血性腦卒中的藥物中所處的重要地位,是全世界範圍內經過無數臨床觀察、臨床試驗和研究得出的一致結論,也是得到了臨床實踐充分證實的。目前建議國內人群預防缺血性腦卒中的有效用量為每天75~150mg,低於這一劑量範圍,無法達到充分的抗血小板作用,超過這一劑量範圍,阿司匹林所導致副作用的風險的增長,就可能高於劑量增加所帶來對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預防、治療作用的增加,簡單地說,就是可能得不償失了。但是阿司匹林可能對胃黏膜有一定的刺激損傷作用,因此,如有嚴重胃潰瘍病史或服藥後有明顯胃部不適症狀的病人,可以選擇氯吡格雷等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治療。
值得強調的是,任何藥物都具有治療作用、副作用這兩個方麵,在任何情況下,藥物的這兩個作用都存在共同作用的可能。但是如果僅僅看到藥物的治療作用而忽視了副作用,就會造成藥物的濫用;相反,如果眼裏隻看到了阿司匹林等藥物可能造成胃潰瘍、出血等並發症的危險,而不敢服藥,或者半量服藥、間斷服藥,隻會造成更加嚴重的後果——腦卒中的出現。應該充分的認識到,藥物的副作用隻是在治療劑量下可能出現的治療作用以外的有害事件,對於任何一種經過嚴格理論論證、大規模臨床試驗觀察的藥物來講,藥物的副作用相對於治療作用,始終隻是一個小概率事件,並非必然出現,並非必然導致嚴重後果,一般而言,藥物引起的副作用都是具有可逆性的,甚至停藥後不需要特殊治療,人體就能自行恢複正常。而且隨著藥物製劑技術的進步,藥物的副作用更是被降到了最低程度。以阿司匹林為例,隨著腸溶劑型的出現和腸溶技術的發展,阿司匹林腸溶片口服後在胃內幾乎不被溶解、吸收,直到藥物進入小腸後方開始緩慢釋放,大大減輕了阿司匹林對胃黏膜的刺激、損傷作用。最後,神經保護藥也是國內常用的腦卒中的預防用藥。因為多數隻有理論和動物試驗的結果支持,而缺乏廣泛的、嚴格的、大宗的臨床試驗、觀察的證據支持,神經保護藥對於預防腦卒中的治療效果目前還有爭議。但是堅持服用例如銀杏葉提取物、維生素E、尼莫地平、神經節苷脂等具有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鈣通道阻滯作用的神經保護藥,理論上對於增強腦細胞對於缺血缺氧的耐受能力、促進細胞自我修複能力是有一定幫助的。
14.長期口服抗血小板藥物應該注意些什麼?
抗血小板藥物是指通過抑製血小板活化從而阻止血小板參與血栓形成,達到治療和預防血管栓塞性疾病尤其缺血性心腦卒中的目的。抗血小板藥物可以從多個步驟幹擾血小板的激活,抑製血小板聚集的過程,包括附著、釋放和(或)聚集。常用的抗血小板藥物包括阿司匹林、雙嘧達莫、噻氯匹定、氯吡格雷、奧紮格雷,許多傳統醫學中的活血化瘀藥物也具有一定的抗血小板作用。抗血小板藥物在治療和預防動脈栓塞方麵的作用已很明確,且大多情況下需要長期服藥。
所有抗血小板藥物在應用過程中預防動脈栓塞的作用與增加出血的風險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長期口服抗血小板藥物的同時,首先應該注意防止出血性並發症,包括自發性牙齦出血、鼻出血、眼結膜下出血、皮膚瘀點或瘀斑以及胃腸道出血等部位的出血。但不同抗血小板藥物,其不良反應不盡相同。如阿司匹林,其不良反應引起的出血,常見於胃腸道出血,因此需要注意有無嚴重的反酸、胃灼熱感、惡心、黑糞等消化道症狀;而噻氯匹定、氯吡格雷,除可能引起出血性並發症外,對肝細胞有一定的損傷作用,可能引起轉氨酶升高,對骨髓有抑製作用,可能導致粒細胞、血小板減少。這些不良反應則需通過定期的血液檢驗來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