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701—761),字摩詰,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縣),後遷於蒲(今山西永濟),故又稱蒲人。開元九年(721)進士,任大樂丞,後貶濟州(今山東長清縣)任司庫參軍。張九齡執政,被任命為右拾遺。九齡罷相,在藍田置輞川別墅,過半官半隱生活。官至給事中,曾出使塞上。後曾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善詩文,工書畫,通音律,能熔詩歌、繪畫、音樂於一爐,故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之譽。清人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是迄今為止最好的注本,1961年中華書局重加校訂出版。
山中與裴迪秀才書
近臘月下,景氣和暢,故山殊可過。足下方溫經,猥不敢相煩。輒便往山中,憩感配寺,與山僧飯訖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複與疏鍾相間,此時獨坐,僮仆靜默,多思曩昔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也。
當待春中,草木蔓發,春山可望,輕鯈出水,白鷗矯翼,露濕青皋,麥隴朝雊。斯之不遠,儻能從我遊乎?非子天機清妙者,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無忽。因馱黃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維白。
“鑒賞”
這是詩人王維給他的摯友裴迪的一封邀請信。王維是唐代一位多才多藝的名士,他能詩善畫,尤工於山水詩,是當時詩壇上山水詩派的代表作家之一。晚年隱居輞川山莊(今陝西省藍田縣南)。裴迪也是一位山水詩人,《全唐詩》卷一百二十九輯有他的詩二十九首,雖然他的知名度和詩歌成就都遠不及王維,但作品情趣和風格頗為相似,可以說他與王維是誌同道合的詩友。據曆史記載裴迪曾到過輞川山莊,與王維一起“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舊唐書·王維傳》)。此次王維給他寫信,是邀請裴迪再次訪問輞川山莊,重享同遊樂趣。信中描繪了輞川佳景,借以勾起裴迪的回憶,而且由景生情,信中還表達了對故人深深的懷念之情。
這封信可分為兩段,一段寫冬景,一段寫春景。信的開筆第一句點明季節,“近臘月下”,即指陰曆十二月末尾。有了這一句的交代,說明下麵所寫的景物,均為冬景。“景氣和暢”說明此時雖屬冬令季節,但不是寒風凜冽,而是溫和舒暢。這樣的時令和氣候是值得前來一遊的,但是考慮到裴迪正在溫習經書,準備趕考,因此就沒有馬上邀請他,而隻好自己獨自出遊了。
王維是寫景的能手,下麵就顯示他寫景記遊的本領。“北涉玄灞,清月映郭”。這是出遊的路線和時間,作者從北麵渡過幽深的灞水,此時一輪清朗的月亮映照著整個城郭,環境十分空曠靜謐。接著寫登上輞川別墅二十景之一的華子岡,居高臨下,眺望輞水,水麵微微泛起波紋,水與月好像連在一起,形成水天相接的美妙境界。遠處山村的住戶,還亮著燈火,在樹林的遮掩下,燈光閃閃爍爍。水、月、山村、燈火,均是靜態之景;下麵引出動景:深巷寒犬吠聲如豹,山村夜舂與寺院緩慢敲擊的鍾聲混雜在一起,聽起來很熱鬧。作者用動靜結合,以動襯靜的寫法,更映襯出山村冬夜可怕的靜寂。隨即由景及人,寫出對故友的無限懷念:“此時獨坐,僮仆靜默,多思曩昔,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也。”作者由眼前景物引起對往昔的同遊情景的回憶,寫出這些往事,也是為了打動對方,彼此進行情感交流。描寫冬景,作者把審美視覺與聽覺相結合,並運用時間推移與空間跳躍的手法,真切地傳達出他熱愛山林,怡然自得的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