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法】溫陽健脾,益腎通脈。
【方藥】真武湯加味。脾氣虛者,去生薑加黃芪、黨參補脾益氣;腎陽虛者,加桂枝、幹薑溫陽;痹痛甚者,可配合小金丹等行氣止痛。
3.肝腎陰虛型
【主證】骨關節 痹證日久不愈,骨節 疼痛,筋脈拘急,屈伸不利,不耐疲勞,甚則骨節 畸形,伴煩躁,盜汗,頭暈耳鳴,麵部時有烘熱,或持續低熱,五心煩熱,關節 熱痛,喜涼不耐涼,腰膝酸軟,骨重不舉,舌紅少苔,脈弦細數。
【治法】滋腎養肝。
【方藥】六味地黃湯加當歸、白芍、石斛、木瓜、桑寄生、製何首烏、懷牛膝等。若氣陰兩虛,加黃芪、薏苡仁益氣;骨節 畸形者,加穿山甲、地龍、蜈蚣通絡;潮熱盜汗者,加龜甲、白薇、煆龍骨、煆牡蠣固表止汗。
(三)瘀血(痰濁)證
1.瘀血留滯型
【主證】局部有外傷史,或骨關節 痹證日久不愈,骨節 刺痛或腫脹固定不移,屈伸不利,局部或有硬結、瘀斑,皮色暗、幹燥、無光澤,口幹不欲飲,月經不調,舌紫黯或有瘀斑,苔白或黃,脈澀。
【治法】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方藥】化瘀通痹湯加減。兼氣血虛者,加黃芪、白芍、何首烏補氣養血;寒凝者,加製川烏、製草烏、細辛等散寒;痰濁者,加半夏、白芥子化痰。
2.瘀痰凝結型
【主證】骨關節 痹證日久,骨節 刺痛,痛處不移,強直畸形,肌萎筋縮,骨節 腫大,膚色紫黯,有痰核或瘀斑,伴麵色暗黧,眼瞼水腫,或胸悶痰多,舌暗有瘀斑,苔白膩,脈弦澀。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通絡。
【方藥】化瘀通痹湯加全蟲、製馬錢子等。此方伐正,不可久用,要配伍扶正藥物。
三、其 他 治 療
(一)推拿療法
推拿療法可使僵硬或萎縮的關節 和肌肉得以緩解,達到治療目的。以局部治療為主,配合點穴治療,針對患者的病情、年齡、體質和醫生的經驗,靈活運用補瀉手法、糾偏補虛。通常腰椎部位可選用推、揉、按等手法,酌情施行牽抖、推扳等手法;髖關節 部位選用揉、按、滾等手法鬆解肌肉和關節 ,然後髖關節 外展、外旋等被動活動;膝關節 可先仰臥放鬆股四頭肌及點、揉、彈、撥膝關節 周圍各肌肉起止點,然後點按雙膝眼及髕骨緣關節 間隙並伸屈膝關節 ,改善伸屈功能,然後再變為俯臥,點揉委中、承山、扶門、昆侖等穴。
(二)針灸、拔火罐療法
通過針刺、艾灸、拔火罐的刺激,達到活血行氣,通絡止痛,益腎養血,強筋壯骨,消除病痛之功效。可取阿是穴及遠端相應的穴位,每天3~4穴,並留針15~20分鍾。每日或隔日1次。腰椎常用水溝、腰陽關、夾脊、阿是穴等;膝關節 常用犢鼻、陽陵泉、梁丘、阿是穴等;髖關節 常用環跳、髀關、懸鍾、阿是穴等;還可選擇腎俞、脾俞、足三裏等補益相應髒腑。另外,行痹可配風池、大椎、膈俞、血海;痛痹配腎俞、關元、大椎、風門;著痹配大椎、脾俞、足三裏、陰陵泉。
(三)藥物外治法
1.中藥熏洗法用中藥羌活、當歸、五加皮、川花椒、艾葉、紅花等水煎熱熏洗患處,每天1~2次。
2.藥物外敷法選用活血化瘀、通絡止痛藥物組方製成藥膏外敷,可有效緩解局部症狀,改善關節 功能。如果疼痛涉及範圍廣,可以在經絡循行部位的重要穴位上分別外敷,達到消腫止痛,通絡化瘀的效果。
(四)中成藥治療
1.小活絡丸具有溫經散寒、活絡止痛功效,對偏於寒濕痹痛,關節 痛遇寒則甚,苔白膩,陽虛者較甚。
2.人參再造丸祛風通絡,活血止痛,用以治療風濕入絡的關節 痹痛為宜。
3.骨仙片填精益髓,壯腰健腎,強筋健骨,舒經活絡,養血止痛,用於頸椎病及各種骨質增生症。
4.壯骨關節 丸補益肝腎,養血活血,祛風通絡,用於腰椎、頸椎、足跟、四肢關節 骨質增生及腰肌勞損。
(五)理療及練功療法
中藥離子導入可明顯緩解疼痛,紅外線燈照射可起到改善局部症狀的作用。另外,市場上的各種理療儀,大多具有局部紅外烘烤的理療作用。
平時病人可適當地進行體操、太極拳、氣功等活動,有利於關節 功能的恢複,同時注意關節 保護,減少負重。
四、西醫治療要點
原發性和繼發性骨性關節 炎,在晚期雖然表現一樣,但原發性骨性關節 炎的退行性變的速度要比預想的慢且輕。它可能保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無症狀的靜止期。繼發性骨性關節 炎則不然,不論采用哪種非手術治療方法,病變總會持續地進展。因此,對原發性髖關節 骨性關節 炎,應盡可能長時間采用非手術治療;相反,對繼發性髖關節 骨性關節 炎,一旦出現疼痛或關節 破壞,病變進展較快,而且非手術治療常常無效,甚至因此喪失最佳的手術時機。因此,在治療時應將兩種不同類型的髖關節 骨性關節 炎嚴格區分。
1.一般治療保護患病關節 ,勿再損傷或過度活動,避免過度負重。嚴重時應臥床休息,或用石膏固定,防止畸形。適當鍛煉以增強關節 周圍肌力,改善關節 的穩定性。身體過於肥胖者,應減輕體重。
2.物理療法理療對緩解疼痛具有良好效果,中藥離子導入有良好作用,熱敷可緩解疼痛。
3.藥物療法口服腸溶阿司匹林有較好的防止軟骨退行性變的作用,並可減少藥物對胃的刺激,是最安全的鎮痛消炎藥物。消炎痛、保泰鬆等藥物也可緩解疼痛症狀。但用皮質激素類藥物治療骨性關節 炎應禁止。
4.關節 內注射有局限性壓痛,可局部注射0. 5%普魯卡因5~10ml,加入12. 5mg醋酸氫化可的鬆或潑尼鬆龍(強的鬆龍),每周1次,3次為1個療程。可通過抗炎作用緩解症狀,但不能改變其退行性變。但注射次數不宜過多,以免發生類固醇誘導的關節 病。
5.手術療法病人有持續性劇烈疼痛或進行性畸形,可考慮手術療法。手術方法的選擇須根據病人的病變部位、年齡、職業、生活習慣而定。
(1)髖關節 骨性關節 炎的手術治療①截骨術:股骨截骨術可減少疼痛及畸形,並可保留更多一些活動範圍,一般認為早期截骨可防止骨性關節 炎的惡化。股骨在粗隆下截斷,外展遠端並置中立位,行骨板內固定,人字型石膏固定,早期解除膝關節 固定以免強直。②髖關節 成形術:雙側關節 活動嚴重受限,且膝及腰的活動極度受限是手術指征。術中關節 脫臼後切除關節 囊,作金屬杯關節 成形術;如果雙側受累,可考慮雙側或單側頭頸切除,可保持一定的活動範圍。③全髖關節 置換術:對60歲以上老年人的晚期骨關節 病,疼痛和功能障礙明顯者,經保守治療無效者,可采用全髖關節 置換術,可消除疼痛,術後6周可恢複關節 的完全承受和活動功能。④閉孔神經切斷術:疼痛嚴重,但關節 破壞小,活動較好的患者,采用閉孔神經切斷術解除疼痛。
(2)膝關節 骨性關節 炎的手術治療①截骨術:適用於膝內翻或膝外翻致使關節 的一側負荷過重,另一側完好,骨性關節 炎僅限於一側,可行脛骨高位截骨,使畸形得以矯正,阻止退行性病變的加重,改善消除骨髓腔的瘀血,減輕症狀。②關節 清理術:關節 內有明顯遊離體或贅生物影響關節 活動者可做關節 清理術,術後功能鍛煉。③對疼痛嚴重,關節 破壞範圍廣泛者,可考慮做膝關節 融合術或全關節 置換術。
第六節 古今效方精選
1.白芍木瓜湯(《千家妙方》)
【組成】白芍30g,木瓜12g,雞血藤15g,威靈仙15g,甘草12g。每日1劑,水煎服。
【效用】肝腎虧損、筋脈拘急的骨質增生症。頸椎增生者,加葛根12g;胸椎增生者,加狗脊12g;腰椎增生及腰下部位骨質增生者,加杜仲12g,懷牛膝12g,白芍可重用至60g;有腹瀉者,加炒白術15g,茯苓12g。
2.加減烏桂四物湯(《千家妙方》)
【組成】當歸15g,川芎9g,赤芍12g,熟地黃12g,桂枝9g,烏蛇9g,乳香6g,沒藥9g,丹參15g,甘草6g,蘇木6g。每日1劑,水煎服。
【效用】主治風寒濕邪深入筋骨的腰椎骨質增生。
3.附子半陽和湯(葉海)
【組成】熟地黃30g,淡附片(先煎)15g,鹿角膠(另烊衝)15g,炙麻黃10g,川桂枝10g,炙甘草5g。每日1劑,水煎服。
【效用】補腎益精,溫陽通絡。用於一切腎陽虛虧、寒凝絡阻之骨關節 痹證。加減:氣虛者,可加生黃芪、黨參;腰背疼痛者,加杜仲、鎖陽、巴戟天、仙茅、淫羊藿、懷牛膝;發於上肢者,加羌活、片薑黃、桑枝、威靈仙;發於下肢者,加獨活、木瓜、川牛膝;風勝者,加羌活、獨活、海風藤、木瓜、防風、細辛;濕勝者,加防己、蒼術、木瓜、五加皮。(《中國中醫骨傷科百家方技精華》,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1)
4.伸筋丹(朱惠芳)
【組成】地龍(炒)500g,馬錢子(製)350g,漢防己150g,乳香(醋炒)150g,沒藥(醋炒)150g,骨碎補(製)150g,紅花350g,五加皮150g。馬錢子用砂燙至外表呈棕黃色並鼓起,去毛屑;骨碎補用砂燙去毛,將上述藥物粉碎成末混勻,裝入膠囊,每丸含0. 15g。每日3次,每次5丸,15天為1個療程,停藥5天,再服15天。
【效用】對骨折後遺疼痛不適,骨性關節 炎,坐骨神經痛,肩周炎疼痛有較好的治療作用。(《中國中醫骨傷科百家方技精華》,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1)
5.補腎清熱治尪湯(焦樹德)
【組成】生地黃15~25g,桑寄生20~30g,桑枝30g,地骨皮10~15g,酒浸黃柏12g,知母12g,川續斷15~18g,骨碎補15~18g,白芍15g,威靈仙12~15g,羌活、獨活各9g,忍冬藤30g,桂枝6~9g,紅花9g,製乳香、製沒藥各6g,炙穿山甲9g,炙虎骨(代)或豹骨(代)或熊骨(代)12g(另煎兌入)。每天1劑,水煎服。
【效用】補腎清熱、疏風化濕,活絡散瘀,強筋壯骨。(《首批國家級名老中醫效驗秘方精選》)
6.補腎驅寒治尪湯(焦樹德)
【組成】補骨脂10~12g,熟地黃12~24g,川續斷12~18g,淫羊藿9~12g,炙穿山甲6~9g,防風10g,製附子6~12g,骨碎補10~20g,桂枝9~15g,赤芍、白芍各9~12g,鬆節 10g,土鱉蟲6~10g,麻黃3~6g,蒼術6~10g,威靈仙12g,伸筋草30g,牛膝9~15g,炙虎骨(代)或豹骨(代)或熊骨(代)9~12g(另煎兌入)。如虎、豹、熊三骨均購不到,可用透骨草20g,尋骨風15g,自然銅(醋淬、先煎)6~9g,以代虎骨。每天1劑,水煎服。
【效用】補腎驅寒,化濕疏風,化瘀通絡,強壯筋骨。主治腎虛寒盛之痹證。其中包括現代醫學的類風濕關節 炎、強直性脊柱炎、結核性關節 炎、大骨節 病等有肢體關節 疼痛、變形、骨質損害的疾病。表現為關節 喜暖怕冷、腰酸乏力,遇寒疼痛加重,舌苔薄白或白,脈沉尺弱等。(《首批國家級名老中醫效驗秘方精選》)
7.清痹湯(婁多峰)
【組成】忍冬藤60g,青風藤30g,絡石藤18g,敗醬草30g,土茯苓21g,老鸛草30g,丹參30g,香附15g。每天1劑,水煎服。
【效用】清熱解毒,疏風除濕,活血通絡。主治風濕熱痹證,症見關節 疼痛,捫之發熱,甚則紅腫熱痛,遇熱痛增,屈伸不利,舌紅、苔黃,脈數。加減:風熱表證者,加連翹、葛根;氣分熱勝者,加生石膏、知母;熱入營血者,加生地黃、丹皮、玄參;濕勝者,加防己、白花蛇舌草;傷陰者,加生地黃。(《中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集2》)
8.化痰通絡方
【組成】桂枝9g,茯苓15g,製天南星9g,浙貝母12g,當歸10g,炮山甲12g,土鱉蟲10g,片薑黃10g,馬鞭草30g,忍冬藤30g,鹿銜草20g。每天1劑,水煎服。
【效用】化痰清熱,祛瘀通絡。主治痰瘀熱痹,症見關節 腫脹疼痛,經久不愈,或關節 變形,活動不利。(《實用中醫風濕病學》)
第七節 名家醫論精華
(一)張琪:頑痹續談
頑痹包括類風濕關節 炎及部分久治不愈之風濕痛、坐骨神經痛等病。類風濕關節 炎治療較困難,根據其臨床表現特征,相當於祖國醫學“曆節 風”,其痛徹骨如虎之齧,故又名“白虎曆節 ”。《金匱要略·中風曆節 病脈證並治》篇曰:“……營衛不通,衛不獨行,營衛俱微,三焦無所禦,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為曆節 也”。這段描述與類風濕關節 炎極為相似,前段從營衛不遇到四屬斷絕,闡述其病理機製。林億注:四屬者謂皮、肉、脂、髓,由於營衛不通,氣血無以營養濡潤而導致四屬斷絕。後段身體羸瘦,獨足腫大,則係描述其病候體征。用桂枝附子湯、白術附子湯、烏頭湯治療寒濕曆節 ;用白虎加桂枝湯治療偏熱曆節 ;桂枝加芍藥知母湯治療寒熱夾雜曆節 。
筆者認為,上述諸方用於病機單純者,隻要辨證準確用之頗效,然而此病重者多呈現虛實寒熱夾雜,難用一法取效。虛則屬於肝腎虧損、氣血不足,以肝主筋,腎主骨,氣血虛弱,免疫功能低下;實則為風寒濕邪外襲,日久鬱而化熱,蘊蓄成痰,風寒濕熱痰交阻,營衛氣血受阻不通,故疼痛難忍。此種情況遠非一般祛風除寒濕之品所能奏效,筆者認為須用蟲類藥治之,頗有效驗,蓋蟲類藥有透骨搜風之功能,遠非草木之品所及,其中如烏梢蛇、白花蛇、全蠍、蜈蚣、穿山甲效力較大。但此類“曆節 ”多日久氣血虧耗,肝腎虧損,關節 受累變形,為此在搜剔風寒濕邪的同時,必用補腎益氣血之品,扶正祛邪兼顧,方能取效。除上藥品外,如偏熱者可用生石膏、大黃、黃柏,偏寒者用川烏、桂枝,寒熱互見者可寒熱藥兼施,並輔佐以活血通絡之品,相輔相成,正邪虛實寒熱兼顧,方能切合病機。(《張琪臨床經驗輯要》)
(二)婁多峰:辨治骨性關節 炎經驗
骨性關節 炎是一種慢性骨關節 病,又稱退行性骨關節 病,俗稱骨質增生症。病變特點是關節 軟骨的退行性改變,好發於負重大,活動多的關節 ,如髖、膝、踝、頸椎、腰椎等關節 。中醫屬“骨痹”、“筋痹”。肝主筋,腎主骨,人體的筋骨均依賴肝腎精血的滋養,才能維持關節 的活動滑利靈活。中年以後,肝腎精血漸虧,致使筋骨失養,同時兼風寒濕邪內侵,關節 軟骨變性、粗糙、失去光澤,繼之出現裂隙、軟化等,骨質裸露,以後軟骨周圍骨組織繼發性增生,骨贅形成,軟骨下骨質致密,關節 肥大、畸形及發生運動受限。臨床一般發病緩慢,早期表現為關節 鈍痛和發僵。疼痛隨活動、負重增加而加劇,常與天氣有關,每當天氣突變時疼痛加重;晚期疼痛持續,關節 積液、僵硬,甚至骨性強直。X線見關節 間隙變窄,軟骨下骨質致密,骨小梁斷裂,隨之囊性變,關節 緣呈唇樣骨質增生,有時可見關節 內遊離體。
中藥治療宜補益肝腎,活血舒筋,兼以祛風勝濕。並根據病變的主要部位,擇用相應的引經藥物。
1. 內治法臨床可分為腎虛兼寒型、腎虛兼熱型、腎虛夾瘀型等證型進行治療。
(1)腎虛兼寒型:症見肢體關節 酸痛,僵硬,轉側不利。關節 冷痛,痛有定處,甚則關節 畸形,局部畏寒,喜按喜揉,得溫痛減,遇寒痛增。腰膝酸軟無力,遇勞更甚,臥則減輕。麵色白,少氣乏力,手足不溫,形寒肢冷,頭暈耳鳴,尿頻便溏,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緩。治以溫補肝腎,強筋壯骨,通經散寒,獨活寄生湯加減。
(2)腎虛兼熱型:症見肢體關節 疼痛,僵硬,喜揉按,筋脈拘急牽引,腰膝足跟酸軟無力。或關節 紅熱,喜涼但不耐涼;或關節 變形不能屈伸,形體消瘦,頭暈耳鳴;或午後潮熱,心煩口幹,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弦細。治以滋補肝腎,清熱養陰,通絡蠲痹。方用六味地黃湯加減。
(3)腎虛夾瘀型:症見肢體僵硬,疼痛,刺痛,刀割樣痛,部位固定不移,壓痛明顯,痛處拒按,日輕夜重。腰膝酸軟無力,頭暈耳鳴,納差,局部皮膚有瘀斑,硬腫,硬結。關節 畸形,屈伸不利。麵色黯黧,肌膚幹燥無澤,口幹欲飲。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沉澀。治以滋補肝腎,化瘀剔痰,活血通絡。方用化瘀通痹湯(藥含當歸18g、丹參30g、雞血藤21g、製乳香9g、製沒藥9g、延胡索12g、香附12g、透骨草30g)加減。
2. 外治法雖然痹病可涉及髒腑,是一種全身性疾病,但畢竟是一種以骨關節 肌肉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外治法可以使藥物直接作用於病變部位,作用迅速,效果突出,避免藥物對胃腸、肝腎的損傷。所以外治法是一種重要的治痹方法。中醫學的外治法內容豐富,簡便易行,療效確切,應充分發揮祖國醫學這一寶貴遺產。常用的二種外治法有“二草二皮湯”(藥含伸筋草60g,透骨草60g,五加皮60g,海桐皮60g,煎湯熏洗患處——編者注)外洗和“痹證膏”(藥含馬錢子、川烏、草烏、乳香、沒藥、青風藤、當歸、香油、廣丹等,製法略——編者注)貼敷。(《中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集2》,貴州科技出版社,1995)
(三)魯賢昌:論治骨關節 炎證治
1.活血化瘀,疏利骨節 王清任《醫林改錯》有瘀血致痹說。正氣虛損,鼓動無力,血行緩慢;肝氣鬱結,疏泄不利,血行受阻;寒邪入侵,阻澀脈絡;熱入營血,血熱互結;機體外傷,溢於脈外等,均可導致骨節 瘀滯,發而為痹。魯氏認為,血瘀是骨關節 炎最主要的病理特點,因此治療中必須十分重視活血化瘀藥物的運用,從而使瘀血得活、滯血得暢、骨節 得疏、痹阻得利。常選用桃紅四物湯、血府逐瘀湯等加減,並選加三七、鬱金、丹參、虎杖、穿山甲、土鱉蟲、延胡索、薑黃、雞血藤、沒藥、三棱、牛膝、水蛭、血竭等活血化瘀藥物。
2.扶助正氣,補益肝腎由於骨關節 炎患者多為50歲以上的老年人,而老年人具有如下特點:正氣漸衰,髒腑虛損,津液虧虛,諸病蜂起;衛氣不足,營陰虧虛,外邪易襲;正氣虧虛,血運乏力,易致瘀滯;脾胃氣虛,運化失健,痰濕易生;正氣虧虛,抗邪乏力,病多纏綿。故魯氏認為,正氣虧虛也是骨關節 炎的主要病理特點之一,因此,治療中必須十分重視益氣養血、滋補肝腎藥物的運用,從而使正氣得鼓,氣血得養,肝腎得補,經脈得榮,痹阻得通。常分別選用八珍湯、大補元煎加減。氣血虧虛還常選用太子參、山藥、黃芪、何首烏、阿膠等益氣養血藥物;肝腎虧虛則常選用桑椹、杜仲、續斷、骨碎補、補骨脂、菟絲子、巴戟天、淫羊藿、胡蘆巴等滋補肝腎藥物。
3.溫經散寒,祛邪通痹魯氏指出,雖然骨關節 炎以血瘀、正虛為主要表現者多見,但也必夾邪氣入侵。風性數變,寒性凝滯,濕性黏滯,風寒借濕邪黏著、膠固之性,造成經絡阻塞,骨節 不利。此外,熱邪兼風濕侵襲機體,合而為患,壅於經絡骨節 ,也可導致骨節 不利。邪侵又是骨關節 炎的一個病理特點,治療中宜分別予散寒除痹、清熱除痹為主。魯氏對此兩型患者通常分別選用烏頭湯、白虎桂枝湯加減。風寒濕痹常選用桂枝、細辛、羌活、獨活、威靈仙、木瓜、白花蛇、烏梢蛇、蠶沙、尋骨風、海風藤、千年健、石菖蒲、蛇床子等散寒、祛風、除濕藥物;風濕熱痹則常選用防己、秦艽、豨薟草、臭梧桐、絡石藤、桑枝、桑寄生、海桐皮、蜂房、尋骨風、青風藤、絲瓜絡等清熱、祛風、除濕藥物。(《中醫雜誌》2003年第8期)
(四)古籍醫論五則
1.《諸病源候論·背僂候》肝主筋而藏血,血為陰,氣為陽,陽氣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陰陽和同,則血氣調適,共相榮養也,邪不能傷。若虛則受風,風寒搏於脊膂之筋,冷則攣急,故令背僂。《虛勞髀樞痛候》又雲:“勞傷血氣,膚腠虛疏,而受風冷故也。腎主腰腳,腎虛弱,則為風邪所乘,風冷客於髀樞之間,故痛也。”
2.《東垣試效方》六元正紀論曰:太陽所至為腰痛。又雲巨陽虛則頭頂腰背痛。足太陽膀胱之脈所過,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夾脊,抵腰中,故為病者,項如撥,夾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是經氣虛,則邪客之,痛病生矣。夫邪者,是風、熱、濕、燥、寒,皆能為病,大抵寒濕多而風熱少。然有房室勞傷,腎虛作痛者是陽氣虛弱不能運動故也。經雲:“腰者腎之腑、轉搖不能,腎將敗矣。宜腎氣丸、鹿茸、茴香丸類,以補陽之不足也。如膏粱之人,久服湯藥,醉以入房,損其真陰,則腎氣熱,腎氣熱則腰脊痛而不能舉,久則髓減骨枯,骨枯發為骨痿,宜六味地黃丸、滋腎丸、封髓丹之類,以補陰之不足也。”
3.《醫方考》腎氣虛弱,肝脾之氣襲之,令人腰膝作痛,屈伸不便,冷痹無力者,獨活寄生湯主之。蓋腎,水髒也。虛則肝脾之氣湊之,故令腰膝實而作痛,屈伸不便者,筋骨俱病也。《靈樞》曰:“能屈而不能伸者、病在筋、能伸而不能屈者,病在骨。故知屈伸不能,為筋骨皆病也。冷痹者,陰邪實也,無力者,氣血虛也,是方也,獨活、寄生、細辛、秦艽、防風、肉桂,辛溫之品也。可升舉肝脾之氣,肝脾之氣升,腰膝弗痛矣,當歸、熟地黃、白芍、川芎、杜仲、牛膝者,養陰之品也,可滋補肝腎之陰,肝腎之陰補,則足得血而能步矣,人參、茯苓、甘草者,益氣之品也,可以長養諸髒之陽,諸髒之陽生,則冷痹去而有力矣。”在總結前人腎虛是引起腰痛的病因外,提出肝脾之氣也可令腰膝疼痛屈伸不利。
4.《雜病源流犀燭》凡人一身之骨,最大者脊骨也,脊窮謂之骶,是不但為骨之最大,且居中而正,於是附猶屋之正梁,且為一身之骨之主也。而其為病,約有四端一日寒,人有身寒湯火不能熱,厚衣不能溫,骨寒之病甚深,非但浮淺惡寒之謂也,宜溫腎散寒加附子、肉桂、虎骨。一日熱,其熱從骨間蒸發,按之雖不甚烙手,然覺有鬱蒸不可耐狀,有非飲湯飲水所能解,其板齒必幹燥,宜滋陰降火湯加鱉甲、地骨皮,《素問·痿論篇》言:“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髒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骨痿之病,由於骨熱,非但尋常瘦弱之謂也,宜虎潛丸。一日痛,人身之痛,或由風淫濕滯,或由血刺痰攻,淺不過肌肉皮毛、深以止經絡髒腑、若入裏徹骨,作酸作痛,雖因寒因熱有不同,要其損傷勞極,為至甚而無加矣,宜虎骨散、二妙散。……背佝僂,年老佝僂皆督脈虛而精髓不足之故,此當用補腎益髓之劑,若少壯之人,忽患佝僂並足攣,脈沉弦而細,皆中濕故也,宜煨腎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