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骨性關節 炎
第一節 概述
骨性關節 炎是一組有不同病因但有相似的生物學、形態學和臨床表現的疾病。該病不僅發生關節 軟骨損害,還累及整個關節 ,包括軟骨下骨、韌帶、關節 囊、滑膜和關節 周圍肌肉,最終發生關節 軟骨退行性變,纖維化,斷裂,潰瘍及整個關節 麵的損害。根據臨床表現、病理生理、生化及生物力學等方麵的改變,其又被稱為骨關節 病、退行性關節 炎、老年性關節 炎、肥大性關節 炎、軟骨軟化性關節 病等。
骨性關節 炎在中醫學中屬“骨痹”範疇,是指人體正虛,風寒濕邪雜至,侵襲人體,閉阻骨節 、經脈,出現以骨關節 疼痛、重著、腫脹、屈伸不利,甚至畸形、失用為主要表現的一類疾病。本病的發生是由於肝腎不足,筋骨失榮為本,外力所傷、肝血或外邪侵入、經絡阻塞為標,兩者相互影響、虛實夾雜為患。腎氣的盛衰,肝血的充盛與不足對筋骨的榮衰有重要作用。腎主骨、生髓。腎氣充足則骨骼強健,可耐受一般傷損,抗禦外邪;肝藏血、主筋,肝血足則筋脈強勁,可約束諸骨,避免過度勞損。若腎氣虧虛,肝血不足,易為外傷或外邪所傷,筋骨為病。“痹”證的病名首見《內經》。《素問·痹論篇》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痹在於骨則重,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則屈不伸,在於肉則不仁,在於皮則寒”。《素問·長刺節 論篇》曰:“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素問·逆調論篇》曰:“骨痹,是人當攣節 也。”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稱之為“曆節 病”,列《中風曆節 病脈證並治篇》,進一步闡述了其病因病機,提出諸多有效方劑。因受以上觀點影響,後世醫家討論骨關節 痹證,或包括在“痹”證(症,病)、“風濕”、“身痛”門中,或單列為“曆節 ”、“白虎曆節 病”、“骨節 痛”等。
中醫病因病機認識主要有兩種①因虛致病:多因中老年肝腎虛衰,無以主骨養筋,風寒濕邪入侵致氣血瘀滯。②因病致虛:多因閃挫跌仆,氣滯血瘀,久則肝腎虧損脈絡失和漸成本病。因此傳統上又將本病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
原發性骨性關節 炎是指人體關節 因年老而普遍地有退行性變所發生。隨著年齡的增長,結締組織發生退行性變,軟骨的變化最為顯著。遺傳因素可提前或延遲本病的發生,並影響本病的發展快慢。關節 過多的活動,特別是超過疲勞的活動,容易提前出現局部的骨性關節 炎。身體過重可使已存在的退行性變加速發展,病變以下肢關節 及脊柱最常見。
繼發性骨關節 病是由創傷、畸形和疾病造成的軟骨損害,日久導致骨性關節 炎。多數原發性骨性關節 炎,經仔細檢查後,常可發現引起病變的原因,故原發性骨性關節 炎極為少見。本病的發生可由於重力過度增加而作用於正常的關節 軟骨所致,或重力雖沒有增加,而關節 或骨質原先已有病變,這兩者都可使關節 支撐力不足,致關節 軟骨發生變性及伴發其他病變。中醫文獻有關骨關節 痹證的論述相當豐富,曆代醫家又從實踐中不斷加以發展和提高,使之更為完備。
第二節 病 因 病 機
一、中醫病因病機
“痹”是閉阻不通的意思。風寒濕之邪,乘虛襲入人體骨節 ,引起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滯,或瘀血痰濁,阻於骨節 、經脈,皆可以發病。骨關節 痹證的發生同其他痹證一樣,與機體正氣的盛衰及氣候條件、生活環境有密切的關係。
1.體虛為本由於患者稟賦虛弱,或年老、大病後、產後,精氣不足,腠理空疏,骨節 失密,故外邪易於入侵,既病之後又無力驅邪外出,邪困骨節 、經脈,而成骨關節 痹證。因此,體虛是本病重要的內在因素,陽虛者,被邪所傷,多從寒化,證為風寒濕痹,陰虛者,陽氣相對處於偏盛狀態,被邪所傷,多從熱化,證為風濕熱痹。痹者,多以腎虛為主。
2.外邪入侵風、寒、濕等邪通常是引起本病的外在因素。體質虛弱者,固然易於遭致外邪入侵;也有平素體質尚好,但因久居嚴寒之地,又缺乏必要的防寒措施;或野外,雪天露宿;或居處潮濕;或睡臥當風;或涉水冒寒、水中作業;或勞力、浴後、汗出入水、受風等。風寒濕邪雜至,閉阻骨節 、經脈,而成骨關節 痹證。
3.瘀血痰濁局部骨節 因外力損傷,瘀血蓄積;或病久氣血周流不暢而致血瘀痰凝。瘀痰可以互結,也可以與外邪相結合,閉阻骨節 、經脈,而成骨關節 痹證。
本病的病因可概括為虛、邪、瘀痰三個方麵。虛,指正氣不足,為病之內因;邪,指風寒濕等外邪,為病之外因。通常在正虛或相對正虛的情況下,外邪才能侵襲人體,發而為痹。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瘀痰作為病理性產物,可直接閉阻經絡,或致局部正虛,招邪致痹。痹證病機為經脈氣血閉阻不通,但其並非單純邪、瘀(痰)所致;正虛,經脈因之“不榮”而攣縮滯澀,經氣運行無力,也是導致其“不通”的原因之一。而且,隨著骨關節 痹證病程纏綿,正與邪、瘀(痰)相搏,正虛日甚,經脈“不榮”則愈加突出。因此,臨證時必須詳察虛、邪、瘀之偏盛,把握經脈氣血“不通”、“不榮”之病機。
二、西醫病因病理
原發性骨性關節 炎發病時,為什麼關節 軟骨受到損害,至今仍不清楚。其發病機製有下列幾種理論:
1.軟骨代謝異常軟骨表層細胞受到損傷後,其基底部細胞代謝活力增加。核素研究表明:氚-胸腺嘧啶核苷攝取率增高,提示DNA合成、複製增加。這種修複機製的調節 受到體內內分泌係統的影響。調節 機製的紊亂可造成骨性關節 炎的發生。
2.酶對軟骨基質的降解作用骨性關節 炎常常有滑膜炎症。實驗證明:滑膜炎症可以使關節 內壓力升高,當關節 內壓上升5~10mmHg時,即可阻礙滑膜靜脈的血液循環,並造成氧分壓下降。後者可促進滑膜內層細胞所產生的酸性磷酸酶及顆粒分解酶的增加。這兩種酶雖然是非特異性酶,但對關節 軟骨退行性變是至關重要的。
3.生物化學的改變關節 軟骨中水分含量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減少,未成熟時水分含量約占80%,成人軟骨水分含量為65%~75%。骨性關節 炎最早的生物化學方麵的改變之一是軟骨中水分增加。在骨性關節 炎的動物實驗表明:在關節 軟骨尚完整或僅有很小的原纖維性變時,軟骨水分即有增加。
4.營養的改變關節 軟骨沒有血管,因此在探討退行性變的機製時必須考慮到營養因素。軟骨要獲取營養以供給細胞代謝活力,並能排除廢物。滑膜液是供應營養來源之一和處理廢物之所在,骨骺血管是另一營養來源,在幼年缺乏連續的軟骨下骨板,從骨骺來的血管為軟骨提供營養。一般在成年後軟骨下骨板閉合,軟骨營養就完全依靠滑膜液。當營養不足時,軟骨的細胞增殖受到影響,因而不能修複軟骨的缺損,使軟骨變軟弱,造成關節 軟骨的退行性變。
5.損傷創傷是造成骨性關節 炎的重要條件之一。關節 軟骨具有較強的耐磨性能,但抗衝擊負荷能力差。較大的暴力可以造成關節 軟骨損傷,但更重要的是日常生活經常遇到的鈍性的、重複性損傷。關節 軟骨受到損傷後能否發生骨性關節 炎也與關節 的活動、製動等因素有關。損傷後過度活動可造成關節 軟骨退行性變。但對關節 持續製動,特別是在相對軟骨麵密合且相互保持一定壓力的關節 ,會很快發生退行性變。組織學研究認為,關節 軟骨麵在間斷地接受一定壓力的地方,軟骨保存的最好,因為這種間斷性的壓力能促進滑液中的某些營養物質進入軟骨。
總之,骨性關節 炎的發生是一種長期的、逐漸發生的病變過程,其機製涉及到全身及局部許多因素。因此,其發病可能是一種綜合機製。
第三節 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
一、臨 床 表 現
骨性關節 炎呈慢性進程,主要表現為受累關節 疼痛,僵直及活動障礙。症狀多始發於30~40歲,以後可逐漸加重。疼痛在關節 活動時更明顯。由於軟骨內沒有神經分布,疼痛的原因可能與骨膜的牽拉,軟骨下骨質的受壓,骨小梁性骨折、關節 囊的擴張或病變延及韌帶附著處,以及滑膜表麵絨毛的摩擦等有關。由於關節 的失用,晚期可引起關節 周圍肌肉的萎縮。發生於椎骨者由於骨質的增生可壓迫脊神經根引起相應的症狀。髖關節 及膝關節 骨性關節 炎臨床比較常見,下麵分別介紹:
(一)膝關節 骨性關節 炎
膝關節 骨性關節 炎主要症狀是疼痛和功能障礙,以及關節 活動協調性改變引起的一些症狀。
1.疼痛幾乎所有病例都有疼痛。根據疼痛的程度從輕微到嚴重可分為五度①不痛:日常活動不痛,偶有疲勞感,或沉重感,或不適感。②輕度疼痛:疼痛完全能夠忍受,不妨礙生活與工作,或勞累後或遠行後疼痛。③中度疼痛:疼痛尚能忍受,不需服用或需偶爾服用止痛藥,短時間休息後可以減輕或消失。④重度疼痛:負重或做各種動作時強烈疼痛,以致妨礙正常生活活動,常需服止痛藥。休息後雖然可能減輕,但仍然疼痛,或有自發痛。⑤劇烈疼痛:無論休息還是做何種動作都強烈疼痛,患者不能活動,生活不能自理。
多數患者膝痛屬於輕度和中度,少數為重度,偶見劇痛或不痛。疼痛多為鈍痛,伴沉重感、酸脹感或僵滯感,活動不適。屬重度或劇烈疼痛者,或持續幾天,或很快消失,少數也有持續較久,或做某種動作時即感覺疼痛者。
疼痛特點:①始動痛;關節 處於某一靜止體位較長時間,剛開始變換體位時疼痛,也有人稱之為“膠滯現象”;活動後減輕,負重或活動多時又加重,具有“痛輕重”的規律。②主動活動痛:重於被動活動痛,因主動活動時肌肉收縮加重了關節 負擔。③休息痛:關節 長時間處於某一體位靜止不動或夜間睡覺時疼痛,又稱靜止痛。與靜脈血液回流不暢,造成髓腔及關節 內壓力增高有關。
疼痛多與氣溫、氣壓、環境、情緒有關,秋冬加重,陰天下雨時加重,故有“老寒腿”之稱。
2.功能障礙包括關節 僵硬、不穩,活動範圍減少,步行能力下降等。
(1)關節 僵硬:指經過休息,尤其是當膝關節 長時間處於某一體位時,自覺活動不利,特別是起動困難,或稱之為膠滯現象。這是一種彈性僵硬,與摩擦和粘連不同,可以隨膝關節 活動而改善。
(2)不穩:常見原因是伸膝支撐穩定的力量減弱,如股四頭肌萎縮。另外是側向不穩,表現為步態搖擺,如膝關節 反複腫脹,積液較多,關節 鬆弛,而致關節 不穩。
(3)關節 活動範圍減少:關節 經常腫脹疼痛,被迫處於輕度屈膝位以增加關節 腔內容積,久之則膕繩肌痙攣,伸直受限。股四頭肌力量減弱也能引起伸膝受限。屈曲受限多係關節 囊攣縮、骨贅增生、關節 麵不平整、髕骨移動度減少,甚至關節 內或關節 外粘連引起。
(4)步行能力下降,而上下台階、下蹲、跑、跳等能力下降更加明顯。
3.體征
(1)關節 腫脹:可以由關節 積液所致,也可以由於滑膜肥厚、脂肪墊增大,甚至是增生骨贅引起,以髕上囊及髕下脂肪墊腫脹較多見。可將腫脹分為三度:輕度:略比健側腫脹;中度:腫脹達到與髕骨相平;重度:高出髕骨。以輕度和中度腫脹多見。
(2)肌肉萎縮:股四頭肌早期就因失用而萎縮。
(3)關節 壓痛:關節 間隙、髕骨邊緣及韌帶附著處壓痛。
(4)關節 功能受限:屈伸範圍受限,多因骨贅阻擋,滑膜腫脹,關節 囊攣縮和保護性肌痙攣所致。
(5)摩擦音:屈伸關節 出現摩擦音。
(6)關節 畸形:僅見於晚期病人,但纖維性或骨性強直極少見。以膝內翻畸形最為常見,這與股骨內髁圓而凸起,脛骨內側平台又較凹陷,而且骨質相對疏鬆又兼內側半月板較薄弱有關。甚者伴有小腿內旋,畸形使膝關節 負荷更加不勻,越發加重畸形。
(二)髖關節 骨性關節 炎
1.疼痛是髖關節 骨性關節 炎早期的症狀,常伴有跛行,最初往往並不嚴重,過多活動後發生,休息後好轉。病情嚴重時可有靜息痛,並受寒冷、潮濕的影響而加重。疼痛的部位可在髖關節 的前麵或側方,或大腿內側。有時還可放射到肢體其他部位,如坐骨神經走行區域或膝關節 附近。原因有以下幾種:①軟骨和骨的增生,將周圍的骨膜推開。②股骨上端骨內靜脈壓增高(大於5. 33kPa),產生靜息痛。③髖部微小骨折所致。④髖關節 滑膜炎症引起。⑤髖關節 周圍神經受壓。
2.僵硬是髖關節 骨性關節 炎的另一個主訴。髖關節 僵硬感常出現在清晨起床後,或白天在一段時間不活動之後。但本病的僵硬現象與其他疾患所造成的僵硬有一顯著的區別,即時間較短,一般不超過15分鍾,活動後即緩解。
3.功能障礙早期患者功能障礙可不明顯。後期嚴重患者可發生髖關節 屈曲、內收、旋外或旋內畸形,且功能嚴重障礙,甚至固定在畸形位置,影響行走、上樓梯及下蹲。如有遊離體存在,可出現關節 交鎖症。
4.體征早期髖關節 骨性關節 炎可沒有特殊體征。嚴重時髖關節 處於上述畸形位置,行走明顯跛行。髖關節 前方及內收肌起點可有壓痛。髖關節 畸形較重時,Thomas征陽性。
二、常見並發症
骨性關節 炎患者的關節 負重力線改變,則使負重麵積減少,關節 單位麵積內的骨小梁壓力增高,可發生骨小梁微小骨折而發生擠出滑液的滑潤作用,易受磨損。關節 軟骨破壞區可出現骨贅增生,致使關節 畸形。原因為破壞軟骨區下的血管增生,軟骨下骨微小骨折愈合及骨內靜脈淤血和骨壓力增高所致。骨損傷,並出現骨質塌陷,骨硬化等現象,血液循環減少,關節 軟骨損傷、骨內靜脈淤血及骨內壓力增高。
三、輔 助 檢 查
1.實驗室檢查髖關節 骨性關節 炎沒有特異性的實驗室檢查。多數病人血常規均正常,少數全身性原發骨性關節 炎及附加有創傷性滑膜炎病人血沉可稍快,C反應蛋白輕度升高,類風濕因子陰性。關節 液檢查白細胞計數常小於1. 0×109/L,偶見紅細胞和軟骨碎片。
2.X線檢查關節 間隙狹窄、軟骨下骨板硬化和骨贅形成是骨性關節 病的基本X線特征。骨關節 炎早期僅有軟骨退行性改變時,X線片可能沒有異常表現。隨著關節 軟骨變性、壞死,關節 間隙逐漸變窄,間隙狹窄可呈不勻稱改變,個別人關節 間隙甚至可以消失。晚期負重軟骨下骨質內可見囊性改變。這種囊性變常為多個,一般直徑不超過1cm,可為圓形、卵圓形或豆粒狀。關節 邊緣及軟組織止點可有骨贅形成,或見關節 內遊離體,關節 囊內區小塊狀骨化性或鈣化性致密陰影,骨質疏鬆,骨端肥大,軟組織腫脹陰影等。
3.磁共振檢查能敏銳地發現膝關節 軟骨及軟組織改變。當臨床高度懷疑本病而X線片表現陰性時,應行關節 磁共振檢查。
第四節 診斷與鑒別
一、診 斷 要 點
(一)病史
骨關節 痹證以骨關節 疼痛、重著、屈伸不利,或腫脹,甚則畸形、失用等為主要表現。不同程度的疼痛伴隨著關節 屈伸不利是各種骨關節 痹證的共同特點。骨關節 痹證的發病一般比較緩慢,部分患者開始可能有發熱、汗出、口渴、咽痛、全身不適等症狀,繼之出現骨關節 症狀,其疼痛或呈遊走性,或長期固定在一處;或刺痛、酸痛、熱痛、涼痛;或麻木,或腫脹。骨關節 痹證往往呈漸進性或不規則性發作,在反複發作期間,部分患者可見到隱疹或皮下結節 ,對診斷有一定價值。
(二)診斷要點
1.原發性骨性關節 炎多發生在50歲左右,好發於體力勞動者,臨床上以脊柱的頸椎和腰椎,下肢的髖、膝、踝和第一蹠趾關節 ,上肢的遠側指間關節 和第一腕掌關節 等部位為多發部位;繼發性骨性關節 炎,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發病部位多見於下肢各負重關節 。
2.發病緩慢,沒有全身症狀,隻有局部症狀和體征。
3.關節 疼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狀,“休息痛”是其特征,即關節 處於一定的位置過久,或在清晨,病人感到關節 疼痛,稍活動後,疼痛反而減輕;如果活動過多,因關節 摩擦又產生鈍痛,隨著時間的推移,病情的發展,疼痛逐漸加重,嚴重時影響睡眠。髖關節 骨性關節 炎,疼痛位於髖關節 的前方、內側、外側或後方,以外側和內側較常見,內側疼痛常向膝內側放射,冷和濕都可使疼痛加重。體征可見跛行、局部壓痛、肌肉痙攣、髖關節 運動受限,有屈曲、內收、外旋畸形攣縮,“4”字試驗陽性。膝關節 骨性關節 炎,疼痛的主要特點是關節 主動活動時有摩擦聲和疼痛,上下樓梯、上下斜坡,早晨起床或從坐位站立時疼痛特別明顯,稍微活動以後症狀可減輕,然而活動過多,疼痛又會加重。
4.關節 活動不靈活,出現強硬狀態。病人感到關節 活動不太靈活,關節 活動時有各種不同的響聲,如吱嘎聲、摩擦聲。休息後,不能立即活動,關節 出現僵硬狀態,經過一定時間的活動後才感到舒適。
5.滑脫感、腫脹和跛行:有時由於關節 內遊離體或滑囊緣卷入關節 ,病人有滑脫感覺;淺表關節 由於關節 積液而發生腫脹;由於疼痛和畸形可出現跛行。
6.畸形:由於關節 囊萎縮發生關節 畸形,發生在髖關節 時,因屈髖及內收畸形發現下肢逐漸變短。發生在膝關節 可見膝內翻或膝外翻。
7.X線表現:X線片顯示關節 間隙變窄,軟骨下骨有硬化和囊腔形成,後期骨端變形,關節 麵凸凹不平,邊緣有唇樣骨質增生,有時關節 內有遊離體,嚴重者可見關節 畸形或半脫位。
二、鑒 別 診 斷
本病根據其典型的臨床症狀,診斷一般不難。結合X線檢查、實驗室檢查等,對其辨病診斷有重要意義。但其應與下列疾病鑒別:
1.良性關節 痛常有明顯的受風、潮濕、寒冷等環境因素接觸史,疼痛與天氣變化關係甚密,遊走性明顯,多發於中國東北、西北等天氣寒冷地區。X線檢查多無異常。
2.風濕性關節 炎有鏈球菌感染史,並常於再次接觸鏈球菌感染後複發,典型表現為遊走性的多關節 炎,常呈對稱性,關節 局部可出現紅腫熱痛,炎症消退後關節 功能恢複,不遺留關節 強直畸形。活動期血沉增快,抗“O”陽性。X線檢查多無異常發現。
3.類風濕關節 炎可發病於任何年齡,女性多於男性。受累關節 疼痛劇烈,伴遊走性,多有肌萎縮,晨僵明顯,至少1小時,好發於四肢小關節 。逐漸出現關節 僵硬,腫脹,畸形。白細胞計數可輕度增高,活動期血沉增快,類風濕因子多為陽性,X線片常見骨質疏鬆及不同程度骨質破壞。滑液呈黃或綠色渾濁,黏度低。
4.骨關節 結核有低熱、盜汗、消瘦、血沉增快等結核特征,關節 流膿和竇道形成,X線片有骨破壞表現。
5.化膿性關節 炎有急性發病和全身症狀,很快出現關節 腫脹和積液,關節 穿刺可抽出炎症滲出液,早期即有關節 活動障礙。
第五節 治療
一、臨床思路與治療原則
骨關節 痹證多發生在脊柱、膝、髖及踝關節 等處,以疼痛為主要特征,部位不同,疾病有別,故治療應采用“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三期辨證治療方法。治療骨關節 痹證,應抓住其“本虛標痹”的特點,以扶正、祛邪、化瘀三法為主,根據具體情況辨證施治。邪實者,以祛邪為主,佐以扶正、化瘀;正虛者,以扶正為主,佐以祛邪、化瘀;瘀血(痰濁)者,以化瘀(祛痰)為主,佐以祛邪、扶正。總之,要做到“祛邪不傷正氣,扶正不礙祛邪。”尤其病至後期,機體正氣大多已虛,更要注意扶正。
二、分 型 辨 治
本病臨床上常分為邪實證、正虛證、瘀血(痰濁)證三型。邪實證又根據所受外邪不同分為風寒濕痹、風濕熱痹兩種;正虛證分為氣血虧虛、脾腎陽虛、肝腎陰虛三種;瘀血(痰濁)證分為瘀血留滯、瘀痰凝結兩種。其病因病機不同,故治法也不盡相同。
(一)邪實證
1. 風寒濕痹型
【主證】骨節 疼痛、重著或腫脹,屈伸不利,局部不紅不熱,或有涼感,舌淡苔白,脈緊或遲。
【治法】祛風散寒除濕,活血通絡。
【方藥】通痹湯加減。若風勝者,加羌活、防風、威靈仙祛風通絡;寒勝者,加製川烏、製草烏、桂枝溫經散寒;濕勝者,加萆薢、薏苡仁、木瓜化濕通絡;伴氣虛,加黃芪、白術補氣;陽虛者,加淫羊藿、附子溫補陽氣;痛劇加土鱉蟲、全蠍、烏梢蛇以通絡止痛。
2. 風濕熱痹型
【主證】骨節 疼痛、重著或腫脹,屈伸不利,局部皮色紅、有熱感甚則灼手,身熱口渴,舌紅苔黃,脈數。
【治法】清熱祛風除濕,活血通絡。
【方藥】清熱宣痹湯加減。若發熱口渴、咽痛、遊走痛者,加葛根、連翹清熱利咽;下肢腫甚、苔黃膩者,加防己、木通清熱利濕;結節 紅斑者,加生地黃、丹皮消斑;寒熱錯雜者,加桂枝、防風等。
(二)正虛證
1.氣血虧虛型
【主證】骨關節 痹證日久,反複發作,或產後或年老患者,骨節 酸痛,時輕時重,屈伸不利,遇勞、遇寒加重,或見骨節 畸形,伴麵黃少華,心悸乏力,自汗畏風,肌肉瘦削或肢麻,舌淡嫩,苔白或無苔,脈弱。
【治法】益氣養血,祛邪通絡。
【方藥】黃芪桂枝青藤湯加減。若血虛明顯者,加當歸,或加四物湯補血;若有肝腎虧虛者,可用獨活寄生湯加減;瘀血明顯者,加丹參、雞血藤活血化瘀。
2.脾腎陽虛型
【主證】骨關節 痹證日久不愈,骨節 疼痛,關節 僵硬或畸形,冷感明顯,骨重不舉,筋肉萎縮,伴麵白無華,肢寒體冷,腰膝酸軟,納少便溏,夜尿多或五更瀉,舌淡白,脈沉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