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和鎮回中 九(6)班 代 梅 指導老師 張 婉
我與書的故事
成長不能無書。
我與書的第一次相識,大概是在我五歲的那年吧!
那時,我因病到銀川住院治療。住院的日子裏,每天很寂寞,沒有玩伴,也沒有電視,終日躺在空蕩的病房裏。那幾本童話書,就是我唯一的消遣。我還不認識太多的字,隻能靠媽媽給我朗讀,每天都聽著同樣的故事,我也不覺得乏味。時間久了,這幾個故事我都能一字不落地背下來。媽媽不在時,我就自己捧著書讀,鄰床的阿姨驚奇地問媽媽:“你女兒怎麼認識這麼多字?”媽媽笑著說:“這幾個故事,她都背下來了。”
與書的第二次相逢,是在我上學後。
學習生活中,每天都能接觸到很多書。於是,我對這些有很多字的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書中不懂的問題,總是積極向別人請教,書中的文章,我總是盡力去把它背下來。那時,因為這個緣故,我學習很好,贏得了老師家長的一致好評。這些教科書,是我的良師益友。
與書的相知,是在那書香四溢的書店。
四年級時,我已經能認識很多字了,也看過很多文章,渴望看書的心情一刻也不停止。於是,媽媽帶我來到一個寶庫——書店。第一次踏入這裏時,我心裏充滿了敬畏。這兒有很多讓我愛不釋手的書。也是在這時,我與《感恩》這位摯友萍水相逢,結下了不解之緣。從那以後,我就成了書店的常客。每次去,與《感恩》這位摯友的交談是必不可少的。它教會了我感恩所有幫助我的人,讓我知道了所有生物在“愛”麵前,都會變成溫柔的天使。
與書的相融,是在我升入初中後。
轉眼間,我已經從一個懵懂的小女孩,長成一個十二歲的少女了。我有了很多朋友,它們的總稱叫“書”!書已經是我生命的組成部分,是我生活的指路明燈,沒有它,我的生命就不再完整。我看的書,也已經不再是生動有趣的童話,而是文筆優美的詩歌、散文,源遠流長的曆史……
我與書從相識到相逢,從相知到相融。如果說老師是第一個傳授給我知識的人,那麼書就是我的第二位老師。
書,是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是登上知識聖殿的階梯。
好書,伴我成長。
▲中衛二中 七(7)班 李思源 指導老師 呂誌蘭
我與書的故事
小時候,我喜歡看風景,書就是一葉輕舟,載我遊曆大江南北;夏日,我想要納涼時,書就是一片幽林,給我沁人心脾的清涼;有時,我感到饑腸轆轆,書就是一桌佳肴,讓我的內心變得充實。書,就像我的好友,隨著我的心情而千變萬化,我與它之間,發生過許多故事。
還記得林海音的《竊讀記》嗎?這是每一個熱愛讀書卻囊中羞澀的孩子所經曆過的。我也曾借父母轉街時,找個借口,像出籠的鳥兒飛向天空一般奔向書店,如饑似渴地精挑細選出一本我所喜愛的名人傳記,或詩集,或名著,縮在一個陰暗的角落裏竊讀。然而終是沒有如願以償,售貨員總會在我陶醉於書中時,凶神惡煞地搶走我手中尚帶有餘溫的書,揚長而去,我也隻好戀戀不舍地走出書店,再等候能夠繼續竊讀的時機了。
很快,我就找到了更巧妙的方法,經常把自己藏在顧客身後,裝作是乖巧的女兒,趁此再讀幾頁。隻有偶爾幾次因為讀書太過入迷,不慎被人順手牽去了兜中的零錢,或是被售貨員一句聲色俱厲的:“你買不買書?”羞得無地自容,逃之夭夭。這種方法讓我的童年在手不釋卷中度過。
竊讀畢竟還是竊,讀書時免不了緊張、提心吊膽,還有被揭穿時的羞愧萬分。比起竊讀,我更喜歡在家中自由地讀書。
總能找到一個日子,有溫暖但不刺眼的陽光,有寧靜無人打擾的時間,泡一壺不一定喝的菊花茶,再到書櫃前選幾本許久未看的好書。有時,書就如同佳釀一般,窖藏越久,沉澱的回憶就越香醇。那些受了冷落,有些悶悶不樂的書,這時都歡躍起來了,書櫃中仿佛響起了各種各樣的聲音,每一本書都在說著:“看我吧,我記載著多麼精彩的故事呀!”我則在它們身邊猶豫了很久,最終抱著三或五本書,窩在沙發裏,在茶香嫋嫋,墨香縈繞中,沉浸在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裏。若是看累了,或是受到書中語句的觸動,便抬起頭來,看看茶壺中一朵一朵往下墜落的菊花,鋪出一片令人疼惜的嫩黃,在這優美的意境中,細細品味書帶給我的哲理。真有看入迷的時候,書中人物鮮活起來了,就坐在我的麵前與我訴說,我可以透過那一頁泛黃的紙張看見姣花照水的林黛玉,含著滿眼晶瑩的淚珠,歎息著她的薄命。
於是,就在陽光的愛撫下,心若閑雲野鶴,浮沉無我,止去自由,品詞之清麗,歎賦之雄渾,賞詩之意境,滾幾行紅樓淚,歎幾番三國事,便可茶飯不思,從清晨坐到黃昏。月亮升起了,又想起卞之琳的不朽詩篇“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再讀幾首優雅恬靜的詩,就可以為一天的讀書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微笑著在意猶未盡中進入夢鄉。